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人腦由粒子構成,而粒子遵循物理規律,那人的意識還自由嗎?

2021-04-06心靈

問題就恰恰出現在這兒。目前有兩個難題一直解決不了。

上個世紀,自從人類人工合成尿素後,打破了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的界限,說白了,就是發現我們完全就是由自然界的各種元素組成。

第一,那麽這些基本元素到底是怎樣構建成一個細胞的呢?無論用再復雜的手段,我們也無法直接從非生命物質創造出生命。即

各種元素→生命?

第二,不管生命如何復雜,它畢竟還是一堆化學元素的集合體,它的客觀物理基礎還是一堆實在的物質,那麽,物質到底是怎樣產生意識的?

物質→意識?

這是兩個巨大的飛躍!

我們發現,人每次有心理活動時,人腦就會產生明顯的生物電,也就是腦電波,對誌願者經過更精確的實驗觀測後,發現

是先憑空出現腦電波後,緊隨其後,人才產生某種意識!!!!例如突然想起一件事,突然想吃某種東西等想做某件事,

這是物質決定意識有力的證據!!!

之前因為腦電波的出現和人某種意識的出現,這兩者的時間間隔太短了,分不開,誤以為兩者同時發生,甚至以為是先產生了某種想法,再產生了腦電波。

繼續問一下,腦電波是如何憑空產生的?是什麽導致了腦電波的出現?這個地方不再是中學物理,那種單一變量因果論。

對於宏觀低速時,描述單個粒子的活動,或者兩個粒子的活動,我們有牛頓定律去描述。但當有三個及三個以上構成的一個封閉系統交互作用時,給定他們的初始條件,我們無法完全預測出他們的運動軌跡。

更不用說圍觀高速,牛頓定律已不再適用。

量子力學描述的更好。尤其是認為,正反物質是可以憑空產生,或者憑空湮滅的。

我們只能觀察到各種自然現象,然後盡可能準確地去描述它們,但從來沒有真正從邏輯上本質上去解釋宇宙本事,因為宇宙本來就是這樣。

對於單個粒子,我們有牛頓定律去描述,對於大量粒子,正是因為我們理解不了,才發明統計學去描述。註意,是描述!我們從未真正理解過這個宇宙,我們只是不斷地修改自己的理論框架,讓它符合現實。

我們正是由於各種物質由於復雜的交互作用才產生,存在就等價於交互作用。

意識的存在的前提,就是有交互作用,正是交互作用,才產生了生命,進而產生了意識,沒有交互作用,宇宙靜止,就不會有生命有意識誕生。就像時間和空間是一個不可剝離的整體一樣,意識和交互作用也是一個不可剝離的整體,既然有交互作用,那意識又何談自由呢?

你們說的自由意識應該是,此時閉眼不聞不問不動,不輸入任何刺激訊號,讓大腦自然地憑空地去發散、去延展是吧?可是你們能想出來什麽呢?什麽也想不出來,格物才能致知!

因此,我個人認為,意識並不自由,它還是帶有一種初始的稟賦和慣性。————————————————————————

內個,我看有不少朋友對意識、靈魂、生物、哲學、因果、心理、唯物、唯心等詞條,感興趣,我決定再好好說說。

我們初高中培養的思考世界的思維方式,或者說你們在十幾年來的成長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大多如下,你們看我說的對不對

1.單變量決定因素。典型的就是初高中函式,y=f(x)

2.單方向因果定律。例如喜馬拉雅山南麓為何降雨偏多?

因為山體的阻礙?繼續追問下去,因為兩個板塊碰撞,因為地幔對流,繼續溯源

.....核融合→放熱→熔融巖石→巖石對流→地幔托著冷卻的地殼運動→地殼發生碰撞或者分裂→高山、海溝或者大洋中脊→降雨偏多或者降雨偏少→.....

我們習慣這種一環導致一環的單方向因果思維。我說「習慣」的意思是,我們大多數人也就僅能以這種方式來觀察世界,說白了就是腦子不夠。

3.固定模型,固定數量關系。

一個平面三角形,若給出兩個角,我們能推出第三個角。如果幾個角同時在變化呢?

一大一小的摞在一起的兩個絕對光滑的三角斜劈在光滑水平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我們只能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和水平方向的動量守恒定律,得出兩個斜劈最終的運動狀態,那中間發生彼此滑落時的各自的速度該如何描述?

1.對於第一點,真實的世界是,事物的發展具有無數的因素推動,但是我們只是看到了我們憑借我們的生物本能所能看到的、所能聽到的、所想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每天都有大量的微中子穿過人體,你感受不到。紫外線客觀存在,你也看不到不到。低於大約20hz的聲波,你也聽不到。

我們只能無力地提出所謂的方法論「分清主次,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分清主次就很不容易了,何況真實的世界還有無數的次矛盾,次次次矛盾....他們都存在,只是以你的理解力你看不到理解不了而已。

2.對於第二點。

我們習慣這種一環導致一環的單方向因果思維。我說「習慣」的意思是,我們大多數人也就僅能以這種方式來觀察世界,理解世界。如果告訴你,一環會導致多環後,且作為「果」的「多環」還能反過來運用於作為「因」的「一環」,彼此互為因果、互相反饋、互相震蕩、互相叠代,在不借助邏輯和工具的幫助你,你的眼睛和你的大腦能觀察得清楚、能理解透徹嗎?

在宏觀上,例如踩剎車,車停下,這樣一環扣一環具有因果性。

在微觀上,各種微觀粒子真的就是瞎 把亂動,其中例如包括布朗運動,顯微鏡就可以看到。

再微觀,物質就開始有明顯波動性。其實你也有波動性,就例如你有可能突然閃現在我面前,不需要坐車跑過來。只是你動量太大了,所以波動性太小。高中生理科生都懂。

再微觀,直接沒有所謂的波動性,粒子性,而是微觀粒子,真的會在宇宙中憑空產生,憑空消失,讓你找不到真正的「幕後真兇」,我們給這稱為真空漲落,宇宙的產生就是個偶然事件,例如你開啟你的手機聽歌軟體,切換出音波圖,這不妨給你提供某種參考。

你可以用量子纏結來解釋你為什麽孤單。

【什麽叫借助邏輯和工具?

我們理解一個蘋果,又一個蘋果(我們起名叫2),又又一個蘋果(所謂的3),

其中的思維方式是「逐一增加」,

但是我們理解不了一億個蘋果。但是,「一億個蘋果」,確實是按照之前我們歸納出的「逐一增加」的思維方式遞增出來的,這一億個我們想都不敢想的蘋果確實可以想辦法弄出來。這就叫做邏輯能拓寬、延伸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再說一個,鉛球墜落實驗。之前人們覺得重的落得快,鉛球比羽毛快。但是,假設兩兩者連在一起,總重量大於鉛球,整體應該比單純的鉛球快。但是因為羽毛落得慢,會拖累鉛球,因此整體會比單純的鉛球落得慢。我們發現了「重的落得快」這個觀點矛盾的地方。這就叫做用邏輯、用規矩,來修正、來延展、來深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灌溉,不過是一桶一桶地桶來提水,我們發明水車,讓水車來做這重復性的動作。這叫做用工具提高我們的能力。

運用某種邏輯和工具,可以極大的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明察秋毫。】

3.對於第三點。

真實的世界萬物,是處於時刻的運動狀態中的。

但是我們高中只要求讓我們能描述靜態的現象就不錯了。例如,從高空拋下一個物體。重力、阻力,同時都在變化,導致淨外力時刻在變化,如何描述它在每時每刻的速度?我們恐怕只學會了恒力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吧?

例如,傾斜軌域上封閉電路,運動的鐵棒切割磁感線運動,我們只要求最後穩定狀態的速度,那中間的整個變化過程如何描述?

我們討論,經濟學,金融學,總是描述、強調各種平衡點、各種均衡點,並以發現某種平衡點為傲,並以為自己發現了某種一成不變的規律。

我們描述化學反應,總是計算它的最終所謂平衡狀態是什麽,不會去描述它的整個反應過程。

實際上宇宙就不存在什麽平衡狀態,或者非平衡狀態,它就是這樣子。而人類發明平衡、非平衡這些概念,恰恰說明,人類只能理解相對運動速度比較慢的、容易理解的現象,只能理解、描述那些幾乎保持不變的狀態。但實際上,萬物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平衡不平衡之說。萬物時刻在運動,人們只是僅僅能理解突然出現的相對速度慢的狀態而已,並趕緊抓住這個狀態描述一番,提出個引以為傲的所謂的自然定律。而占據絕大大多數的持續運動狀態,人類目前根本理解不了,然後發明了個統計學,發明了混沌這種詞匯。

順便說一下,在英語世界裏,

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句子結構。

①主系表結構和there be句型,「是」、「存在」

這個結構,主要用於描述那些看起來相對運動速度比較慢,容易被你感受到、觀察到,從而顯得似乎一成不變的的現象,

例如,花是紅的,金子是金色的,天空是藍色的,山上有顆樹。

但實際上,萬物都在變化,金原子也在衰變,人會衰老,花瓣也會褪色,骨頭會風化,鐵會生銹,屍體會腐爛,水果會發酵,橡膠 會老化。這些都是絕對的動態的,只不過有相對快慢,但是我們看不出金子以年為單位的變化,花瓣在一定時間段一直呈現紅色,讓我們產生了一成不變的認知,發明了「是」這種表達方法。

我們把這種相對運動速度比較慢的現象,粗略地稱為「狀態」。

②主謂結構,「做」。相對運動比較快的現象、看起來比較明顯的現象、容易被我們所感受到的現象,我們將它稱之為「動作」,並隨即產生了「延續性動詞、非延續性動詞」、「快、很快、非常非常非常快」這種十分粗糙的描述方法。我們把這些相對運動比較快的現象統稱為「動作」。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都在試圖解釋世界,可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世界。」只看前半句,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在試圖解釋世界,都只能無限逼近世界,可是從來無法掌握宇宙本身,同時,我們只能事後馬後炮似的去描述世界,無論描述得在再精確,可是我們卻解釋不了宇宙為什麽要這樣,它內在的動力是什麽?即,總是慢了宇宙一步。而且我們也想象不出除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宇宙之外的其他的宇宙會什麽樣子,例如,高中地理問你為什麽地球有生命,或者火星沒有生命,答案無非是是否有適宜的陽光空氣溫度水,可是這只是按照目前人類的認知來推測的。萬一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呢?

為什麽我強調物質產生意識,並決定意識呢?

因為,我們的意識就是一種比草履蟲的應激性更高級的應激性。我們就是一面鏡子。既然我們是宇宙的產物,那我們就是宇宙本身,我們所體現出來的思維方式、應激反應、應激習慣,就是宇宙在我們這個宏觀尺度上的各種作用力的表現。太小我們感受不到,太大也感受不到。我們只能感受到我們所處的尺度上的各種規律。

我們如果真的解釋了世界,那說明,這個宇宙是有始有終的,那說明就不存在圓,π會被算盡,我們能預測所有的事,宇宙是線性的。

關於人造細胞?人造生命?

目前,所謂的人造細胞,不過是把一些非常低階的細胞,細胞核去掉,打入一些自己編輯的基因片段,這些其實都是自然界現成的模組。但是,有的人非得說這是人造的。我呵呵。

人,只是加速了事物在某些特定方向的發展而已,故意提高了某件事在某個方向上的發生的頻率。例如,做實驗,做成百上千次實驗。其實,我們就是不做實驗,大自然也在進行著實驗。例如一只狗踩過一灘水,身上攜帶的病毒可能感染了水中的某種細菌,產生了新的變異菌株,這是不是狗造細胞?

我強調的人造生命。是從元素開始,重新來造,無論是多少原子,都提供給你,要多少給多少,但你照樣造不出來。我們只不過還是用了自然界一些現成的生物碎片和模組來進行任意的排列組合,以期產生什麽結果。再說了,我們做的工作最多是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而已,各種因素在一起後,他們之間發生的復雜的交互作用不還是依靠宇宙的各種規律嗎?難道是按照人造的宇宙規律在重新演繹嗎?不是吧。因此,對於我們做的工作,其實宇宙本身就時刻在進行。再說了,宇宙把我們演化出來,就已經是最大的奇跡,最牛逼的「宇宙造生命」,而我們這個宇宙的產物卻想回過頭來重復宇宙本身,我......

有人把理解不了的都推到宗教體系這個大雜燴裏,宗教咋成了垃圾桶了,哈哈哈

(簡單說兩句,宗教其中一個作用,是用來管理人口的。

1.獎罰機制。大多數宗教世界觀裏,都有獎罰機制,鼓勵你做某事,不做某事,宏觀上看起來,人類社會變得相對有序。

2.無窮的世界觀。無窮無盡的事物,無窮無盡的世界觀,自相矛盾的世界觀。

無窮的和自相矛盾的世界觀,目的是消耗信徒的精力,讓信徒內耗,達到管理人們的目的。

3.同時絕大多數人不喜歡自我定義什麽,人們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思考,人們更喜歡被別人分配任務,人們更喜歡循規蹈矩地重復做一件事以期獲得安全感穩定感。可以說,選擇宗教,是當事人的一種自願的自欺欺人。我不否認我可能也會喜歡某種宗教,以時刻能過得獎罰帶來的反饋,而不是整天質疑這個窒息那個,畢竟這太累了。

我對宗教,我對原始崇拜的理解。我之前經常一個人去爬深山。深山裏,沒有人,沒有村莊,沒有物理,沒有法律,沒有國家,只有我和周圍的大自然,和無處安放的雙手和雙腳。坦白說,我真的被震撼住了,我開始覺得,那棵大樹,那座山,可能真的是某種神的化身,我開始感到被征服,或者害怕,這就是我的本能。但是我回到文明世界,仍然會拋棄這些想法。再次回到野外,仍然可能重新拾起來。

人們總是對一些永恒的、存留時間比較久的事物有一種偏愛、尊重和敬畏,並喜歡生活在他們周圍。例如幾百年的一個大樹,幾百年不變的一座大山。話說你們在工作或者教室自習室占座學習的時候,是選擇四周靠墻靠窗的邊緣,還是喜歡坐在無所依的正中間呢?)

打字很累,明明在腦子裏可以瞬間意會的事,卻要用邏輯用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展開。可是,真實的世界哪需要什麽邏輯呢?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

其實我非常喜歡數學和物理,但我覺得跟生物這種系統相比,差遠了,畢竟生物太復雜了。盡管我們建立了大量的微分方程式,大量的模型來描述細胞的變化,就算是先不說描述得準不準確,即便是非常準確,我們也只是在描述,我們卻永遠解釋不了它為什麽這樣,它內在的動力是什麽。當問為什麽人在早期會越來越健康,因為酶活性強,為什麽越來越衰老,因為酶活性下降,因為基因在時間和空間上選擇性表達,這句吃遍三界的不負責任的話,我真的很無語。就跟廢話一樣。不同的現象,居然用了想用的理由來解釋。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卻把這個問句改成陳述句當做答案回復我,我.....

我一開始選擇化石相關專業,是想弄明白,普通的元素是怎麽構建出如此一個精巧的細胞的?意識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麽人們會越來越成熟,卻又會越來越老?

初高中課本只會說,A→B,大學生物不過是A→C→D→E→.....→.....→B,只是從更微觀上來重新描述一遍而已,僅此而已。沒有解釋意識如何產生,沒有介紹如何真正制造細胞,當然也不可能,我們只需要觀察並利用各種自然現象,作為一個整體,去生產即可,不需要完全弄明白具體怎麽回事,upset。至少在國內,大環境是這樣。

寫崩了,想說更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