「這還能穿,你千萬別扔啊!」
「你穿不了,那就給我穿吧,反正不能扔」
「這個東西又沒壞,還可以用啊」
「很貴的呀,扔了怪可惜的」
..........
當你房間各處塞滿了物品,無法下腳時,決心要像書中所講,為自己和家庭來一次徹底的斷舍離時。父母震耳發聵的阻止聲就已爆炸在房間的上空。
大部份家庭在做整理收納時,最大的困難便是來自父母的反對。上一輩的觀念與執著,遇上了新一代的做派與思想,就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矛盾無可避免。
每當我們想要處理掉一些不想要的東西時,他們就會跳出來阻止你,不讓你扔,或者默默地背著你把扔到垃圾桶裏的東西又撿回來。
我身邊就有一個特別典型的案例。
在我老家有個老奶奶,出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經歷過國家困苦時期,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伴隨著她整個童年與青年時期。時代造就她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碗中的飯要一粒不剩、沒有壞掉的物品決不能丟棄、有用的路邊垃圾一定要撿回家.......
現已八十多歲的她,更是對撿廢品到了癡迷的狀態。我老家前有條溝渠,上遊的居民時常把垃圾傾倒在這條河溝裏。老人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態,每天都在佝僂著背,拿著一根竹竿在河溝旁撈她想要的,塑膠水瓶、塑膠袋、壞的器皿等,在外人看來都是無用的垃圾,而在她眼裏都是寶貝。
家中的臟亂自然不用說。子女不認可她的做法,她也不能理解子女為何三番五次的阻礙。矛盾隨時都在爆發。
為什麽明明家裏不缺錢,卻還要留著那麽多舊物?為什麽他們的觀念如此固執迂腐?面對這樣混亂的環境、難搞的家人關系,到底該怎麽辦呢?我認為可以先從以下3點做起。
1、理解價值觀的不同
現代生活的消費方式,與上個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經濟在發展,物品產出數量早就不計其數,而上一輩的生活習慣和認知還停留在過往。
「物盡其用」是他們價值觀的基礎。當我們無緣故地扔掉一件物品,勢必會受到他們的阻止,更甚還會有道德捆綁。
我們沒有經歷過他們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情,沒辦法感同身受。一個塑膠袋對於我們來說,也許就只是個塑膠袋,但對於他們來說,就意味著「每一樣東西都物盡其用」的一種精神。
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生活觀念,不要用冷暴力的手段來迫使他們做出退讓。
2、保持界限感
生活方式研究者殷智賢在【整理家,整理親密關系】中提到:「你可能想不到,整理一個家,首先要面臨的是權力的平衡問題。」
每個人天生都喜歡掌控,包括家中的話語權。當我們在不經父母同意下,而私自做出決定,父母會感覺是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因為誰都不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節奏被別人幹涉。
避免對父母的生活方式進行習慣性評判,保持親情之間的界限感,不隨意逾越,才是家庭整理的前提。
3、少一些表達,多一點行動
在日劇【我的家裏空無一物】裏,麻衣作為家裏的女主人,曾因為要扔掉無用的東西和媽媽、奶奶發生激烈的爭執。後來她把自己的房間和公共的廚房及客廳收拾得異常整潔。習慣於公共空間的整潔之後,當麻衣的媽媽回到自己亂糟糟的屋子後,覺得「我的房間和客廳差距太大了」,自己就開始收拾起來了。
當我們無法改變父母多年的生活喜好時,與其反對,不如順其自然。先從自己的臥室開始做整理,謹記「欲速則不達」的原則,再慢慢的擴充到客廳、衛生間、廚房這些公共區域。
當父母看到公共區域每天一點點的變化,在視覺的沖擊下,會撼動堅持已久的生活觀念。
每一件看似荒唐背後的事,一定有藏著它更深層次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互相尊重,保持和諧,制造一定的界限感,但也要保持溫度,滿足彼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