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名度僅次於東京的日本城市,大阪一直流傳著很多都市傳說。
尤其是那些方方面面都與「日本人刻板印象」全然不同的特質,常常被拿來和名氣更大的東京做比較,如浮誇的行事作風、特立獨行的關西腔、對路人熱心過頭的性格……
大阪的「出格」,每逢重大體育賽事時,更體現得淋漓盡致。2018年6月25日淩晨,世界杯小組賽第二輪,當日本男足逆風兩度扳平比賽,最終2:2跟塞內加爾握手言和,500位大阪球迷在街上狂歡高歌後,一窩蜂跳入了橫亙在眼前的道頓堀河。
盡管專家都說道頓堀的河水不太幹凈,但世界上沒有什麽能夠澆滅大阪人跳河的熱情,更何況是那麽一點點超標的大腸桿菌。
跳進這樣的河裏,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圖/安菲爾德攝)
要知道,當地職業棒球隊阪神虎2003年奪冠時,跳河的球迷甚至達到了5000名。唯一值得日本警方慶幸的是,阪神虎下一次奪冠已經是2023年——而在嚴防死守之下,這一次「只有」28名球迷突圍。
不過,「區區跳河」也只是大阪眾多都市傳說中的一樁小事,甚至不會引起太多的訝異和註目。只因為,這樣的樂子,大阪還有很多。
大阪最快樂的地方,那必然是環球影城。(圖/安菲爾德攝)
浮誇、中二和熱浪,
大阪的夏天很日式
在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幾天,我從廣州飛抵日本。因為住得近,我和小夥伴在抵達當天,就沿著自西向東的道頓堀,一頭紮進了著名的心齋橋商店街。
雖然不是賞櫻和紅葉的季節,但暑假的心齋橋仍然人潮洶湧,沿街商店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魔性的格力高廣告牌則是人氣最旺的打卡點。
著名的格力高廣告牌,有種和城市氣質高度契合的魔性。(圖/安菲爾德攝)
我們緊隨著人潮亦步亦趨,才終於在一只醒目的「3D立體」帝王蟹招牌旁邊,找到了當晚準備大吃一頓的和牛放題餐廳。
這只「巨蟹」在中國遊客中的知名度,要遠遠超過旁邊那家烤肉餐廳,但味道就……(圖/安菲爾德攝)
對於言語不通的外國人,大阪街頭這些風格迥異的巨型廣告牌,大概會是初來乍到時,最能感受到這座城市性格的直接視覺沖擊——張揚、浮誇、中二,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娛樂至死。
用一句爛俗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在東京很難看到的松弛感。也無怪乎,一位同行的95後小哥,在心齋橋晃蕩了一圈,就像發現了新大陸:「我覺得很容易在人群裏分辨大阪人,他們臉上沒那麽重的班味。」
略有遺憾的是,我們停留到深夜,也沒有見到傳說中熱鬧的「跳河盛景」,倒是在大暑過後,遇上了大阪夏天最熱鬧的天神祭。
天神祭「陸渡禦」巡遊。(圖/安菲爾德攝)
天神祭是日本夏日祭中的三大祭日之一,起源於大阪天滿宮落成兩年後的公元951年,主要由7月24日的宵宮祭和7月25日的本宮祭所構成,重頭戲是第二天的「陸渡禦」和「船渡禦」,以及收官的花火大會。
25日中午剛過,我在大阪歷史博物館和大阪城逛了一圈,就出發前往三公裏外的天滿宮。這地方主祭學問之神菅原道真,位置距離川端康成的出生地極近,但如今卻是個實打實的商業街區,文化氣息已不如往昔濃厚。
當然,在天神祭這一天,文化氣息依然被拉滿。(圖/視覺中國)
從側門繞進天滿宮,還未到巡遊時間,遊客卻早早將裏外圍了個水泄不通。與舉著手機、相機,翹首以盼的遊客對比強烈的,是角落樹蔭下,三五成群圍坐乘涼的少年少女。
他們全都身穿傳統服飾,自顧自地閑聊,並不太在意周遭神色焦急的外國人,仿佛只是在百無聊賴的暑假出門找點樂子打發時間。
如果你看過電影【你的名字】,應該對這一幕並不陌生。因為電影裏,三葉姐妹曾在相似的祭典上穿上巫女服表演舞蹈。天神祭在三點半正式開始後,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那些孩子也是這場夏日盛典的一員,是大阪自己的「三葉」。
天神祭的女子巡遊隊伍。(圖/視覺中國)
祭典上,所有人都身穿日本平安時代的傳統服飾,分成不同隊伍。有人負責領頭催太鼓,有人表演獅子舞,還有采女及年齡更小的幼童行列,以及壓軸的金色花轎鳳神輿及玉神輿。
整支隊伍從天滿宮出發,會經老松通轉入大阪最繁盛的禦堂筋,再經大江橋跨越堂島川,沿河畔經難波橋回到天滿宮。據了解,當天參與陸渡禦的當地人足有三千人,傍晚的水上祭典更是超過1.2萬人參與,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上祭典。
每年的天神祭,都以一場盛大的海上煙花收尾,但人實在太多了,我沒有參與的興致。(圖/視覺中國)
特種兵和背包客的天堂
因為距離較近且旅行體驗便捷,大阪和東京一樣,是很多國人訪日的首選落腳點。
但兩者有著全然不同的開啟方式:
東京擁有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是潮流、文化、二次元一應俱全的「大麥克」,不僅有著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街區,還有二次元聖地——秋葉原。
大阪則是「小而精」的關西心臟,面積僅僅比深圳南山區大一點。看似五臟俱全,實際上除了環球影城之外,也被很多人評價為略顯無聊的現代城市,沒有京都濃郁的歷史韻味,缺少宇治city walk的悠閑,也不像奈良那麽惹人憐愛。
在小鹿加持下,奈良得到「可愛buff」的加持。(圖/安菲爾德攝)
就連歷經日本戰國三雄中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大阪城,也是在20世紀經歷完全重建的「現代建築」。雖說還有那麽幾分見證歷史的意味,但要論建築規模和保存完好程度,都無法和姬路市號稱「日本第一名城」的姬路城相提並論。
大阪城的名氣很大,但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現代建築」。(圖/安菲爾德攝)
吐槽歸吐槽,對於選擇到訪大阪的人來說,以上都構不成太大的問題。
沒有人會將一周的時間都「浪費」在大阪city walk上,哪怕最忠誠的【名偵探柯南】粉絲,在「巡禮」完通天閣、大阪城、環球影城和大阪警察總部之後,也會將目光挪向京都的清水寺和神戶的「百萬美元夜景」。
在大多數遊客心中,大阪更像是一個探索關西地區的絕佳據點。畢竟無論古都奈良、京都和姬路,還是小城神戶、宇治、和歌山,從大阪出發的車程不過都在一個小時左右,足以讓任何一個柯南死忠粉,在一周內打卡完所有關西「巡禮聖地」。
從大阪站坐JR列車到宇治平等院,車程剛好一小時。(圖/安菲爾德攝)
很大程度上,至少從旅行體驗的角度,大阪就是妥妥的特種兵天堂。甚至,只要你有說走就走的勇氣,雖然燒腦肝疼但確實四通八達的鐵路系統,幾乎能夠滿足任何一個背包客的臨時願望。
旅程後半段,我和小夥伴分道揚鑣後,一個人住到了大阪站所在的梅田商圈,也理所當然地逛完了一條鐵路線上的京都和宇治,無法免俗地在清水寺「新蘭同款」機位打了卡。
柯南粉熟悉的「新蘭同款」機位。(圖/安菲爾德攝)
但在回國之前,我決定前往京都府北面的遠郊地區清除班味,目的地是兩個離大阪站足有100公裏以上的小地方,需要坐兩個半小時列車才能到達。
其中一個是舞鶴市郊外,跨海而過的由良川橋梁。這是京都府內最長的鐵路橋,由良川入海口,距離水面僅僅3公尺,每個半小時便會有一節小火車跨海而過。
【桃花源記】般的豁然開朗。(圖/安菲爾德攝)
從舞鶴坐上小火車到丹後由良站,往回穿過一片鄉村和農田,很快便能重新回到由良川岸邊。遠遠望去,小火車在海天交接處孤零零往返,瞬間魂穿【千與千尋】的世界。
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不乏京都【千與千尋】同款海上列車的分享,但因為地處偏遠,真正願意花上來回五個小時的遊客少之又少。(圖/安菲爾德攝)
坐上小火車往北方再行進20分鐘,便來到天橋立。即便路途更加遙遠,或許是因為「日本三景」之一的盛名,遊客還是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這是一條全長約3.6千米的自然沙洲,據說由於其形狀看似天上舞動的白色架橋,所以取名「天橋立」。
天橋立和宮城縣的松島、廣島縣的宮島並稱為「日本三景」。(圖/安菲爾德攝)
天橋立上自南往北種植了約8000株松樹組成的街道樹,將日本海的阿蘇海與宮津灣分開,形成一道壯闊的自然景觀,讓人恍然之間誤以為,身上的班味真能被清除。
如果不趕著回程,觀景台下不遠處還有觀光船,可以遊覽海灣對岸的伊根舟屋。(圖/安菲爾德攝)
和世界的距離,很近
從天橋立回到大阪,很多餐廳已經在晚上八點準時打烊。我卻在一家開到深夜的二郎系拉面店裏,冷不丁體會到了大阪人傳說中的好客熱情。
在等待上菜的間隙,我湊出300円硬幣,準備買一瓶解膩的凍烏龍茶,但身後的自動販賣機毫無動靜,在讓人腳趾摳地的兩分鐘內,安分得像是不屑於跟一個莽撞的異國人廢話,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吐出被塞進去的硬幣。
「Not these coins……」當我無奈轉身回到座位上時,右手邊的小哥放下端著的米飯,指了指我那堆硬幣裏面的10円,然後掏出三枚100円硬幣推到我面前,換走了我的那堆硬幣,並做了個「請」的手勢。
換了硬幣後,自動販賣機終於乖乖吐出了烏龍茶,而小哥已經迅速回到座位上,仿佛收刀回鞘的日本浪人,繼續面無表情地和他那分量驚人的夜宵交戰,像是一切沒有發生過。大阪i人的熱情,還怪可愛的。
但有一說一,這種需要被當地人打救的尷尬時刻,在整個旅途其實很難遇到。
在日本旅行,需要和當地人打交道的時候並不多。(圖/安菲爾德攝)
眾所周知,日本執行「觀光立國」政策已有近20年,很多旅遊景點都有中文說明,中文選單更是很多餐廳的「基本操作」。不僅如此,中國電子支付套用,在日本似乎也變得遠比想象中要更普及。
在大阪心齋橋商圈Parco百貨營業課課長山口豪告訴我們,現在外國顧客貢獻了商場超過30%的營業額,其中六成外國顧客是中國人。Parco在今年暑假和支付寶合作推出的領取滿減優惠券活動,對中國遊客有著相當直接的吸重力。
在心齋橋東邊偶遇的餐廳,打出了「歡迎使用支付寶」的口號。(圖/安菲爾德攝)
除此之外,無論在中國人含量極高的大阪和京都,還是遙遠偏僻的「鄉下」天橋立,大部份消費需求都可以透過支付寶解決,關西機場和環球影城甚至實作了支付寶的全覆蓋。
當然,這個略微意外的發現,收獲的還不只是便捷——在日元匯率開始上漲的那天,我就將帶去旅行的所有日元現金都留了下來,靠手機支付過完了剩下的旅程。
明年4月,大阪將舉辦歷史上的第三次世博會,時間從櫻花季橫跨到紅葉季。如無意外,中國電子支付套用的使用場景將會更加廣泛。
對於走出國門的我們,這無疑更加舒適和便捷。身在異國鄉間,當我們仍然能夠依靠一部手機city walk時,也許這是我們離世界最近的距離。
作者:安菲德爾
編輯:曾寶氣
題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