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重返「價格戰」。
近日,有訊息稱,寶馬的旗艦純電車型i7(2023款xDrive60L,原價145.9萬元)在國內降價振幅高達51.1萬元,使得現售價降至94.8萬元。此外,寶馬的熱銷車型3系和5系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價格調整。
這一變化似乎意味著寶馬在經歷了兩個月的沈寂後,再次回到了價格競爭的行列。對此,寶馬中國表示,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幾乎所有品牌都面臨同樣挑戰。但是,寶馬近期沒有對建議零售價做任何調整。授權經銷商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零售價格,最終成交價受具體交易情況影響。
早在7月12日,寶馬曾宣布結束價格戰。這一決定引發了廣泛關註,隨後奔馳、奧迪、大眾及理想等品牌也紛紛跟進調整。
那麽,是什麽原因促使寶馬經銷商在短短兩個月內再次采取降價策略?
8月銷量,暴跌42%
在探討寶馬近期的降價策略前,我們有必要回顧其在7月主動結束價格戰的原因。當時,寶馬中國明確表示,將在下半年更加註重業務的健康發展,並助力經銷商實作穩健增長。
然而,業內普遍認為,長達一年多的價格戰並未給寶馬帶來理想的銷量,反而對品牌形象和經銷商的利潤空間造成了較大沖擊。 因此,寶馬決定結束中國市場的價格競爭,轉向「降量保價」的營運策略 。
2023年,特斯拉率先發起價格戰,隨後比亞迪等品牌相繼跟進,導致市場上掀起了多輪降價潮,BBA(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品牌也未能逃脫價格下行的影響。數據顯示,2021年是BBA品牌的成交均價峰值,奔馳、寶馬和奧迪的平均成交價分別為46.4萬元、46.1萬元和33.7萬元。然而,到2024年4月,這一數位已分別降至43.4萬元、35.1萬元和30.1萬元。
盡管降價戰打得火熱,但寶馬等品牌的銷量並未因此大幅提升。
2024年上半年,寶馬中國(包括寶馬和MINI品牌)累計銷量為37.59萬輛,同比下降4.2%;奔馳的銷量為35.26萬輛,同比下降6.5%;奧迪則售出32.04萬輛,同比下降1.9%。
相比之下,理想、問界、蔚來等中國本土高端品牌正在快速搶占豪華車市場份額。數據顯示,理想汽車2024年上半年共交付18.9萬輛,同比增長36%;問界累計銷量達18.1萬輛,暴增664%;蔚來也交付了8.74萬輛,同比增長60%。
在結束價格戰後,寶馬頻繁調整經銷策略,以應對中國市場的復雜變化。據了解,寶馬於6月份將批發任務下調了15%,並在7月份再次下調15%。同時,寶馬還放寬了經銷商的返利門檻,取消了金融滲透率和密采考核等要求。這些舉措的目的在於為經銷商減負,維持穩定營運。
寶馬此次降價振幅最大的旗艦純電車型i7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盡管采取了這些措施,寶馬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 2024年8月,寶馬在華僅售出3.48萬輛,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2%,成為BBA品牌中降幅最大的 。相比之下,奧迪8月銷量為4.56萬輛,同比下降19.4%;奔馳則售出4.87萬輛,同比下降16.5%。
為了實作2024年的銷量目標,寶馬不得已再次開始降價。
部份銷售人員透露,「近期降價是由於月底指標壓力大,因此優惠振幅較大。指標尚未完成,價格會有所調整。此外,i3、3系等車型正在清庫存,待到10月新款車型上市後,價格可能不會如此低。」
除了價格因素外,寶馬等品牌銷量波動的另一原因,是部份經銷商因資金鏈問題導致車輛無法交付。2024年6月,江蘇鹽城最大的汽車經銷商森風集團曝出資金鏈斷裂的訊息,該集團代理了包括寶馬、奧迪、奔馳和林肯在內的20多個品牌。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寶馬等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壓力。
燃油車價格體系崩潰
如今,寶馬等合資豪華品牌正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繼續參與價格戰將不可避免地削弱品牌價值和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如果不采取價格策略,市場份額和銷量將面臨持續下滑的壓力。對於BBA而言,這一困境顯然是巨大的挑戰。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速度與合資豪華品牌的節奏不一致。 根據數據和行業發展趨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在2025年突破50%,這一行程比原定目標提前了10年 。根據2020年的規劃,這一目標原定為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突然加速,這讓寶馬等合資豪華品牌轉型的節奏明顯滯後。
目前,BBA的新能源車型大多屬於「油改電」產品,即在原有的燃油車型基礎上轉換動力形式,而沒有進行針對電動車特性的全面設計叠代。因此,這類車型在續航能力、舒適性、安全性和智慧化方面,都無法與專為電動化打造的車型相比,競爭力明顯不足,難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寶馬等品牌的新一代純電動車型,預計最快於2025年上市。例如,寶馬專為電動車設計的Neue Klasse平台首款車型預計在2025年推出;奔馳的全新MMA平台車型同樣要等到2025年在北京奔馳量產;而奧迪基於PPE平台的Q6 e-tron也預計到2025年才能國產上市。這意味著BBA在未來幾年內依然面臨新能源領域的激烈競爭。
曾經主導中國豪華車市場的BBA,如今正面臨電動化、智慧化轉型的重大挑戰,品牌價值也在受到沖擊。坊間流傳的調侃「再不努力,只能開BBA」似乎逐漸成為現實。
寶馬目前最暢銷的新能源車型——寶馬i3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 是傳統燃油車價格體系的全面崩潰 。
過去幾十年,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確立了相對穩固的價格體系。例如,A級車的定價通常在10-20萬元之間,B級車約為20萬元,C級車則在30萬元左右。這一價格體系不僅是消費者購車時的心理預期,也成為車企在產品定位、成本管理和利潤規劃的核心依據。
然而,隨著新能源車的強勢崛起和價格戰的持續發酵,尤其是比亞迪提出的「油電同權」和「電比油便宜」等概念,傳統的價格主導權正逐漸向自主品牌轉移。原有的定價體系正在被徹底打破,C級車的售價逐步進入B級車區間,而B級車則以接近A級車的價格銷售,以往整個市場的價格邏輯已失效。
舉例來說,在A級轎車市場中,比亞迪秦PLUS DM-i榮耀版、日產軒逸、大眾朗逸、豐田雷淩和現代伊蘭特等車型的起售價已經跌破8萬元大關,平均降幅達到3萬元以上。與此同時,主流B級轎車的起售價也逐漸接近A級車的中高配車型,部份車型的售價已降至12萬元左右。而在緊湊型SUV市場,起售價普遍在15萬元左右,部份品牌甚至將價格壓低至11萬或12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各細分市場的價格混亂已成常態,不同車型的定價出現了相互踩踏的現象,導致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這種價格體系的紊亂不僅打亂了車企的產品策略,還使得品牌在市場中的定位變得模糊不清。
從當前市場態勢來看,豪華品牌盲目跟進價格戰的效果並不顯著。特別是在產品力不足的情況下,單靠價格戰刺激銷量增長無法實作長遠的永續發展。
豪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並非僅靠短期的銷量增長,而是基於品牌價值的深厚積累和持續的技術創新。相比自主品牌,寶馬、奧迪、奔馳等豪華品牌依然具備強大的品牌優勢。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以品牌為核心,透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填補短板。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如何與中國競爭對手「共舞」,現在壓力給到了國外豪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