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麽說世上還是好心人多,特別是熱心網友。看場電影,都不忘發揮樂於助人精神,早早替陳思誠找好了下一部翻拍作品。
這部「陳思誠看了都想買版權」的電影,就是近日上映的印度年度懸疑片【因果報應】。
一個沈默寡言的理發師,卻有著霸氣的名字「瑪哈拉賈」(意為偉大的國王)。他不惜大鬧警察局高價懸賞70萬盧比(約人民幣6萬元),只為尋回一個陳年破爛垃圾桶。貪腐成風的警察系統,血債累累的搶劫殺人犯服刑數年後即將出獄。於是,肉眼可見,和女兒相依為命的理發師的平靜生活即將被打破,驚悚懸疑的氛圍這不就拉滿了。
(圖/【因果報應】)
截至目前,【因果報應】在豆瓣上已有近18萬人打出8.7高分。這個垃圾桶引發的血案,絕對稱得上是2024年度懸疑電影的代表作。國內最為熟知的印度男演員——「印度劉德華」阿米爾·汗,已經買下了該片翻拍版權。電影之外的最大懸疑,大概就是哪個翻拍版本會更快端上桌面。
早已熟知懸疑電影套路的觀眾,依然能對這部「印度神片」青眼相看,原因也很簡單:終於,又一部願意尊重觀眾智商的懸疑電影出現了。
印度垃圾桶,反轉再反轉
粗看一眼【因果報應】大小影評,「反轉」二字的出現頻率,足以讓普通人都犯上密集恐懼癥。
故事的開始,從一個垃圾桶說起。(圖/【因果報應】)
配上「千萬不要玩手機」「走神會錯過很多細節」「一定不能被劇透」等各種buff疊滿的溫馨提示,熱愛考試的年輕人有福了,進個電影院都能擁有像進考場似的緊張信念感,散場時還能喜提學霸體驗卡——作為【因果報應】最大賣點的多重反轉情節,大家都能穩穩拿滿理解分。
再回味一下,仔細琢磨,似乎這也不是一部不能被劇透的電影,畢竟,可以說片名本身就是最大的劇透。
要解構【因果報應】的故事重點,其實只需十個字:非線性敘事+敘述性詭計。這些都是懸疑片的常見敘事手法。
術語看得犯困的網友,用更新穎的遊戲方式給出了總結——【因果報應】,分明是一個巨型海龜湯。
海龜湯也叫「情景猜謎遊戲」,由一名玩家擔任出題者,講述一個簡短而匪夷所思的事件,其他玩家透過向出題者提問以縮小範圍並找出事件背後真正的原因,而出題者只能給出「是」「否」「與故事無關」三種回答。
(圖/【因果報應】)
遊戲謎題本身並沒有很強的邏輯性,註重在有限線索中推理事件的始末,還原故事全貌。思路如脫韁野馬的網友火速給【因果報應】寫好了「湯面」:
「我出生後就在一個三口之家生活,後來家裏出了事,我也在事件中受了傷,後來被接到了另外一家生活,他們對我很好。有一天爸爸去報警,最後上個家庭的爸爸死了。請理清事情的真相。」
「我從監獄出來,知道自己家破人亡,於是在某一天去找告發我的人復仇。我到他家沒找到他,最後我死了。請理清事情真相。」
【因果報應】和海龜湯遊戲高度重疊,因為本質上它們講的其實都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看完這場140分鐘的電影,每個觀眾都可以用寥寥數語總結出整個故事脈絡。
為了掩蓋故事真相,電影開頭頻繁切換不同人物視角,看似毫無關聯的幾場碎片化情節,擾亂時空秩序感的同時,也制造出故事上的理解「留白」,電影前40分鐘被多數人詬病的拖沓感也因此而來。而正當觀眾開始感到無聊時,【因果報應】便十分精準地切換敘事節奏,利用復雜敘事不斷「反轉」時間,將故事推向一個又一個高能場景。
(圖/【因果報應】)
正如真相只有一個,【因果報應】也只運用了敘述性詭計這種推理小說常見寫作手法。具體來說,就是作者透過敘述,主觀介入故事,以敘述手法刻意誘導讀者向假象的方向靠攏。
要騙,就要騙波大的,不能放過任何一處細節。貫穿影片始末的失蹤垃圾桶,是男主角馬哈拉賈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尋回的「家人」。從在罪犯的描述裏「如少女肌膚般細嫩,讓人忍不住破壞」,以及男主和女兒為它起的名字是「拉希米」(和南印度文化中最受敬仰的女神同名),垃圾桶真正的含義不言而喻。
在最後的謎底揭曉之前,熟練的懸疑片愛好者早就能從大量繁密的細節中推匯出答案,但卻依然能享受到觀影趣味,享受被他人費盡心思「詐騙」的看重。
【因果報應】的好看如同一部「復仇的誘惑」,既然要欺騙觀眾,那就要貫徹到底。
現實爽片,印度電影必殺技?
成為中國人認可的「印度神片」的門檻是越來越高了,甚至可以總結出及格分數線:豆瓣8分。
就拿近年來的熱門印度電影來說,批判種姓制度的【傑伊·比姆】8.7分,「印度版【辯護人】」【宿敵】8.2分,開啟了「誤殺宇宙」的原版電影【誤殺瞞天記】8.6分,上一部以多重反轉為賣點的【調音師】也有8.2分。
進入豆瓣電影top 250更是next level。(圖/豆瓣截圖)
懸念越多、反轉越多、情節越曲折、越出人意料……敘事越發復混成的印度電影,走出了一條爆款電影套路:無反轉,不爽片。
【因果報應】呈現的還有印度電影另一個潮流:復仇爽片。印度人有自己的魔戒【巴霍巴利王】,也有自己的戰狼【RRR】,更有致敬傳奇美劇越獄的【獄卒】,都是在印度本土收獲現象級票房的國民級別大電影。
國人認知中的印度電影都是寶萊塢出品其實是一種誤解。印度具有較為完善的電影工業基礎,以北部孟買的寶萊塢(Bollywood)領頭,南部坦米爾納德邦的「考萊塢」(Kollywood)坦米爾語電影基地是印度第二大電影生產中心,安德拉邦有被稱為「托萊塢」(Tollywood)的泰盧固語電影基地,它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多語種電影工業體系。
印度電影五巨頭。(圖/YouTube)
【因果報應】就是考萊塢出品的坦米爾語電影,比起擅長愛情歌舞片的寶萊塢,考萊塢電影更青睞於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帶有社會現實意義的題材。還有另一個隱秘的特色是,主人公大部份擁有著與生俱來的「神力」。
正如【因果報應】的主人公雖然其貌不揚、社會地位低微,卻天生神力,力大無窮到能夠物理意義上以斬首的方式為女兒復仇。
充斥著暴力宣泄與酣暢復仇的印度式復仇,這種極致呈現除了帶來「無腦爽感」之外,由於對應著印度的社會現實又顯得異常合理,此處的暴力其實更接近於「處刑」,以牙還牙,拳拳到肉,不留余地地喚起螢幕外觀眾的情感共鳴。
(圖/【因果報應】)
電影後半段,警督三人甚至成為了馬哈拉賈動用私刑的幫手,全力支持配合他對罪犯復仇。當代表著法治公正的警察也要為復仇讓路,尋求法律不再重要,【因果報應】的顛覆價值註定拋棄了現實,只是單純瞄準宣泄情緒的「劇情爽片」。
無論是天道輪回,還是因果報應,為什麽要報應在無辜的女兒身上?無數影迷吐槽過的「因果說」,或許正是【因果報應】的核心議題,人們終究無法透過電影對社會現狀自圓其說,更不能僅僅寄望於此來改變現實。
我們不能指望【因果報應】這樣的電影改變什麽,但至少可以選擇記住什麽。
印度的女兒
「我期待來這裏見到世界上最可恥的人。」
「別以為你這麽做是件多麽了不起的大事。我不會崩潰的,我會忘了這件事。」
(圖/【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流傳最廣的情節和台詞,是結尾這段女兒對反派說的話。2024年6月,該片在印度本土上映。一個多月後,印度德裏發生了一宗性質極其惡劣的強奸案。8月9日,印度加爾各答的女醫生夜班期間在醫院遭到輪奸和虐待致死。
憤怒的印度人民走上街頭時,一部紀錄片被重新關註。在這起慘劇發生之前,印度另一起臭名昭著的強奸案是2012年的德裏公交車輪奸案。2012年12月16日,一名23歲的學生在公共汽車上遭到輪奸、毆打、折磨,兩天後受害者因傷勢過重去世。
2015年,BBC為此拍攝了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披露出案件背後更多駭人細節,該片至今在印度仍是禁片。【印度的女兒】導演組采訪了罪犯眾人,他們都給出了所謂的犯罪動機,「對於強奸來說,女人比男人責任更大」。
(圖/【印度的女兒】)
在【因果報應】中,女兒要求父親把幕後真兇帶到她面前,她要親自問他為什麽要對她做這種事情,她究竟做錯了什麽。女兒的名字和德裏公交案的受害者一樣,都是喬蒂。
電影中有一個小細節,13年後當瑪哈拉賈成為老板擁有了自己的理發店,他的理發店正是以女兒的名字喬蒂命名。而店外的風景卻和13年前別無二致,足以繼續擔當混淆觀眾視聽的場景。
(圖/【印度的女兒】)
歸根到底,【因果報應】依然是從男本位敘事出發的小人物復仇記,有關女性議題的探討點到即止,強行拔高女性力量從來不是它討論的範疇。導演對社會現狀的剖析,或許正如喬蒂理發店的存在:
13年過去了,這裏的生活什麽都沒有改變。
但「喬蒂們」依然存在。在印度語中,喬蒂是「光」的意思,更是「印度的女兒」。
喬蒂是喬蒂,她是她,僅此而已。(圖/【因果報應】)
編輯 L
校對 遇見
營運 嘻嘻
題圖 【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