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聲明下,我支持這個貼子的回復。也希望大家都來支持下,還中國受害者一個公道!
--------要警惕一股妖風,註意,有一類人,善於偽裝,打著紅旗反紅旗,喜歡片面使用偉人的話來否定中國的二戰地位的是它們,片面用偉人的話,來給今天的日本洗脫罪責的還是它們。用心陰險,實在令人不齒。偉人出發點都是愛中國,從中國利益出發,有些話是審時度勢之語。可時代隨時在變,那些給日本洗地的網民,它們內心是愛中國還是愛日本,看看它們平時的做為就知道。
但是這個回復就擢穿得好,打臉打得漂亮!需要大家支持。
=======================分割線=====================
受朋友邀請,帶著滿腔怒火,為中國二戰地位正名,那個所謂的最高贊回答,答主「再見了赫洛多德」,據說自稱母系是嶽飛的後代,按說英雄後人的血脈,不論家國情懷,還是對歷史的態度,應該比一眾凡人更濃厚,更認真嚴謹才是,然而寫的這篇回復篇幅不大,卻通篇錯誤百出,對中國地位完全是為否定而否定,信口開河,強行發明了一堆歷史,尬吹美國。錯成這樣還能成為最高贊,簡直 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不可忍!
這年頭是不是只要想當然的貶低中國,神化老外,不管其依據如何荒唐,內容如何不堪入目,就能內建「理中客」的光環?比起那些認認真真了解歷史的同胞,就自有一幅高人一等的「精英」逼格了?
在此一一澄清如下,還中國戰場,還抗戰先輩們一個公道。(第10、11、12已更新,有驚喜)
第1,此人上來就說「日軍海陸精銳盡數席卷中國,這倒是不假,然而日軍精銳既沒有在中國戰場受到重創,也沒有精銳部隊陷入中國戰場而不能動彈」-------先不計較這些話的不嚴謹與含糊之處,只說精銳有無受過重創:按日軍標準,部隊損失35%即算受重創,損失50%即等於「全滅」,也就是遭受淪陷性打擊。
呵呵,光是一個淞滬---南京戰役,日本第9師團就自認死亡近5000人,加上傷病減員,等於大半兵力損失掉了,這何止是重創,明明是標準的淪陷性打擊。再以號稱「鋼軍」的第5師團為例,僅僅其下屬的4個步兵聯隊(第11、21、41、42聯隊),截止38年5月底,就合計戰死至少4746人。如果加上該師團下屬的炮兵、輜重等部隊死亡,這個師團侵華不到一年就戰死約6000人,加上傷員和其他減員,也是遭受的淪陷級損失。還有第3師團,光在上海戰役就陣亡了快5000人,(其下屬4個步兵聯隊中的3個,即6、14、18,各自聯隊史合計就死亡3500)全師團的步兵「竟然出現在編者幾乎全部死傷,而依靠補充兵來替換的情況」(江口圭一)。該師團從頭到尾在中國作戰八年,僅一個34步兵聯隊被列入統計的死鬼,就有4600多(聯隊史),全師團一共累計炮灰2萬多,等於全體被擊斃了一次,要是按死一傷三的通常比例,這個老牌甲等師團等於被中國軍民全殲了四次。
還有第13師團,光是下屬的一個65聯隊,就有4682人死於中國戰場(聯隊史【若松聯隊回想錄】)同樣按死一傷三的比例計算,該聯隊平均每年要傷亡2300多人,以日軍的標準,這個一流師團下屬聯隊在中國戰場每年都被「全滅」一次。
日軍所謂甲種師團也遠沒有像「再見了赫洛多德」吹的那樣,「最終幾乎全部命喪太平洋」,也就是第1、6、8、10、16、19、20師團這7個屬於被美軍殲滅。而在中國人手裏遭到了大半損失,也就是「全滅」級的甲等師團,則有3、5、9、10、11、13、18、27、56、116師團。另外第2、6、14、20師團遭到重創。
就算是被美軍吃掉的甲種師團,品質還很次,遠不能與中國的同類部隊相比。以日軍第1師團為例,這個編號,算是絕對的貴族師團了,但在太平洋戰場參戰才13542人,遠遠達不到2萬多兵力的數量,哪怕全部死光,仍然比不了在華死亡各達2萬多人的3、13師團。還有第19師團,在太平洋參戰才17564人,遠不滿員,而且全師團配槍才約6千支。另外第8、10師團,配槍都在8千支以下。還有那個損失於英軍之手的第15師團,看著像甲種部隊,畢竟是20序列之內的師團,實際才是個丙級師團。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吹太平洋戰場的甲等師團,太平洋戰場中後期,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甲種師團了。為什麽?一是軍人體質,二是武器和給養,都嚴重縮水。日本被中國戰場放血四年,生活水平劇烈下降,優質兵役人口大量損耗,兵員素質越來越差。
1938年,日軍新兵人均身高1.65公尺,體重56公斤,1941年分別減到1.49公尺、50公斤;到1943年,則分別降至1.46公尺和47公斤。1943年入伍的新兵,如果按抗戰初期標準,合格率僅為10%。戰爭後期,日軍士兵體格下降到這個地步,開個玩笑,相比侵華初的甲種師團,如今只能稱為「假種師團」了。
在物質上,日本政府將大部份軍費投在了中國戰場(軍費問題後面會講),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即使是甲種師團,在參戰人數、裝備、物質保障上水準極差,往往淪落為討飯師團、乞丐師團,頂著甲種師團的空頭番號,有其名而無其實,綜合實力多還比不上中國戰場的乙種師團。
以中國戰場日寇第23軍為例,它下屬各師、旅團雖屬二、三流的資歷,但在44年的戰事中,人均物資配給高達4噸之巨,如此奢侈的物質供應,太平洋哪支精銳日軍望塵可及?所以,只有中國戰場,才有真正的甲種師團!
至於在中國戰場遭受重創乃至全滅級損失的乙等師團就更多了,比如33、34、37、39、40、58、68、101、106。。。。。。等等。
以34師團為例,39年來華,41年在重大戰役裏擔任主角,在華期間僅一個217聯隊就至少出欄3千多炮灰(慰靈碑文)。同師團的218聯隊,亦是同病相憐,其聯隊史承認在華有」3千余柱「炮灰(其中留存名字被納入靖國牲社統計的只有2300,而靖國牲社的數位是日軍在中國關內戰場共死亡45.7萬,可見這個45.7萬的死亡數據,是不可靠,不完整的,有很多遺漏)。
再拿1944年舉例,日本在中國大陸最精銳的第11軍,這個集團軍性質的部隊,蒙受的又是什麽打擊:
僅僅在衡陽戰役階段,親歷此戰的日本軍人和田丈夫在其著作【長沙—常德—衡陽血戰親歷記】中,承認湖南戰區的日軍「大約戰死了2萬名,受傷者將近6萬,以京都(116師團)、大阪(68師團)為中心的兩個師團幾乎遭到淪陷性的打擊」
與和田丈夫同在湖南作戰的日寇獨立重炮兵第十五聯隊,在戰後的幸存者紀念網站上也承認,該年光在湖南就損兵10萬多:「犠牲となった…十萬余の將兵が湖南の戦野を血で染め盡くした慘劇が…結果として殘ったのである…」
衡陽戰役時,正在日軍40師團236聯隊擔任作戰主任的佐佐木春隆,戰後出任日本防衛大學校陸上防衛學教授,其在歷史著作【大陸縱貫:一號作戰】中供認,一號作戰進行到衡陽戰役結束的階段,中國派遣軍便向大本營提出,要繼續作戰需補充兵力20萬!但侵華日軍迫於兵耗巨大,人手有限,一時根本無力填這麽大的坑,好容易補充來的新兵,素質極差,「多是骨瘦如柴的少年,走路搖搖晃晃」。但再差的兵也是兵啊,經過大量補充後,第11軍又繼續進行了廣西作戰,靠著桂系軍閥白崇禧一味對日放水,以求避戰保兵,鬼子囂張了一陣,即使如此,作戰結束時,第11軍又變成這個樣子:
「前些日子走訪第11軍時,看到了第11軍的戰力表,說明已不能與去年以前的師團相比。現在師團的戰鬥力,第一線的師團,只相當於1個聯隊的戰鬥力「--------【昭和二十年的中國派遣軍】
呵呵,一個集團軍下轄的各一線師團(實際是全部),在經過大規模補兵換血後,最後仍被中方打到各只剩一個聯隊的戰力,這不叫重創?請問天底下啥才叫重創?如此眾多,如此廣泛的法西斯軍隊蒙受了如此損失,敵方面有據可查。這怎麽就不是主戰場了?
諷刺的是,在中國戰場遭受嚴重打擊的第5、9、11師團(更不要說序列號20以外的師團),反倒去了太平洋等戰場後,損失小多了。特別是第5師團,在太平洋戰場再未遭受類於忻口、臨沂、台兒莊、昆侖關那樣的令整個師團舉步維艱的苦戰或恥辱,反而戰績輝煌,與第18師團一道,以少勝多,橫掃馬來亞,在新加坡俘虜英軍8萬,造成大英帝國歷史上最具侮辱性的失敗。
那個18師團,後來與另一後起之秀第56師團都去了緬甸,這兩師團是聞名東南亞戰場的一等一的虎狼之師,絕對的精銳,昭和參謀辻政信認為它們的戰力,遠在老牌精銳第2師團之上。它曾這樣對比:「勇兵團(即2師團)不像龍(56師團)、菊(18師團)喜愛打架,是忠實厚道之師團。看其戰報,又不像龍、菊兵團,充滿美辭麗句,似坐在椅子上觀看戰場話劇一般;此師團則平平凡凡,毫無誇張形容文詞」。
這兩個好鬥而兇殘,在緬甸戰區雙子星一般存在的師團的確蒙受了淪陷性打擊,但卻是被緬甸的中國軍隊給揍的。去了太平洋戰場,卻反倒讓中國軍隊給殲滅了,這臉打的得多拐彎啊。
第2, 所謂「沒有精銳部隊陷入中國戰場而不能動彈」,「留在中國的部隊是什麽樣的部隊呢?大部份都是序號100以後的「特設師團」」------------敢這樣明目張膽的發明歷史,蓄意貶低中國戰場,真是開眼了!那就看看日本人怎麽打臉,省得被說成中國憤青在意淫:
「當太平洋上的戰火已經燃燒到這般程度的時候,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釘在中國戰場上,寸步難移。1943年年終日本配置在中國戰場上的陸軍,以25個師團13個獨立旅團1個坦克師團為主體,共有戰鬥兵力60余萬,加上駐在滿洲、北韓(常駐北韓的日軍只有1個師團左右),以及後勤人員,總達200萬以上的龐大數目」-----------日本歷史學研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1962年商務印書館版本,第432頁
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現代史】中寫道,「在對英美開戰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國大陸。」
請問,1943年終配置在中國的鬼子師團,比如華中的3、13、116師團、華北的坦克師團,不是精銳部隊?更不要說駐在東北的1、8,9,10,11,12,14,23師團了。可都43年底了,這麽多精銳師團都不在太平洋,卻在中國,你詆毀中國二戰地位的基礎何在?
再請這位最高贊答主「別了赫洛多德」給我數數看,在太平洋戰爭真正美軍得勢的那幾年,中國戰場有幾個師團是100序列之外的?
43年底,駐關內的日軍師團如下:
華北8個(26,35,37,59,62,63,69,110師團)
華中14個(3,13,22,34,39,40,58,60,61,64,65,68,70,116師團)
華南1個(104師團)
註:未算入在太平洋戰場(滇緬)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第2、18、56師團
44年底,關內日軍師團:
華北8個(59,63,69,110,114,115,117,118師團)
華中15個(3,13,27,34,39,40,47,58,60,61,64,65,68,70,116師團)
華南2個(22,104師團)
註:尚未計入在太平洋戰場(滇緬)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第2、18、49、53、56師團
45年,關內日軍師團:
華北5個(47,110,114,115,118師團)
華中18個(3,13,27,34,40,58,60,61,64,65,68,69,70,116,131,132,133,161
華南3個(104,129,130師團)
註:尚未計入在太平洋戰場(滇緬)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第18、49、56師團
(以上師團分布,引自天涯論壇煮酒論史【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師團分布情況】,對作者」米開外「特致感謝!)
從上可知,1943年底,在關內作戰23個師團(還沒把第3坦克師團及滇緬日軍各師團算進來),100序列之外的只有3個!更何況這3個師團中的116師團實際卻是日本陸軍界的後起之秀,是標準的甲等師團!不僅作風兇悍,戰鬥力過硬,而且以擅長苦戰、攻城聞名。
1944年底,在關內的25個步兵師團,100序列外的只有7個。
1945年,也就是日本完犢子的這一年,在關內的26個步兵師團中,100序列外的也不過12個,堪稱八年抗戰最高紀錄,卻也占比不到一半!更不要說1937---1941年期間,100序列外的師團更是寥寥了!
但最高贊答主就在這樣的事實上,敢下」大部份都是序號100以後的「的結論!如此水平,哪來的膽量敢說中國不是二戰主戰場的!
說句實話,太平洋戰場,本就是圍繞著中國戰場而次生出來的一個戰場,中國戰場才這是一切的核心之源。何況太平洋戰場是美英法澳新荷等西方國家+一堆東南國家,共同對日的國際綜合戰場。拿來與中國一個單一國家的戰場比,本就不合適,不公正。如果去掉不與美軍交戰的日軍師團,則整個太平洋四年戰爭,美軍打擊的日軍師團數量,只有一年能與中國戰場相比。更不要說中國抗戰八年,前四年單剛日軍幾乎傾國之兵了。
第3,該答主在做了上述發明後,又隨即抓住這點大肆發揮,深度黑中國戰場:
」特設師團由甲種師團抽調一個聯隊加上預備役擴編組成,戰鬥力弱於甲種常備師團,然而還並不是日軍最弱的部隊。最弱的部隊是專為掃蕩占領區而設立的丁種師團,該類師團不配備重型武器,也沒有旅團,僅有四個步兵聯隊組成,人數11000人左右,兵員也都由臨時征募的平民百姓組成,就連軍官也多是突擊訓練出來的,戰力與戰鬥意誌之弱,以至於一些日本軍醫回憶稱,丙丁級別師團的士兵臨死前不會高呼「天皇萬歲」而是大喊「媽媽」,這樣的部隊充斥著大量不滿20歲的孩子,或者就是拖家帶口的中年人,根本無法與強悍的常備師團相媲美。
------------看看沒,黑都黑錯,最垃圾的丁級師團在他這居然也有「4個步兵聯隊」,而且是「僅有四個步兵聯隊」,照這口氣,難不成甲級、乙級師團還不得有4個步兵聯隊以上了?蒼天啊大地啊!連一堆的甲級師團後來都縮成三個步兵聯隊都不知道了,還在這丁種師團都4個步兵聯隊呢。
刨開硬傷,只究要意, 話裏話外,無非是留在中國的主要是些垃圾師團,順便重點黑了一把八路。因為最垃圾的丁種師團才跟八路作戰啊。可這位答主別忘了,長期在華北搞治安的62師團,在中國戰場並沒打出像樣的戰果,即使在豫湘桂會戰中,只參加一小段時間作戰,卻蒙受了一線步兵大隊傷亡達半的重創。就是這種跟八路、湯恩伯都打得不咋樣的師團,後來到了沖繩島,卻血戰美軍,相當長時間裏讓美軍鬼哭狼嚎,艱苦備至的。
這還是三四流的62師團,參與對八路作戰的還有從關東軍序列裏調出來的27師團,該師團也是後起之秀,滿編滿員,享受豐富的物資保障,也是長期與八路作戰的,品質差嗎?這個師團後來參加湘桂作戰,幸運的躲開了最慘烈的衡陽攻城,卻仍在湘東被打得減員70%之巨,藤原彰當時正在27師團當中隊長,他甚至為自己負傷而高興,為什麽?它是這樣說的:
「我內心深處反而松了一口氣。。。。。因為在相鄰的第二大隊,已經有四名中隊長作戰死亡了,我們第三中隊也有兩名小隊長戰死,而我這個中隊長卻毫發無失真,不管怎麽說都讓我挺不好意思的。這一下我自己也受了傷,也有臉來面對周圍的人了」(見其自傳【中國戰線從軍記】)
至於一流精銳3、13師團這些,岡村寧次都哀嘆,這些精銳在1944年已被中國人打得」再無鋼筋鐵骨之威「。
中國戰場的日軍被揍得不狠嗎?綜合八年,又有哪個戰場能與中國比日軍師團的數量與品質?至於部隊品質,中國戰場的日軍在裝備和物質上明顯傲視太平洋戰場的鬼子部隊。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菲律賓投入兵力最多,光陸軍就派去50.3萬人,其中主力部隊33萬,人數是不少了,但配備的火力呢?才僅有步槍 131940、輕機槍 4622、擲彈筒 3280、各類火炮830門,重機槍 994架,225輛坦克戰車。
而中國戰場上,光是關內就有105萬日軍,在日本投降時,向國軍繳械的約90多萬人,根據【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的記載,這些部隊配有68萬支步槍,30961挺輕、重機槍,各類火炮與擲彈筒12446門(其中山、野、榴、加農炮2400門以上),坦克裝甲車456輛。按平均數位計算,侵華日軍步槍、機槍裝備率超過駐菲日軍約一倍,中型、重型火炮數量也壓倒後者。
不論番號,還是裝備,中國戰場的日軍都要壓太平洋戰場一頭!
如果中國戰場的日軍一旦能抽身,對太平洋戰場將意味著什麽?羅斯福總統的參謀萊希就直言:「中國抵抗的失敗可能導致美國在太平洋戰敗」(出處:Ibid;pp.229.230.)
可見,在日本已經在中國戰場消耗了多年,國力幾乎耗空的情況下,如果中國放棄抵抗,尚且可能造成盟國輸掉太平洋戰爭。假設日本沒有侵華,從一開始就積極養精蓄銳,積累實力,41年末再挑起太平洋戰爭呢? 盟國的贏面又還剩多少?
再說,日軍精銳師團到了太平洋戰場,就跟中國完全沒關系了? 難道緬甸不算太平洋戰場?在緬北、滇西先後被中國軍隊重創的第2、18、49、53、55、56師團,與中國無關?其中的2、18、55、56師團不算精銳師團?
4,」1944年,中國派遣軍一共有僅有56萬人左右(華北22萬,華中26萬,華南8萬),而1945年,由於菲律賓戰役失敗,日軍為防止美軍登陸中國沿海,既而以中國為基地向日本本土進攻,同時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日軍增強了中國派遣軍的配置「
-----------這就更錯得不知所雲了! 這位最高贊答主,竟連大陸交通線在1944年年底就打通都不清楚,居然還在說1945年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雲雲! 連1944年一號作戰,就動用51兵力都不知道,還在這說關內日軍總兵力才56萬。連該年華中地區的湘桂作戰日軍投入36萬人都不知道,還在這說什麽華中才26萬日軍!這有的可是中學教科書上都能知道的常識啊。
1944年中國派遣軍只有56萬?看看日本方面資料:
「1943年在中國的兵力減少到128萬名(占總兵力的44%)。進而,1944年,在華兵力為126萬名(約占總兵力的31%),南方戰場的兵力約為163萬名(約占總兵力的40%)。此時,投入中國戰場的兵力所占比率首次開始降低」
「總之,直到日本戰敗為止,中國戰場的兵力配置一直都占據極大的比重。侵華日軍在陷入了泥沼的中國戰場,迫不得已地極度消耗著兵力和國力。」
以上均見【何謂中日戰爭?】日本 纐纈厚 第192頁
以上述日方資料顯示,44年在華日軍是126萬,其中關東軍最多60萬,至少在關內戰場的仍有66萬以上。更何況,66萬兵力僅是一個靜態的數位,沒考慮到日寇在豫湘桂期間大規模補充兵力,填補至少20萬以上的損兵數量。也就是說,44年累計在關內作戰的日寇約有100萬。
不光兵力人數,更有說服力的是軍費。
「以上,主要從對投入中國戰場絕對兵力的數量之多,以及對兵力配置比例之大進行了分析。若僅僅是這些,也許會被指責為偏頗的認識觀點。接下來,再從投入各戰場的軍費比率的角度進行考察分析。大藏省財政史室編的【昭和財政史】(東洋經濟新報社1955年版)第四卷中顯示的軍費的變化,很有典型意義。。。。。。從占全部軍費支出的比例來看,1942年中國戰場占32%、南方戰場占29%,1943年中國戰場占44%、南方戰場占34%;1944年中國戰場占64%、南方戰場占28%;1945年(4--10月)中國戰場占54%、南方戰場占10%」
以上均見【何謂中日戰爭?】日本 纐纈厚 第195頁
-----------看到了嗎?根據日方【昭和財政史】的資料,1944年中國戰場花了日本軍費的64%!遠遠高於42年的32%、43年的44%,顯然是被日本軍方稱為「亙古大遠征」的一號作戰所導致。而最高贊答主,卻不知從哪找了個44年中國派遣軍僅56萬的數位,就想對中國戰場的地位一貶了之,蒙混過關!
5,「至戰爭結束時,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台灣守軍+越南守軍一共有70個乙種師團,30個丙種師團和20個丁種師團向國民政府投降,看番號數量還是不少的,可是日軍一共有多少個師團番號呢?一共使用了300個左右。也就是說,廣義上的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一的兵力」
------------該文又一錯一整段,駁起來都不知從哪下嘴!二戰鬼子師團總數不到200,被他一張嘴發明成300,向中國投降的師團帶越南日軍一共30來個(不過兵力人數卻在110萬以上,占海外戰場總兵力3分之一強,為各戰場之最),這位倒好,發明出120個!你說他良心發現,雖說編造數位,好歹這一句是向著中國啊?呵呵,慢著!不過仍是玩弄數位的遊戲罷了,拿45年中國戰場日軍數量,占日軍總數說事。卻仍然不敢說一個事實:1945年,中國戰場仍是日本海外戰場第一大用兵戰場!
看看45年日本陸軍師團的分布:
中國55個師團。
東北24個,但本人只看到22個師團的番號(39,63,79,107,108,112,117,119,122,123,124,125,126,127,128,134)缺2個,歡迎補充。
135,136,138,139,148,149師團)
華北5個(47,110,114,115,118師團)
華中18個(3,13,27,34,40,58,60,61,64,65,68,69,70,116,131,132,133,161 師團)
華南3個(104,129,130師團)
台灣5個(9,12,50,66,71師團)
北韓9個(59,96,111,120,121,137,150,160,320師團)
太平洋戰場44個師團。
菲律賓12個(1,8,10,16,19,23,26,30,100,102,103,105師團)
緬甸6個(18,31,49,53,54,56師團)
越南4個(2,14,21,55師團)
其它22個(近衛2,4,5,6,15,17,20,22,29,32,35,36,37,38,41,46,48
51,52師團)
日本國內62個師團。
本土58個師團(近衛,近衛3,7,11,25,42,44,57,72,73,77,81,84,86,88,89,91,93
140,142,143,144,145,146,147,151,152,153,154,155,156,157,201,
202,205,206,209,212,214,216,221,222,224,225,229,230,231,234,
303,308,312,316,321,322,344,351,354,355師團)
小笠原1個師團(109師團)
沖繩3個師團(24,28,62師團)
(再次感謝網友」米開外「的考證,並稍作增補)
1945年,日本陸軍一共才有170個師團,但日本本土就占了62個!而這62個中,除了近衛、近衛3、7、11等少數幾個算是老牌子,序列號在100以外的就占了40個,而且一大半是序列號排到200、300之外的垃圾師團、垃圾裝備,垃圾兵員素質,根本就沒資格與正常師團相提並論,不過是徒有虛名。真正精銳都分布在海外戰場,那裏不過109個師團,其中的中國就占了55個,高於太平洋戰場的44個!論日本陸軍軍費分布,1945年(4--10月)中國戰場占54%、南方(即太平洋戰場)僅占10%!
按「別了赫洛多德」的這一路數,若說這一年中國不是對日主戰場,那太平洋戰場又憑什麽算?!更不要說太平洋戰場不等於美國戰場,44個師團中大約15個左右的師團,或者未與美軍作戰,或者只有很小接觸,損失輕微。
第6,該最高贊答主,為了貶低中國戰場,吹完美國又吹蘇聯,反正只要能貶低中國就行:"關東軍下轄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偽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雖然戰爭後期關東軍也大量抽調到其他戰場,不過關東軍的規模始終是日軍規模最大的總軍之一。滿員時的關東軍是中國派遣軍規模的1.5倍,而航空兵力和裝甲兵力則遠多於中國派遣軍。也可以說,國軍和共軍牽制的日軍兵力還不如蘇聯遠東方面軍牽制的日軍多「
--------很好,這再次暴露了該答主小學數學不過關。原來,1945年的東北日軍22個師團(總動員後為24個),兵力比牽制日軍26個師團的國共軍隊多!(還不算中國軍隊當年在滇緬暴打的2個日軍師團)
更不要說該高贊答主強行發明了關東軍有31個師團的歷史!隨便拿份日本大路貨資料來駁------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在談到1945年,也就是關東軍兵力最高年份,一共多少師團?書中這樣寫道」關東軍的兵力,在總動員後增為24個師團,9個混成旅團,2個坦克旅團(160輛坦克)、飛機僅有戰鬥用飛機150架「
好吧,不光師團數位誇大,還敢胡吹」航空兵力和裝甲兵力則遠多於中國派遣軍「。呵呵,你關東軍一共150架戰機,敢來跟擁有1000架各型飛機的關內日軍比嗎? 而關內日軍光一個坦克第3師團就200輛以上的坦克,你關東軍160輛坦克好意思叫」遠多於「?識數嗎?
更不要說這些關東軍品質垃圾得一比。比如45年這些部隊,其中有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旅團,是當年臨時才搞出來的,趕鴨子上架的產物。這些部隊武器嚴重不足,據林三郎介紹,「共缺少野炮約400門、機槍約235挺、擲彈筒約4900只,至槍支約10萬人份」。
整個關東軍看上去有24個師團,和一堆的其他部隊,實際呢?「據大本營陸軍部的評價,其戰力僅及以前精銳師團的三分之一。因此,這樣號稱24個師團的實際戰力,只不過相當於以前的8個師團而已」。【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而島田俊彥所著的【關東軍】一書中說得更不客氣,認為全部師團+各類混成旅團+機動旅團,總兵力70萬,只折合8個半師團的戰力--------原文:」這七十萬人的戰鬥力,只相當於原關東軍八個半師團。以前令人‘談虎色變’的關東軍,現在倒成了用竹槍武裝起來的不堪一擊的紙老虎「
哈哈哈,看到了嗎,關東軍兵力峰值依然不能與關內日軍相比,品質更只相當於過去8個半師團的戰力,最高贊答主卻敢做這樣的結論:「國軍和共軍牽制的日軍兵力還不如蘇聯遠東方面軍牽制的日軍多」
這真真是。。。。。。。。。。
第7,」羅斯福也好,史達林也罷,對中國戰場的評價本來就具有很濃厚的政治意義,在同樣的敵人面前,互相勉勵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這位最高贊答主為了貶低中國地位,真是拼了。那好,我們看看盟友是如何評價中國,又是不是所謂」互相勉勵「
1941年2月23日,羅斯福爐邊談話:中國「在將近五年的時間裏,頂住了日本的進攻,殲滅了幾十萬日本軍人,消耗了大量日本軍需」
1945年1月,羅斯福致國會咨文:「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時間裏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再看看羅斯福兒子後來寫的【羅斯福見聞秘錄】,裏邊提到總統認為中國戰場是阻止日德中東會合的主要因素
本人才疏學淺,史達林對中國戰場的評價只找到一句:「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時,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時避免兩線作戰。」
可資佐證的是號稱戰略家的石原莞爾也有同樣的感慨:「日本忍辱屈服於蘇聯,以日本對華用兵故」。
這裏我再補充個丘吉爾,看看他的側面說法。
「在華盛頓我已經發現中國在美國人的心目中,甚至在上層人物的心目中,具有異乎尋常的重大意義。我意識到有一種評價標準,把中國幾乎當作一個可以同英帝國不相上下的戰鬥力量,把中國軍隊看作是一種可以同俄國軍隊相提並論的因素」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命運的關鍵】
丘吉爾: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我真是醉了啊!羅斯福說給自己的國民、同僚、兒子的話,完全是人家內部交流,到了最高贊答主這,反倒是老美在與中國之間互相客套勉勵了!!還有史達林跟死對頭石原,難道它們也在」互相勉勵「??而丘吉爾呢?一個頑固的沙文主義+種族主義者,如果套用這位答主的邏輯,老丘原來是一個自卑成性,寧願無端捏造,也不惜拿著大英帝國的榮譽和傲慢,去給舊中國墊腳的貨!這高贊答主得是對中國二戰地位有怎樣的仇恨,才敢這樣發明歷史,歪曲解讀啊!!================
那我再加句岡村寧次的話,高贊答主是不是更加酸爽啊?
「我在裏面曾提及過去和日軍打過仗的,中國軍隊最強,俄、英、美次之。」--------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集的【岡村寧次大將資料】
第8,最後,高贊答主一切的發明、硬傷、歪曲,都是為了說出下面這段話,這才是其真正想說的心理話:
」即使中國投降了,日本也絕無可能攻向印度,蘇聯,中東。中國境內沒有油田,最近的油田在婆羅洲,也就是說日本一定要跟英美荷拼命才能讓戰爭機器轉起來。那麽日本無論如何一定要消滅英國太平洋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他才能坐穩亞太地區的資源。不然有沒有中國,日本都會被困死。「
-------------我說為了黑中國,意淫中國投降也罷了(做了多少年的夢啊,終於說出來了),常識呢?邏輯呢?都什麽亂七八糟的??自己想說啥弄清楚了沒?
先看這一句:「即使中國投降了,日本也絕無可能攻向印度」------真是服了,莫非日軍在44年進攻的英帕爾、科希馬不是印度領土??44年的日本啊,跟中國都打了七年了,同時又在太平洋戰場開片多年了,國力捉襟見肘,已到了搜腸刮肚的地步,尚且還能騰出大兵團進攻印度了好嗎?!英帕爾、科希馬,什麽時候被你從印度地圖裏劃出去了?
還有日軍對蘇聯,真沒有中國戰場的拖累,日軍會不會扛蘇聯?再把這句話參照一次:「日本忍辱屈服於蘇聯,以日本對華用兵故」----石原莞爾。
舉個例子: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則在張鼓峰激戰,戰鬥初期日軍頗是占了上風的,蘇軍受困於政治清洗,將兵素質都不高。但問題就在,明明可能打勝仗,日本在這節骨眼卻無力給關東軍更多支援,而蘇軍遠東軍卻得到最高統帥部大力支持,厚集重兵,形成優勢火力。關東軍急需支援,特別是彈藥,可得到的陸軍省回復卻是:「彈藥有限,已優先分配給實施漢口戰役的部隊」。可見日本受中國戰場的拖累有多大,不要說對蘇發動戰略攻勢,連有限戰鬥都吃力。如果沒有中國抵抗,趁著德國重創蘇聯的良機,日本把整個國家機器轉為對蘇作戰,陸軍海軍主力一齊上,蘇聯在德日兩線夾擊中能否生存,還真是個巨大的問號!畢竟,遠東蘇軍表面上保持著100多萬兵力,但品質很差,精銳大量西調歐洲前線,特別是坦克師,1941年6月遠東蘇軍有8個坦克師,到下半年只剩4個,到1942年只剩2個坦克師,而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45年5月!
再以飛機為例,1941年6月的遠東蘇軍有3188架飛機,可到了下半年只剩2100來架,此後一直延續到1945年5月,始終徘徊在2500多架以下的水平!(以上數位均見蘇聯阿奇卡科夫等合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第1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版)
真的與日本全面戰爭,以遠東蘇軍這個配備,以及僅憑當時遠東500多萬人口,遠東蘇區是無法獨立支撐蘇軍作戰的,蘇聯勢必又得從大傷元氣的歐洲區輸血來支撐,進一步削弱自己面對納粹德國的力量。到時蘇聯是個什麽命運,還真是個問號。
再說中東,日軍無可能進攻中東?至少羅斯福和丘吉爾都不同意!羅斯福兒子寫的【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版第49--50頁),以及丘吉爾本人的回憶錄【命運的關鍵】,(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版,第147頁),都一致認為,中國戰場,是阻止日寇德寇中東會師的主要因素!
更何況,若沒有中國的拖累,則日本越發能騰出雄厚得多得的力量迅速占領東南亞,牢牢的占據那裏采不完的油田,甚至打下澳洲,進軍印度和中東。這有問題嗎?? 如果中國停戰,讓日本脫身出來,巨大的兵力與資源得到解放,不會大大促成日軍進攻印度中東的野心嗎?
至於中國戰場是不是困死了日本,本人在這個貼裏參照日本、美國當事方資料說得夠明白了:
第9 「29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日本眼看就要舉國破產了,日元在國際市場如廢紙一般屁都買不到,正是侵略滿洲讓日本經濟續命了幾年」
-----------發明歷史也沒個邊了??所謂靠占領東北讓日本經濟續命幾年,這是全世界哪本經濟史告訴你的啊?再說,經濟危機那陣子,「日元在國際市場如廢紙一般屁都買不到」,是個什麽鬼??29年開始的大蕭條,日本是鬧得不輕,可日元幣值遠未發生大貶值,1930年與美元的兌換率是2日元兌1美元,仍處在危機爆發前的1925年的水平,至於31年之後就更沒有什麽惡化了,你都天馬行空到哪去了?自動拿德國威瑪共和國的情況往日本頭上套吶?
再說所謂東北給日本經濟續命的發明,直到1940年,在日本大力投資血本下,東北工業產值也不過區區26億日元,還不如日本一個府區,靠東北續命?你的心得多大啊?
隨手摘一條給你醒醒腦:
「滿洲從未給島國本土帶來好處,事實上,陸軍還榨取了國內財閥的億萬日元去開發它」
「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滿洲已是大陸上最工業化、最軍事化的地區,它的工業力量僅次於日本。而日本又在國內經濟上作出犧牲。再透過把它和國行內成一個很大的戰略聯合體」
-------商務印書館 世界歷史文庫 美 約翰。惠特尼。霍爾【日本史】第230頁
好吧,日本長期倒貼血本堆出一個東北的面子工程,到你這反倒在1930年代就給日本反哺續命了。
第10,最可笑的是,這貨還不過癮,再來個日本版阿Q:「直到1945年8月15日投降的那一天,日軍都能在中國完成任何他們想做到的戰略計劃。」--------看到了嗎?為了黑中國抗戰,真是徹底不要那啥了!
就不要說1945年了,1943年底日軍攻常德,日軍的目的是, 「(常德)為重慶軍補給命脈所在。我軍若能將該地占領,東南可監視長沙、衡陽,西方可顧及四川東部,成為足以威脅重慶的戰略要沖。」結果損兵折將被趕了回去,日本大本營和對華派遣軍司令部非常惱火,下令日本第11軍再占常德,而11軍司令橫山勇竟然寧肯公然抗命,也再不去觸黴頭了,最後拋棄許多日軍屍體而不管不顧的敗了回去。這也好意思說日本完成了「想做到的戰略計劃」 ?1944年,日軍在豫中得逞於湯恩伯,但在西進中於豫西敗於胡宗南部,坦克第三師團損失近半,「地兵團」司令本村千代太斃命,這也叫達成「想做到的戰略計劃」?
1944--1945年的滇緬會戰,中國軍隊完勝,日本在緬甸最精銳的第18師團自認被打到各聯隊的步兵中隊均僅剩10人左右(見【大東亞戰爭全史】),由號稱日本天下第一的九州悍兵組成的56師團,被完全打脫脊梁,自行統計有17895人戰歿,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的戰果所致(日方維基撰寫的該師團簡歷,提到緬甸的慘事,始終只說56師團與中國軍隊交手,對盟軍居然一字不屑於提),師團戰力已被淪陷了,中國軍隊徹底打通國際外援通道,這也能算日本達成「想做到的戰略計劃」?
1945年湘西會戰,日軍進攻芷江美軍機場,被中國軍隊迎頭痛擊,日方的原文資料是日軍傷亡竟達6萬之巨,其中116師團再被打殘,潰敗不堪的逃回去,這在最高答主那,居然還能算日本達成「想做到的戰略計劃」。1945年廣西反攻,引發日本一連串的桂柳大敗撤,讓中國軍隊攻城掠地,日軍部隊敢阻擊者,或被打殘,或被重創。其中光是第13師團第65聯隊,就戰死近600頭,遠超該聯隊在武漢會戰期間戰死的226頭。同師團的116聯隊,戰死更多,達到647頭。
值得振奮的是,曾在1944年著名的豫湘桂大潰敗中表現極爛的湯恩伯部,1945年卻重整旗鼓,在廣西一雪前恥,將日寇獨立混成第88旅團摁在地上揍了個滿臉開花,負責墊後的520大隊幹脆被全殲。按日方的部隊史,該大隊編成時在編兵力千余頭,其中6月初又補充倭兵519頭,但到了投降後,僅剩下314頭,等於說光這一個大隊,就至少一千多日軍成了湯恩伯復仇的刀下鬼。
廣西反攻不僅幾乎收復全境,而且中方62軍於6月初由靖西攻入越南,6日即攻克越南的重慶府,並重創日軍第21師團所屬步兵第62聯隊,幾乎全殲其第3大隊,迫使日軍暫時中止對越盟的圍剿。可這樣光輝的戰績,仍不妨礙最高贊答主大言不慚的吹日本達成「想做到的戰略計劃」。(廣西反攻的數據與戰況,均引自hsy、璿,這兩位戰史達人的研究成果,在此特別感謝!)
而在敵後戰場,面對八路軍的攻勢,日軍也越來越被動:因為44年日本對國軍發動「一號作戰」,日軍被迫將華北華中的一半主力南調,數百座縣城處於無設防或半設防的空虛狀態,使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大顯身手,44年一年,就前後收復國土約二十萬平方公裏,完全抵消了日軍在正面戰場暫時獲得的地域面積。一號作戰結束後,殘存在正面戰場的日軍又不得不將所剩的有限兵力進一步分散在漫長的交通線上,陷入更深的戰略被動。
註:一號作戰,就是被一些日粉大吹特吹的1944年豫湘桂戰役,實質是日軍傷亡太大得不償失的一戰,並未達到實質意義上的「戰略目的」。日軍此役傷亡詳情可見此貼,大量日文實錘:
留在華北的日軍處境孤危,面對八路的淩厲攻勢幾無還手之力。日本學者纐纈厚在【何謂中日戰爭?】一書中作了生動還原:「熊澤京次郎在【天皇的軍隊】(現代評論社1974年版)中,曾記述了派往中國山東萊蕪縣舊寒鎮第59師團(通稱‘衣’師團)第45大隊第1中隊的鈴木醜之助伍長的證言,講述的是1944(昭和19年)月12月,距日本戰敗前8個月前的事情:‘進入秋季後到年末這段短暫的時間內,周邊的萊蕪、魯西鎮、吐系口鎮、範家鎮等警備隊接連被中國軍隊擊敗,這個舊寒鎮的分屯隊並不安全。距離皇軍據點約300公尺的對面是中國駐軍,近在咫尺。挎著步槍的中國士兵,簡直就像是守衛這邊安全的警備兵,從晝間開始一直在那兒走來走去。。。。。若是想從中國陣營朝這邊攻擊的話,大概10分鐘我們可全部被殲滅,只是對方不會隨意發起攻擊罷了’。」(第128--129頁)。而研究者纐纈厚在查閱大量資料後更斷言「像這樣的證言至今留存下來很多」。
曾囂張不可一世的日軍何曾落到如處境地?然而,到45年,華北日軍進一步淪於全面被動挨打的境地。
仍是這個59師團,到45年更被八路軍一輪高過一輪的猛攻打得「前線的分遣隊全滅」,「治安次第惡化」,下屬旅團甚至被圍,旅團長吉川資被殺,「部隊作全滅覺悟」,幸好鄰近部隊救援放逃過一劫。
難道,這也好意思說日本達成了「想做到的戰略計劃」?
這我就奇了怪了??鬧了半天,這小日本在1945年的戰略計劃就是讓自己被中國軍隊吊起來打啊?!真是服了用捏造歷史來滿足自卑的人!
第11,在別的場合,有的人還做了新的詭辯。比如所謂日本侵華期間的經濟倒退,並非戰爭負擔所致,所花軍費也並非大頭用於侵華,因為日本海軍很花錢,而且侵華的同時,海軍正進行巨大的軍備擴充,像超級戰列艦大盒、武藏號的建造,就在這期間。以貶低中國抗戰的作用。較之於歷史材料,這些歪論完全不堪一擊。
根據日本學者纐纈厚摘取的大藏省財政史室編的【昭和財政史】(東洋經濟新報社1955年版)第四卷顯示,侵華戰爭開始的1937年,日本的軍費開支32.7億日元,占國家總預算的比例達69%。這其中,僅僅直接用於對華戰爭的「臨時軍費」就占了25億日元(引自鈴木晟【臨時軍事費特別會計】東京。講談社。2013 )。海軍軍費呢?網上查到的索引:二戰前日本海軍艦艇建造價格及完成情況 顯示,1937年、38年海軍預算分別都只有6.8億日元,比起同期對華直接戰費來,是一個很渺小的數位。39年度,海軍軍費8.26億,40年10.29億,41年,日本軍費開支已飛升至125億日元(纐纈厚),而海軍軍費也才占其中15.49億日元。這個索引雖然沒有提供數據的詳細出處,但其數據豐富,其中許多可以從別的記載中得到佐證,因而有相當可信度。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方面得到的情報也能說明問題:以昭和14年度(1939年4月1日~1940年3月31日)預算案為例,既要維持在華戰爭、準備與中蘇同時作戰,又要對抗英美造艦競賽的日本,全年總預算卻不過89. 6億日元。其中對華戰費46億日元,而所謂陸對蘇聯、海對英美的兩大國防計劃則僅有區區6. 7億日元。(【戰爭中的日本帝國義】延安 解放社 1939年)。這一數據,較之網上索引的昭和14年海軍軍費8.26億,差別似乎不大。要知道,日本海軍也相當程度參加對華戰爭,所以昭和14年度對華戰費的46億日元,也包含了一定海軍軍費在內。
再以日本政府戰爭期間的追加軍費為證,海軍分到的份額依然很小:
38年2月,日本政府送出的下一年度(39年)軍費預算追加案,軍費總額包括陸軍「臨時軍費」32.5億,海軍臨時軍費10.43億,兩軍預備費5.5億。(【昭和財政史】卷4 臨時軍費)
39年3月,又透過第二次軍費預算追加案,陸軍臨時軍費31.4億,海軍臨時軍費8.12億, 兩軍預備費6.5億(大藏省 自昭和12年7月至昭和21年2月臨時軍事費特別會計始末)
40年3月,第三次軍費預算追加案,陸軍臨時軍費29.7億,海軍7.37億,兩軍預備費7.5億。另外還有臨時陸軍材料資金特別追加0.7億(【昭】卷4)。
可見,不論哪個版本的數據,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相比龐大的對華戰爭開支,日本海軍得到的軍費少得可憐。更何況,你日本海軍的軍費,就與對華戰爭無關了?侵華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的精華------海軍航空兵大量參戰,做為貴族化軍種,海航是極度燒錢的。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空戰、轟炸等任務上,日本海軍航空兵都是主力,壓倒陸航。比如1940年5月至8月,日本海陸航空兵聯合對中國重慶進行長達4個月的慘無人道的大轟炸,海軍航空兵出動架次達2573,而陸航才只出動可憐的497架次(見【大東亞補給戰】第6章)
在37---41年中,中國的抵抗,即使按日本的數據,也擊斃日本海軍航空兵各類人員達2400之多,擊落日海航各類飛機554架,擊傷615架(錄自高曉星【歷史教學月刊】98年【侵華戰爭中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另外炸毀於地面的海航飛機亦數以百計(光是1939年漢口大空襲就報銷各類日機約200架-----這一數位取自日本王牌飛行員,當時親歷者阪井三郎回憶)。更重要的是,其中擊斃的日本海軍航空兵精華:飛行員、空乘組人員達828人。一大批日本海航培養的佼佼者,像山下七郎、新田慎一、潮田良平、南鄉茂章、轟炸機之王奧田喜久司大佐等均被中國擊斃。這對日本海航後來的發展,無疑是巨大損失。要知道,早期日本海航的飛行員,都是在油料較充足,規模較小,按精兵模式培養出來的尖子,一旦損失掉,短期內很難培養出來。成為太平洋海戰轉折點的中途島之戰,日本海航不過戰死100多飛行員,就元氣大傷,從此之後,海航規模雖然越來越大,飛行員越來越多,但品質也越來越水,被美軍飛行員輕松虐菜。
即使是日本海軍的水面艦隊,介入對華戰爭的規模也相當大,因為中國海岸線漫長,要封鎖中國,就不得不布置大量水面艦艇。所以,日本海軍先後派出了第2、3、4、5艦隊的龐大陣容,組成「中國方面艦隊」還配備海軍陸戰隊。僅僅駐廣州的第2艦隊,就有13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35艘驅逐艦(見英國 David wragg 著【太平洋大海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對華戰爭的海軍兵力就達8萬之巨,就當時日本海軍總體規模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位。即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駐中國的兵力仍有6萬3千人(見【軍事歷史】92年第5期)。僅僅截止1941年末,日本海軍在中國戰場就斃命7700多人。(日方文獻原話: 「本表數位には、北韓人、台灣人、軍屬、支那事変戦沒者/陸軍181000人 海軍7700人を含む」。 )
可見日本海軍的軍費,很大部份要用於對華戰爭。特別是對日本海軍寶貴的油料消耗,尤其巨大。因為侵華戰爭,日本海航是空中主力,所以是油料消耗的大頭。「在對中國的戰爭中,其空中力量耗費了大量的燃料,在這之後,被迫‘命令工廠減少使用燃料37%,輪船減少使用15%,汽車減少使用65%’。這種狀況對日本人來說更加不可忍的"--------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
12,為什麽說中國是二戰主戰場。
因為侵華戰爭,是日本人自己視為根本所在,太平洋戰爭只因解決不了這一根本問題而次生出的冒險。是中國戰場,使日本的國力與未來道路,發生了根本轉折。
首先,中國將日本拖入了總體戰,使日本陷入了不堪重負,迅速衰落的泥潭:
「中國國力於1938年度達到最高水平,1939年開始下降,在日中戰爭第三年就處於嚴重狀態。 不管陸、海軍的武器裝備生產如何增長,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
」在國內,國家總動員法大部已付諸實施,對物資實行配給和統一控制等,國家正逐步轉入非常時期體制。但是,長期戰爭必需的國力卻處於日益衰退狀態「
」1940年的武器生產比日中戰爭爆發的1937年增加3.5倍,而代表國力的鋼鐵在這一時期卻減產了25%。」-----第七章
「日本如維持現狀,將逐步衰落,不久就會自取滅亡。這樣,日本與其坐待國運衰落,不如下決心作一決戰。當時的日本領導是出於這種考慮而決心對美開戰的」-------第十二章
以上均見【大東亞補給戰】
歷史學者藤原彰更直言: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奪去了日本完成戰爭的能力」---------【日本近現代史】第3卷
日本外務大臣,後來的甲級戰犯重光葵深知「將滿洲事變擴大,是日本在經濟方面招致自滅的行為,這也是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明了的。。。。日本突入了超越它自己能力的日中戰爭,是日本崩潰的原因」
在這個老謀深算的資深政客看來,要使日本免於陷沒於泥沼的命運,就唯有「把占領區政治、經濟上的一切問題完全讓給中國人,日本不幹涉占領區中國的內政,援助中國人實作自主權的重建」。甚至還不惜「廢除一切日中間的不平等條約,樹立完全平等的關系」,實在不行的話,「對過去日本對中國的行動做點賠償也是有意義的」。(重光葵:【 昭和の動亂】)-
------看到了嗎? 日本上層核心人物都開始建議向中國賠款以求討好中國,以擺脫戰爭泥潭了!!
其次,促成美國參戰,使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連成一片的也只有中國。世界上其他任何戰場也無法促成這一點。
也只有中國戰場,起到了將德、日兩大法西斯強國隔離開的作用,使它們始終無法聯為一體,不得不被孤立的分離在歐、亞各自為戰。可以推想,如果中國早早放棄抵抗,德日法西斯合為一個整體共同作戰,蘇聯、英國還能不能挺住,美國還有沒有參戰的膽量?!
許多人認為二戰最重要主戰場在蘇德戰場,可如果沒有中國戰場拖住日寇,孤立無助的蘇聯也必然在兩線作戰中倒下,蘇聯大地將淪落為德、日兩大法西斯軍隊的會師場!
蘇聯是無力在兩線同時面對兩場全戰爭的,蘇聯的遠東部份,是無力抗拒日本整個戰爭機器的!他們到時面對的,將絕不止是關東軍了,而是多得多的日軍師團、坦克部隊、航空兵,和龐大的帝國海軍!日本海軍可以輕易封鎖蘇聯遼闊的遠東海岸線,幫助日本陸軍攻陷遠東所有大的港口,運輸給養,支持陸軍向蘇聯腹地推進。
在如此嚴重的戰爭狀態下,僅靠蘇聯遠東地區500萬人口,根本無力維持遠東100多萬蘇軍的長期作戰,勢必要從已經大傷元氣,正艱巨搏鬥的歐洲部份向遠東大量輸血,調來更多物力人力來支撐,這將使蘇聯對德戰爭更加難以支持!
至於美國,這是一個耍慣了滑頭的投機份子,在世界最危難的時刻,指望它主動站出來獨自跟德日開戰?那還真是想多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直到1941年還希望避免同日本交戰,並認為有把握實作這一點。只要德國被蘇、英搞垮,到時候透過和平方式,說服日本放棄戰爭威脅。這就是美國算盤。
對於這些,有充份的資料證明。早在歐戰爆發起,美國就確定了先德後日的戰略,集中精力助英抗德,在遠東則對日本取守勢。美國之所以敢這麽做,就在於中國戰場制約著日軍。1941年8月初,美帝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此時距珍珠港事件只有4個月了,但當月9日的大西洋會議上,羅斯福仍對丘吉爾說「應盡一切努力來避免爆發同日本的戰爭」。羅斯福對日本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情況允許,就一直(把對日和平)延長到把希特勒打敗以後。國際形勢的變化甚至可能使日本改變政策,而不必進行戰爭」(Paul W.Shroeber,The Axis Alliance and Japanese :American Relations,1941,New Youk ,1958,chap., 9.)
9月份美國陸軍部擬訂的「勝利綱領」中,重心仍放在歐洲,而「對於打敗遠東的潛在之敵-----日本,沒有考慮特別措施」(Ibid.,pp.60-61)
11月3日,距日本發動襲擊珍珠港只有一個多月了,美國陸軍計劃署仍在一廂情願的重申「在遠東的原則目標是將日本置於戰爭之外」。
直到11月24日,離珍珠港事變只剩半個月時間了,羅斯福還向丘吉爾發去一份電文,大談他對日本妥協的新方案,比如美國恢復與日本的經濟的往來,包括重新提供石油!開始中日談判(實際就是逼中國向日本妥協)以換取日本不向太平洋地區用兵,甚至允許日軍在印支北部駐兵。也就是說,美國一心對日避戰,妄圖犧牲中國,讓中國來承受全部的軍事壓力。
好吧,這就是某些國人極力美化的羅斯福,所謂有親華情節,從外祖父那裏遺傳了對華感情的羅斯福,實際上竟是這等肺腑!
對於這一骯臟、自私、怯懦的方案,連帝國主義思想的丘吉爾都看不下去了,他回復說「我為中國擔憂,如果他們垮了,我們共同的危險就會大大增加」。(Francis Loewenheim,Roosevelt and Churchill; Secret Wartime Correspondence,pp.166--167)
最終是中國的抵抗,讓日本扛不住消耗,被逼得搶東南亞,跟美國狗咬狗起來,美國這才在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的醜劇下,不得不加入二戰,站到中蘇兩大主力的行列中間,為人類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共同奠定基礎。
所以,中國成為二戰主戰場的關鍵依據是,直接改變了二戰的走向,決定了軸心國集團被孤立和滅亡的命運。也決定了未來戰後世界新的格局:中國上升為世界新的一極,從戰前一個貧窮落後,任人欺辱,四分五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國,在抗戰的烈焰中,涅槃再生!經過殘酷戰爭的淬煉,成為世界四強國之一,奠定了戰後世界五常之一的席位,和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大國地位。
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說,中國戰場的地位都是無可替代的,對盟國勝利,德日戰敗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歷史,不容否認!
13,在駁斥了最高贊答主一系列發明、硬傷之後,再補充幾條日本人自己的史料。(外加兩條美國的)
中國戰場是不是二戰主戰場,是不是打敗日本的關鍵原因,日本人自己說了不算,今天的鍵盤理中客們說了算?
「最近,昭和天皇留下來的證言錄相繼被公布。2007年3月9日公布的原侍從小倉庫次的日記則是其一。小倉侍奉在天皇的左右,可以說其直接的心聲詳盡地記錄於日記中。在該日記中,特別使我感興趣的是昭和天皇的中日戰爭觀。例如,1940年(昭和十五年)10月12日的一篇中,寫有如下的昭和天皇之所言:」----P1【何謂中日戰爭】
「‘支那的強硬出乎意料,對事變的預測完全是錯誤的,特別是連專長的陸軍竟也觀察有誤。由此,今日各方面都有反響(小倉庫次侍從日記:昭和天皇戰時真言),【文藝春秋】2007年4月特別號’」。P-2「在當時,抱有‘中國懦弱’之認識的軍官們在陸軍省以及總參謀部的P-2中樞部門掌握著實權。他們持有樂觀的論調,認為只要給中國一擊,從華北地一帶到內蒙古地區就應該歸於日軍(【河邊虎四郎回憶錄。從市之谷到市之谷】,每日新聞社1979年版)。」P-3
「在翌年(1941年,昭和十六年)1月9日記載的證言中,(天蝗)吐露了因低估中國的懊悔之言:‘日本輕視了支那,應該盡快停止戰爭,奮發10年增強國力’。」P-3
「接下來,以下幾處也值得註意。這是對英美戰爭開始的第二年,即1942年(昭和十七年)12月11日記錄的事項。昭和天皇出行京都之際,對小倉等身邊侍從說:‘我不想發動支那事變,因為蘇維埃令人畏懼,並且,根據所得到的資訊,戰爭開始的話,支那不是那麽容易地被擊敗,不會像九一八那樣’。言外之意好像顯露出意識到戰敗的心境。在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後,只經過3年多昭和天皇就預料到了勝敗歸屬。為準備對蘇聯作戰,把中國當成了確保資源供給或者攻擊蘇聯的軍事基地,而沒有制定壓制中國的目標,這種沮喪的情緒不加隱瞞地流露了出來。實際上,正如昭和天皇所預見的,對中國的戰爭P-4已陷入泥沼。為打破這一難堪局面,導致了1941年12月8日決意對英美開戰這一歷史事實。這一決斷可謂‘愚蠢的行為’。」P-5
「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是在對亞洲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戰敗了。也就是說,日本戰敗,根本上是由持續不斷的所謂‘中日十五年戰爭’(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長期戰爭所決定的」
「向中國戰場投入如此大的兵力和巨額軍費這一事實,足以說明最終日本是敗給了中國。根據以上的數位分析,能夠再次清楚地看到中日之間15年的戰爭在整個亞洲太平洋戰爭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
以上均見【何謂中日戰爭?】日本 纐纈厚
遙遙無期的戰爭:
自1939年12月開始,中國軍隊在北起蒙疆南至南寧的全國範圍一齊出擊,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和作戰士氣大大超出日軍的意料,尤其是第3、第5和第9戰區的反攻異常激烈。中國軍隊雖未實作奪回武漢這個冬季攻勢的目的,然而日本方面深深感到解決中國事件的前景已相當暗淡。
此外,日本的國力承受戰爭負擔的能力已接近極限,無力增加「對第三國的備戰」。然而,輿論對此實情視而不見,為保持用戰鬥、犧牲和事變後進攻大陸換來的經濟、政治權益,一味地擡高媾和條件,致使事變的解決無望,結束戰爭越來越遙遙無期。 -------------桑田悅、前原透【簡明日本戰史】1982版
"日本與美國開戰是日中戰爭所不可避免的結果。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近代日本從未經歷過的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是看不到終點的使日本陷入泥潭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透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因此日美戰爭是日中戰爭的擴大。"----------藤原彰
「日本的力量究竟還有多大?外強中幹是中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畑陸相也是這樣認為的。」「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39年10月就任陸軍參謀次長澤田茂的困惑
(日)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分冊P96,中華書局1981年版。
此後,日軍參謀本部更感到「依靠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做法是沒有出路的」---------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分冊P97,中華書局1981年版。
「從昭和14(1939)年秋天到15(1940)年春天,日本的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了,」「日本為突然表面化的國力窮困狀態而苦惱著。寄以極大希望的擴充生產力計劃已正式開始執行,而實際完成情況僅僅為計劃數的80%。電力不足、嚴重的米荒一齊襲來。」
39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糧荒表現的尤為嚴重,市民每次的購買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糧食問題造成民心極度不安,發展成為阿部內閣倒台的最大因素,接著組閣的米努內閣任然為此問題而苦惱,直到1940年5月,每次內閣的閣議仍「總是議論米的問題」--------同上,卷三第一分冊P96
日本國力的貧困化「使(日本)陸軍統帥部的首腦打贏戰爭的信念發生了動搖」--------【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冊,P97
"東京所謂的這次‘中國事件’現在每天花費500萬美元,並且引起了國防費的更大增長。1938年采取了限額配給,而且還實行了一連串的規定,實際上使日本處在了‘總體戰’的動員狀態。日本政府為了支付巨額國防開支而越來越多地借債,所以國債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螺旋式上升,使這一戰略更難於維持的是,日本外幣和原料儲備日益減少,並且越來越依賴於從非難它的美國英國和荷蘭進口。在對中國的戰爭中,其空中力量耗費了大量的燃料,在這之後,被迫‘命令工廠減少使用燃料37%,輪船減少使用15%,汽車減少使用65%’。這種狀況對日本人來說更加不可忍的"
---------------美國 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中國經濟出版社 92版第378--3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