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怎麽判斷一個人心理成不成熟?

2015-04-18心靈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個性理論學家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3-1994年)曾經提出過一個很有名的理論,是關於人類發展生命階段的理論。

他認為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要面對一個重要的心理社會困境(psychosocial dilemma)或「危機」,心理社會困境是指個人沖動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如果一個人在某個階段無法解決這個階段的問題,就會使人失去平衡,應對以後的危機會更加困難,生活之路更加坎坷,個人成長將受到阻礙。

他從人出生到死亡共分成八個階段:

  1. 出生---1歲,面臨的階段問題:信任VS不信任。
  2. 1---3歲,面臨的階段問題:自主VS羞恥懷疑。
  3. 3---3歲,面臨的階段問題:主動對內疚。
  4. 6---12歲,面臨的階段問題:勤奮對自卑。
  5. 青少年期,面臨的階段問題:角色統一VS角色混亂。
  6. 成年早期:面臨的階段問題:親近感VS孤立感。
  7. 成年中期,面臨的階段問題:普遍關註VS自我專註。
  8. 成年晚期,面臨的階段問題:圓滿感VS絕望感。

這裏重點說下一下成年期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基本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心理是不成熟的。

判斷標準1:是否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親近他人都需要。

因為剛步入成年,一個人會有強烈的與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愛或深厚友誼的傾向,這些是正常的心理訴求。如果沒有類似訴求,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我們會陷入深深的孤立感,這對後期我們的成長很不利。

判斷標準2:是否關註自己的孩子、後代或者某個自己在意的人。

成熟的成年期,讓人保持平衡的動力來自於指導下一代的興趣,即普遍關註的能力是透過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孩子或後代來體現的。

這種對他人的關註未必透過家庭,你可以去當教師、教練或者兒科醫生等,也可以透過有成果或有創造性的工作來實作自己的這個目的。

人到中年,心理成熟的標準,並不是只關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適,而是要放眼整個社會,關心他人幸福並為之貢獻自己的能量。

判斷標準3:是否對自己的人生感到遺憾。

步入老年後,一生充實和對自己負責的人會有一種圓滿感,這種充實的感覺可以讓他們坦然面對自己跌衰老和死亡。

而如果我們帶著遺憾看待年輕時的生活,就會有這種絕望感,背負痛心和悔恨,覺得自己在年輕時實在不懂事,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造成了很多缺憾,而且無法彌補。隨著自己的死亡,遺憾感會隨著自己一起進入墳墓。

這是我在知乎堅持每天答題的第145天,目標是堅持到60歲(還有5693天)。
如果覺得回答對您有些許幫助,可以給我點贊支持。您的認可,是我在知乎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