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理智化,我感覺我挺理智的,雖然這也意味著我的內在有非常豐富的情感。
比如我對待我的家庭中的矛盾非常理智,其實是我過去在家庭裏體驗到很多不安和讓我覺得無法進行情感化表達的東西,家庭裏還有那些對他人的沒有邊界的幹涉,當然,家庭也有很多的美好,不過, 如果我感覺其他人不能理解我的表達,我可以怎麽樣讓自己感覺到有力量呢?那就是把感性和情感的那部份收起來,去梳理我所面對的情況,搞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麽,什麽不可以做,讓這個問題變得可以有確定感、可控感。
我在知乎回答問題的時候,看似很理智,但是背後是有許多情感性的東西的,只是我作為一個知識傳播者,是帶著面具的,這種柔軟的和脆弱的部份或許不會直接表達出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的每一個激進的、保守的又或者是客觀的評論和回答,背後都藏著我的具體體驗。
當我們在講防禦機制「理智化」的時候,這個人回避談論情感,或許會看很多理論,心理治療的也好還是其他的理論,但是這是心理發展的一個事實,我們不能因為它導致咨詢師難以工作,就覺得它是壞的, 理智化可以使得人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調動自己的資源去解決問題,這是很需要自我的力量的,我們需要充分去理解這些表現背後的意義。
從敘事療法的角度,我們可以去還原那個理智化的來訪者形象是如何被構建出來的,構建過程知道了,這個人的自我的構築過程知道了,我們才可以一層層剝去那些在故事開發中添加上去的內容,看到這一切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去看自己的反移情,那些我們認為是來訪者的阻抗的東西背後給來訪者帶來什麽樣的幫助,去發掘這些不恰當背後的恰當。
人是多種多樣的,雖然我們的理論似乎在告訴我們什麽是健康的和成熟的,但是只有對來訪者保持好奇,才可以讓我們超越我們自己的理論(理論本身可能阻礙咨詢,讓我們太執著於某個表面的目標,比如讓來訪者感性一些、情感一些)去看來訪者的需要是什麽。 雖然他看起來很理智,但是他還是來咨詢了,過來表達和訴說了,他的自我探索和自己給自己的解釋意味著什麽呢?他的了解自己的動力是什麽呢?
無需要來訪者放棄他的善於思辨和使用邏輯的傾向,這就相當於逆著他的傾向工作,否則我們的建議就成為了反對來訪者的一個理智和道理,還是在一個對立的迴圈裏 。
對於來訪者的自我剖析,我們也不要盲目地肯定 ,只是說他對, 他來咨詢肯定也希望可以幫助他自己,而不僅僅是找個贊同他的人,他需要被看到、被理解 ,了解自我的背後是有原因的,我們可以 去猜想這些動力,去試探性的命名,去鏡映,去還原來訪者可能努力在做的但是沒有完全消化的部份。
有時候這種不消化可能表現為感覺什麽都知道,但是依然不舒服,不能過上讓自己感覺真實的生活,這說明這種了解自我背後的那個動力可能還是在制造內心的沖突。 有時候我們會在意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一種反移情,並且覺得對方沒有現實感,覺得對方理智的思考背後沒有考慮這個、沒有考慮那個,但是在理智上,我們可能是無法說服對方的,我們的理論能力或許還真的不如對方,和對方辯論也就是付諸行動啦。 我們需要覺察對方講的那些看似是很對的東西背後的模式 ,比如對方理智地談到自己怎麽去理解他人,既然都可以理解他人,那有什麽問題呢?我們就很容易被帶著跑,不知道自己怎麽把握方向, 我們需要去看來訪者的經驗組織原則 ,比如來訪者可能在表達他習慣性地理解他人,並且展示自己都在主動理解,是其他人不理解他,使得他悶悶不樂,這個理智的背後有情感性的動力,那麽為什麽形成這樣的組織原則呢?這就推動我們去探索一些更早期的東西,比如他和父母的關系模式,他在那些關系裏的感受,這些經歷使得他的理智具有什麽樣的意義。 這個理智的人在關系裏尋求一個什麽樣的自體客體,去理解他,去回應他,告訴他我們看得到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