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類似情況的例子看看
契丹大字,仿照漢字創制,有契丹文-漢文雙語材料存在,而且其中有大量漢語、漢字借詞。(上面圖裏能看懂的和看不懂的相互夾雜)
原語言失傳。
目前發現一千多字,認出來的大約有四百多字,如果沒有新材料發現,剩下的認出來的可能性,委婉地說,不大。
線形文字 A,發現於凱瑞特島上,懷疑是用於書寫希臘語的某種方言,已破譯的線形文字 B 被懷疑相關。猜測其是意音文字,有表意的部份和表音的部份。(漢字也是一種意音文字)沒有雙語材料。
原語言失傳。
目前發現了一百多個符號,沒有解讀出來。
瑪雅文字,中美洲部份地區古代使用的文字,有表音的部份和表意的部份。
原語言的後代語言還在。
表音部份基本已被解讀出來,表意部份大部份也可以理解含義,對音是通常是按現在語言的,與古代的區別能不能研究就得看命了。
說回漢字,
「沒有任何多語對照文獻」,應該是日本用的漢字也沒有的情況吧,不然日本在用的漢字肯定有自己的釋義,就相當於有其他語言對照了。
那我覺得
如果漢語也已經失傳了,那難不難的問題已經不大了,應該就是識讀不出來,反正都是是識讀不出來,具體多難也就沒啥意義了;
如果漢語還在,透過詞中先後語素的關系,一部份漢字中的表音部份(形聲字),應該還是能識讀相當一部份漢字的,甚至跟做英語閱讀理解一樣,忽略部份不認識的內容,對一篇文字連蒙帶猜看個大概還是可以的。難度上,應該比瑪雅文字難,但估計比現在的契丹大字簡單。
如果漢語失傳了,但受漢語影響的某個子系統還在,比如日語中的漢語借詞、東幹語中的漢語音,夾雜在大量其他語言中,或者是只有漢語所在語系的其他語言存在的情況下,或者有現代漢語但文字材料是文言文甚至是上古文言文,,,,,,那就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