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袁達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今年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積極化解一些行業供大於求的階段性矛盾,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新興產業。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策層面對「內卷式」競爭的關註度已明顯增加。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同月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再次提到,大力支持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中國企業如何邁向高品質發展,防止出現「內卷式」惡性競爭?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國內「內卷」雙重壓力之下,中國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企業又該如何應對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和產品周期的變化?
近日,觀察者網走進東莞vivo全球總部,參加了以「變局時代的定力、活力與合力」為主題的圓桌對話。
在活動上,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誌平,vivo執行副總裁、營運長、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萬通集團創始人、禦風集團董事長馮侖等專家和行業人士,相繼就行業內卷、經濟周期、中國企業出海、手機產業發展等話題發表了觀點,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圖源:觀察者網
以下是部份發言實錄(觀察者網整理,為方便閱讀,有一定刪減):
「擔心高價賣不出去,存在於我們的深層次基因裏」
宋誌平:
關於內卷,剛才說卷是中性的,我也同意,卷這個詞可能是中性的。
但內卷又有點負面,因為是往裏卷。現在往外卷其實也夠嗆,卷不出去。現在都在內卷,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良性競爭創造價值,惡性競爭淪陷價值。現在各行各業都卷的很厲害,卷的大家都不賺錢,不光不賺錢,還影響股價。我是上市公司協會的會長,現在大家都希望市值要好,都希望央行入市,但如果每個企業都沒有很好的利潤,怎麽來支撐股價。
為什麽沒有很好的利潤?其實中國東西做的很好,不光手機,包括汽車以及各行各業的制造水平,真的不輸國外。但這麽多年是從低質、低價走過來的,擔心賣高價賣不出去,存在於我們的腦子和深層次基因裏,我們相信低價就能多賣。在整個價格體系裏,利潤等於銷量乘價格減成本,但中國人包括日本人,比較重視銷量和成本,希望多銷,希望不停地降成本。
但過剩的情況下,多銷非常困難,所以產生殺價、內卷。成本是剛性的,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動了,再降就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現在唯一的就剩價格,價格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希望把價格能提起來。價格放在第一位,價格影響是十倍數關系,成本影響是六倍數關系,銷量影響是四倍數關系,有時候我們的企業家們,在這個問題上不是特別敏感。
大家深受內卷之苦,要防止內卷,要綜合治理內卷。大概2025年,我們會出台一些政策,看怎麽能對地方政府包括一些企業,施加一些影響,減少內卷,希望我們的價格能提起來,這樣的話我們才有價值。不然的話,賣了很多,最後賠本賺吆喝。像汽車業一樣,電動汽車很熱鬧,賣了那麽多,現在把汽油車也幹的不賺錢了。過去一個汽油車廠賺幾百億,現在都不賺了。既把汽油車也打翻了,電動車自己也不賺。卷到國外,國外市場不同意這樣做,所以加高關稅等,這都源於競爭的思維和對價格的理念。利潤等於銷量乘價格減成本,到底這三個自變量關系怎麽處理,是核心的經營思想,怎麽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
手機和汽車不一樣。像vivo賣手機可能也不賺錢,但手機後面的一系列服務是賺錢的。但前邊想做手機,想鋪墊業務,要虧一些錢才能做,所以很多新進入者就不容易。當然汽車如果後半場到了智慧化、自動駕駛等,是另外一回事,前半場就是電動車。所以我覺得,每個行業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有共性也有特性,總之我希望中國企業能夠有利潤有價值。
最近赫爾曼·西蒙寫了一本書叫【真正的利潤】,我覺得可以讀讀這本書,真正理解做企業的一些經營思路,怎麽賺到錢。不然我們量那麽大,但每個行業都不賺錢,過去的鋼鐵、水泥不賺錢,現在光伏賺了兩年錢今年都虧損,電動車也就一兩家企業賺錢,這麽下去受不了。當然每個行業卷,也都有一兩個賺錢的,說汽車不賺錢,比亞迪和理想還賺點,動力電池卷的厲害,寧德時代還賺不少,都有賺錢的。但賺的太少了,如果一個行業只有一兩家賺錢,剩下的通通虧損,也走不長,至少一半賺錢一半虧。手機行業相對來講,比其他行業要舒服一點。當然他們在不停地創新走出紅海。其實還是靠差異化、細分化、高端化和品牌化,才能走出紅海,不然都是大路貨,人家做什麽你也做什麽,就是平價貨,沒什麽可拼的。
「賺了美元才算賺錢,中國永遠不會產業空心化」
宋誌平:
關於出海,我覺得這輪出海的背景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國努內卷雙重壓力之下,中國企業開始大出海,而且出海的特征是以民營企業和制造業為主,這是中國企業成長的必然。這輪出海不是我們過去的出海方式,很值得研究。這輪出海雖然是被迫的,但是積極的,假以時日,我們就會由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到處是中國的工廠。我們新一輪的大出海,要把它組織好,把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傳遞給這些公司。
出海是必然的,在這個問題下不需要討論,最近有人討論說中國有14億人,靠自己就行了。不行,為什麽不行?因為中國需要外匯,賺了美元才算賺了錢,這句話很深刻,為什麽?因為中國現在7億噸石油5億噸靠進口,飛機主要靠進口,每年外匯存底3萬億美元以上,才能心裏比較放心。所以必須有大量的產品出口,外匯才能平衡,不然的話,人民幣在全球結算只有4.2%,這是我們根上的事。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宿命,比如俄羅斯不缺油也不缺煤,也不缺糧食,所以制裁也不怕。但我們不是,我們有14億人,缺了很多東西。所以雙迴圈國際化出海,帶動中國制造要出去,企業要出去,這是中國企業自身的宿命,大家一定要看到這個點,來深刻理解出海。中國這麽多的產能,不要怕產業空心化,中國永遠也不會產業空心化,因為中國企業家足夠多。所以我覺得不用擔心這件事,就是堅定信心,但是總結經驗和教訓。
「手機是過了成長期,但沒有衰退期的行業」
胡柏山:
手機大家應該有經驗,最早是大哥大,後來是2G/3G/4G/5G,現在是AI。其實從我的角度看,這並不是周期,而是每代技術升級推動了使用者體驗大幅上升,形成新的局面或新的發展。關鍵因素是,技術帶來的提升能否讓使用者感受到,或觸動他們換機。最典型的是功能機轉智慧機,因為技術帶來巨大提升,智慧機可以玩微信,抖音可以刷視訊,現在AI也開始加入賽道,核心還是技術不斷提升,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促進換新。
可能大家認為手機進入了衰退期,但站在全球角度看,手機市場規模有14到15億台,中國有2.5億台。我經常講一個詞是剛需,手機是典型的剛需。從剛需角度看,兩千塊以下的低端機,48個月以後效能就沒法用了,雖然機子沒壞,所以手機是剛需市場。現在中國手機存量使用者大概11億,以四年計算,除以4就是2.5億,這是一個底線,不會往下掉,市場規模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在往高價遷移。手機是互聯網工具,大家發現互聯網行業講的是使用者時長,使用者時長越長,公司的股價就越高。所以手機作為一個互聯網終端,天然具備其他品類不能替代的內容。國內我們定義是,過了成長期,但沒有衰退期的行業。
全球角度來看,手機市場規模有14到15億台。過去兩年因為美元加息,很多國家購買力下降,包括俄烏戰爭導致石油和糧食價格上升,對中低收入國家來講,本身支配收入轉化成美元在下降,石油支出、糧食支出在增加,可支配收入減少,所以過去兩年手機市場在下降。但去年下半年開始,原油、糧食一直比較穩定,美元也在降息,所以今年海外大概有5%的增量,明年大概8%到10%的增量,所以手機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行業。
我是2000年大學畢業來到步步高,工作跟通訊相關,以前做尋呼機,後來做電話機、衛星電話、無線固網電信,後來做功能機,做智慧機,未來可能有AI加持的智慧機,還有MR和機器人,技術復用性非常強。我們2005年開始大力發展手機,手機部門很多研發是原來做無繩電話的,很多技術是通的。因為是通的,所以轉型就是在這個賽道上逐步轉的。
本質上我們還是在重要或關鍵賽道上不斷深耕,當然有些東西我們也不是說盲目投,而是基於未來的使用者需求發展,以及技術發展,比如明年要釋出MR眼鏡,還會增加一些新技術,可能是空間感知能力,還有顯示技術。很多技術完全可以用到未來的新品裏面,所以手機行業是不錯的行業,又是未來很多新興行業的底座技術,包括使用者也是一樣。
現在海外的發展空間其實非常大,手機行業是目前中國各個品類裏,海外中國品牌占比最高的品類之一。但現在海外市場領導者是三星跟蘋果,蘋果可能先不管互聯網,占硬體60%,三星占30%,走出去的中國品牌加起來只有10%,我說的是利潤。我們完全有機會,蘋果拿40%,我們能不能把三星按下去,把中國品牌加起來做50%,三星做10%,空間也是巨大的。對這個來說,中後台能力不需要做太多的增加,只要增加前台能力,銷量規模可能有兩三倍天花板,利潤可能有四五倍天花板,我們不需要想其他的,就聚焦在這個賽道,繼續聚焦,深度耕耘,不用想什麽內卷,什麽新能源車,想多了沒有用,那個更卷。
2020年初我們團隊做了新能源車調研,包括技術可復用性,最後發現只有十個點復用性,在於多媒體的中台以及自動駕駛、車機等地方。動力電池和手機電池差距巨大,底盤調校,我們完全不擅長,可能最多復用10%,剩下的團隊要另外組建,對我們是完全0到1的過程。最後還是聚焦手機行業,但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一方面我們國內更加積極主動獲取更高價值的使用者,第二在海外,如果五年時間營業額規模翻倍,對我們的資源消耗其實很少,最後的利潤不是翻倍,是X3甚至X4。包括未來新品類發展,完全可基於手機技術持續布局。戰略本質就是選擇,什麽是戰略?選擇有利於自己有別於別人,就是戰略。
「周期下行的時候要穩一點」
宋誌平:
剛才講有經濟周期、行業周期,還有產品周期。這個周期有沒有?確實有,所謂的周期就比如像人,我們跑快了一些,不能永遠那麽跑下去,可能有時候要慢一些。經濟發展積累的問題,就得停下來解決,這就是周期。現在我們在周期下行壓力下,前些年跑步前進,掙大錢、快錢、熱錢,現在不可能再回到重前。為什麽穩中求進,周期上行的時候跑快一點,周期下行的時候要穩一點,少犯錯,不犯錯,先不敗而後求勝。行業也有周期,像房地產目前還是挺困難的,為什麽中央講要穩樓市,因為樓市不穩還會往下跌,股市要穩住回升。
產品有周期。我做建材做水泥,水泥因為房地產基建一下來,首當其沖。不過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之後,日本水泥就從每年需要1.2億噸,降到4000萬噸,現在還是4000萬噸。美國過去也是1.2億噸,現在降到6000萬噸,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做水泥,中國的水泥那個時候一路上升,賺了很多錢。但是我知道,日本人當年是從1.2億噸到4000萬噸,這就是規律。所以這個錢不可能永遠數下去,那個時候一個小水泥廠要賺幾個億。到這兩年真的水泥不賺錢了,還得往下降,會一路降下去。所以這個產業想賺錢真的很難,像玻璃這個行業,建築的玻璃已經20年沒賺過錢了。日本人怎麽辦?很簡單,日本當年就是26家水泥廠合並了,合並成3家,按照比例拆窯,就拆到4000萬噸,就是去產能。而且合並過程中,宣布反壟斷法不適用,把反壟斷法廢了,這樣才能合並,合並以後就減產。像我們這幾年圍繞去產能猶豫,來回折騰,沒有人來操作這個事。
所以我想說什麽?對於確實有的周期,這個時候要考慮是願意在裏邊熬,還是願意開第二曲線。現在講新質生產力,講戰略新興產業,其實戰略新興產業很多都是傳統制造業的第二曲線。傳統制造業不行了,開始投資新興產業。現在要求每個央企,戰略新興產業業務必須超過35%,要求投新的東西。我也是一個專業主義者,轉型不是轉行,不要動不動轉行,如果能透過創新提高,在這個行業裏活下去是最好的,但假如這個行業急劇萎縮,根本沒辦法生存,甚至被顛覆了,像過去CRT彩色顯象管被液晶顛覆了,底片被數位相機顛覆了,現在正在顛覆的就是汽油車,非要堅持也不行。所以今天咱們講到了定力和活力,又要有定力,要堅持主業,專業主義,但又要有活力,這就是辯證法。
圖源:觀察者網
「不能丟掉全球化市場,這是生命攸關的事情」
提問:剛才宋會長講到,美元對中國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要往歐美那邊賺這個錢比較難,原來的存量受到影響。現在像vivo既有直接出口的業務賺取美元,又有到其他國家辦廠,其他國家辦廠賺的美元就少一點。賺美元今後的主要出路是繼續把中國生產的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包括一些原來不願意去的市場,還是說為了順應歐美的要求,就去東南亞、墨西哥辦廠,這兩者哪個更值得選擇?
宋誌平:
我個人看法是,這些都要做。一個是要爭取維持住我們在全球的出口,因為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要做好國內大市場,但是我們經營了40多年的海外市場,要當仁不讓。我們今年整個出口還是可以的,其中跨境電商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有強大的制造業占全球規模31%,同時我們還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電商物流體系。剛才講了極兔,出去看到全世界的電商,基本上被中國人掌握了,這個非常厲害。因為電商加上我們的制造業,路就通了。
剛才講到歐美打壓我們,我們還能不能從歐美繼續賺美元?我覺得還得賺。當年美國人給我加稅,玻璃纖維加36%,今天就25%,那個時候36%懲罰性的關稅,後來我在美國南卡州建了工廠,投了十億美元,歐洲人加96%關稅,這個就沒法做了,後來在埃及建工廠,覆蓋整個歐洲,因為埃及到歐洲是0關稅。我感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家只能見招拆招,但一定得主動作為,包括一些采購商要求我們到東南亞去建廠,你也得去,不然他就找別人了。
包括歐美本身,我們有時候也要打回老家去,順著他搞所謂的再工業化什麽的,因為那有我們的長期客戶。包括我們現在各種產品的出口,還得想盡辦法維持。包括美元也不只是美國人就是美元,就像傳音在非洲賣手機,我問他們外匯怎麽解決的?他們說在香港,因為非洲好多國家沒有硬通貨,衣索比亞沒有美元,只有當地錢,當地做不了,外匯管制。中國的走出去還是為了產品出口,包括到歐美打回老家去,這種策略也得有。所以我們下一步,因為國際形勢變化,可能要做一攬子策略,就是一國一策,一企一策,人民戰爭,但是不能丟掉全球化市場,不能丟掉美元,這是戰略意義甚至生命性命有關的事情,不要小看。
「家居行業將有兩個發展方向」
提問:我們做有機矽材料,其中一部份裝修方面算是高端建材。我想問房地產的下遊,裝飾、裝修和家電,房子建的少了,但是家庭的細分越來越細,現在一戶人家庭,兩戶人家庭,越來越小,整個這樣來看,房地產下遊,住宅或者叫家居行業,它不是真正的房地產,房地產下遊行業是什麽趨勢,還能像以前一樣越來越往下走,還是穩定在L型底部?
馮侖:
首先住宅行業總體是減速、減價、減量,這三個減,減到多少?減到我們行業自己判斷,大概減到四萬億到六萬億,大概最多到四萬億。大概集中在中國人口有增量的三個區域,長三角、渤海灣還有北京有一點。在這個增量基礎上,家居行業大體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就是實際上跟家電合一,為什麽?家居最後被家電取代了,比如日本松下,全世界做最好的房屋公司,現在不是地產公司,現在是家電公司。大家有時候不能想象,松下做了101年今年。松下現在的房屋是日本最好的產品。因為什麽呢?所有的家電整合在一個房間裏,多舒服,整合在一起,不是我們傳統的櫃子、床頭這種。所以就把各種電器合在一個空間裏,就變成了一個家居。所以松下房屋,還有一個日本做房屋做的好的是豐田房屋,都不是傳統的那些日本地產公司。所以家居這個行業,有可能要跟家電這個行業整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現在家庭生活越來越智慧化,高品質的生活,就是往這個方向發展。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工業化房屋,制造業合並到一起。因為現在普通住宅,在國外越來越多的是工廠化住宅。所以這個家居很難作為像傳統獨立的東西,都在工廠做的是一起全部做進去。所以要和制造業結合在一起。只有很少量的傳統家居,像我們做奇奇怪怪的櫃子放那,豪宅裏面有,但是多數普通住宅逐步工廠化、標準化、模組化,這樣家居行業跟它來結合。比如我們現在作為工廠化住宅,效率高到什麽程度,遠大一天做一萬平米,什麽概念?就是流水線一天做一萬平方米,而且做出來上貨櫃拉走,開啟就是我們現在精裝修房子。一年就幹兩百天,不要多幹,兩百萬平米。一年這個工廠,以前兩百萬平米,我們讓農民工,中建幹,幹多少?十年。不是同時開工,就是一個地產商,慢慢蓋,大概要七到十年。所以這個效率下,家居行業直接就跟工廠完全合在一起,設計的時候,它設計住宅的時候都設計在裏邊了。比如他會提出來就把方太變成他供應鏈了,方太就逐漸自己賣一部份,TO B了,合一起了,所以未來家居行業大體上五到十年,是這樣一個看法和判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