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看過【憤怒的海】沒有?金麗娜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電影裏,金麗娜談了幾個男朋友,看看她的情感之路:
A、李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和金麗娜多次分手又復合,互虐,相愛相殺的關系。
B、李苗舍友。這個關系很短暫,所以沒有體現什麽。但金麗娜因為李苗苗拔掉牙齒表白,就感動了,就又和李苗復合了。
C、店長,暖男。店長是希望成年人的戀愛的,但金麗娜需要的是父愛和男朋友的復合體。金麗娜沒有實作需求,分手和李苗復合。
其實店長,是最適合治愈她的,可是金麗娜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認知,所以需要先做心理治療,比如認知行為療法。
關於金麗娜的人格。
對此,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在公號【不能撒嬌的女孩,金麗娜的邊緣人格】,另一篇【涉過憤怒的海】裏的李苗苗是不是超雄患者?】, 更多電影心理剖析,歡迎關-註我的公號 @ 不慫心理
以下為原文節選:
標題:不能撒嬌的女孩,金麗娜的邊緣人格
麗娜的邊緣型人格
人們對麗娜的評價是兩極化的,有人認為她太任性,有人覺得她可憐。我們如果從心理學角度看,她有著典型的邊緣人格障礙:極端恐懼被拋棄,因為細微情形感到被拋棄,所以當李苗不像以前那樣扔鞋子時,她就以為被拋棄了;看待別人非黑即白,極端理想化,極易感動,當看見李苗做了一件「好事」立馬腦補成完美男友,忽略他的一切性格缺陷;情緒極不穩定和敏感,當男友誤會自己出軌時,她透過自殘來證明自己......在我看來,一切都是恐懼心理在作祟。
據統計,在所有的 邊緣型人格障礙中以女性居多 ,女男比例約為3:1,其中不少比例有自殺傾向。產生的原因比如童年可能有撫養者不當的懲罰、嬰兒期沒有得到滿足、家庭創傷事件等。其心理動力可以這麽理解:當他們遭遇多種無法逃離的心理沖突,反映為瓦解性的依附關系或焦慮,為了適應這些心理困難,往往用原始防禦機制適應生活,起病於兒童後期或青春期,成年後發展成邊緣性人格障礙。麗娜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來說說她的家庭。
把嫉妒當戀愛,愛情的失格
麗娜來到日本後,剛剛成年,其邊緣型人格逐漸形成。 麗娜的童年幾乎沒有同齡人,缺少社交技巧和對人性的了解 ,對外界是沒有什麽經驗的。所以,她對陌生環境充滿著好奇和希冀,甚至帶著兒童的幼稚——這種幼稚可能是人格未充分發展造成的——認知模式和一些行為停留在童年階段,這也意味著她需要一個「父親的替代者」。
李苗不是那個「父愛替代者」,而更像是童年玩伴。所以她把李苗「嫉妒自己的鞋子」當作愛的舉動,而把「嫉妒」當作愛的唯一標準,體現出兒童般絕對占有的欲望。但當李苗沈迷遊戲,哪怕只有一次沒有像以前那樣扔鞋子,她的防禦機制立刻啟動,決策時間短,馬上理解為「男友不愛自己」,馬上陷入瘋狂,立刻分手。為了讓前男友吃醋,同時也是堅信「獵手理論」,麗娜和李苗舍友上床,也體現出邊緣性人格者的沖動和人際關系不穩定的特點。李苗嫉妒心大爆發,在麗娜面前拔掉一顆牙齒表白,這一舉動不但沒有被她解讀為「極端」,而是解讀成了「真正愛自己的表現」。
這說明麗娜更容易被異常舉動的異性所吸引,因為 她寧願受虐也不願陷入不安情景之中。在她的認知裏,只有異常的舉動,才能作為愛情的證明,才能減少對被拋棄的焦慮。
暖男,父親的情感替代者
與李苗再次分手後,麗娜邂逅了一個暖男型男友。這幾乎是她修復親密關系困難的絕佳機會。店長贈送一對珍珠耳環向她表白。店長是一個性格相對完善的人,對麗娜十分照顧。她本來容易被感動,被店長真誠感動便馬上確認關系。
店長喜歡麗娜。但是她頻繁撒嬌,過度刻板的行為像一個小女孩那樣,讓店長漸感疲憊。早晨店長趕著上班,麗娜要求抱抱,不讓他去上班, 這種近乎「作」的撒嬌,實際上是對於童年沒有父愛,不能撒嬌的補償。因為童年不能撒嬌,在陷入戀情後就會陷入幾乎病態的撒嬌模式,將男友當作了養育者角色。 和前任男友關系一樣,麗娜喜歡用儀式感的舉動,測試男友是否愛自己,這種近乎撒嬌的做法不僅是一種測試,更是麗娜欲望的外在表示。對於店長,麗娜 經常把冰冷的手伸進男友被窩,以獲得男友的擁抱和包裹,享受男友無限寵愛與包容—— 就像本來童年就該得到的爸爸寵愛一樣 ——但這很顯然不是成年人的戀愛。但這一次,店長沒有像以前那樣做,而是卷走了棉被。男友沒有像以前那樣擁抱和寵愛,麗娜被拋棄的恐懼瞬間點燃。但正常談戀愛的人都知道,其實這種疏忽是可以原諒和溝通的。但麗娜習慣了在受傷後沈默、隱忍、爆發和離開,而不是坐下來好好談談。
她瘋狂找證據,終於找到了其前女友合照,終於找到了「被拋棄的證據」,是因為一直愛著前女友,這又是一種認知錯誤。 其拼命找證據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緩解極端焦慮 ,只有找到「證據」才能緩解。由於童年的不當養育,麗娜認知扭曲,甚至無法與正常男性建立穩定的戀愛關系,這基本標誌著她的感情之路充滿荊棘。而每一次的離開,可能會返回原點,在荊棘之路上反復受虐。所以,麗娜又意識到,最愛自己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最極端的那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李苗。
虐戀的荊棘,苦難的迴圈
在邊緣性人格者的認知裏,被拋棄的恐懼是第一位的,其他沒有這麽重要,所以極端依賴。 這種極端依賴可能導致他們寧願受虐,也不肯離開虐待她的人。 在她的認知裏,受虐比被拋棄好,被虐待甚至會產生「我至少還有價值的感覺」。從店長家裏離開後,麗娜的痛苦心理衰弱,便急於找到被愛的證明,以緩解被拋棄的焦慮感。她翻開了前男友李苗的社交媒體,看到他被幾個混混圍毆的照片,開始對比,再次確定李苗苗才是那個「最愛」她的人。
了表示自己的愛,麗娜和幾個混混談條件時被強暴。李苗知道後醋意大發,毆打並要拋棄她。而這時候的麗娜已經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的,也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忠誠,感到孤獨,委屈,最後只能用李苗能看懂的方式——用自殘來挽回李苗。
李苗苗雖然能夠理解極端,但無法理解愛。 最後麗娜流血過多而死,也沒有換來李苗的挽回。李苗見狀逃跑,把她一人留在那裏直至死亡。麗娜其實並不想死,只是用錯誤的方式,錯誤的語言,試圖挽回錯誤的人。
更多電影心理剖析,歡迎關-註我的公號 @ 不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