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南廣播電視總台】;
最近,海口的王女士有些上火。原來,就在不久前,王女士突然收到了一條關於遊戲消費的扣款資訊。點入一看,才發現類似的資訊竟然有幾十條。而這都是近幾個月,小兒子小育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手機遊戲中花費的。
從王女士的微信支付賬單中可以查詢到,從今年6月初,一直到10月底,近4個月的時間裏,她的帳戶有幾十筆向深圳市騰訊天遊科技有限公司付款的記錄,粗略合計共有7800多元。其中,單筆最高支付額為648元。支付記錄涉及【王者榮耀】【暗區突圍】【和平精英】等多個遊戲。發現這一情況後,王女士和丈夫吳先生推斷,這些充值消費應該是二兒子小育所為。
「因為他是今年的6月份畢業考,提前考試提前放假,我們兩個都上班,哥哥也上學,就他一個人在家。」「他經常拿我們手機,有時候就看到他在玩;他不玩遊戲的時候,就會看電視,看那些遊戲講解的那種視訊,都是看那些東西。」夫妻倆告訴記者,今年暑假,12歲的小育處於小升初階段,相對較為空閑,不時會借著由頭拿媽媽的手機去玩。
發現付款資訊後,夫妻倆立即詢問了小育,他也承認了自己的充值行為。「充錢買那些遊戲道具,武器裝備然後進遊戲打。」
王女士說,她將自己的微信支付密碼告訴小育,只是方便他購買平時的生活用品,從沒想過小育會用來充值遊戲。對此,王女士也坦言,數十筆支付記錄,她現在才看到,這與自己的疏忽大意有關。
「好像之前我也有印象有過(付款提醒),但是我沒有在意,因為有時候我的消費可能有些東西,要等到你確認收貨了它才進行扣款,我就沒有說太在意。我有兩個手機,平時我就是都會放在我包裏面,或者是放在在桌子上,他有時候就趁我不註意就會拿我(手機);我有時候忙就忘記,但是我一回頭想來,我又把手機給收了,但是他也確實多次也是玩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剛上初一的小育,夫妻倆還有一個上高中的大兒子。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他們一家特地從瓊海來到海口,租房伴讀,夫妻倆打工維持家庭開銷。小育用於遊戲充值的費用,相當於花光了夫妻倆一個多月的收入。「老家那邊上次不是被淹了嗎,老家那邊是想買點東西,就是剩父母在家,家庭負擔還是比較緊張的。」
事發後,吳先生也試圖透過騰訊客服的「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台」進行申訴,希望能夠要回充值的七千多元。但從10月底到現在,平台方多次退回申請,要求王女士補充送出「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資料」,退費申請至今未透過。
現場,記者也再次致電騰訊遊戲客服,了解退費進展。
「我們這邊是看到您是同時送出了多個退費申請,建議您不要多次送出;如果有其他的遊戲帳號,您就把這個帳號添加到這個申請裏面,我們這裏是可以統一去核實多個帳號的;確認了金額之後就會在7個工作日內給您到賬,只要核實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我們都會去給您做妥善退費,這個您不用擔心。」
對話「充值」背後:
孩子道出「沈迷」心態 家長反省陪伴缺失
采訪當天,記者協助王女士一家再次向平台方送出了申請,目前退款金額正在進一步核驗中。透過采訪,記者也得知,實際上從三年級開始,小育就已經接觸了手機遊戲,甚至有些沈迷,不過從未在遊戲中進行過消費。那近段時間的充值究竟是何原因?小育的內心歷程又是怎樣的?我們繼續來看。
「之前段位比較低,容易打。(現在)遊戲體驗不好,進去就被打「死」,充了錢能打一會,有時候還能贏。」小育向記者介紹,他平常接觸的遊戲主要是以「對戰」類為主,隨著遊戲「段位」的提升,匹配到的「對手」能力也會越強。由於小育年紀尚小,雖然遊戲線上時間和遊戲輪次提升了「段位」,但他對遊戲機制的模糊和操作的不熟練,導致「實力」並不匹配。因此,尋求其他辦法提升遊戲體驗,成了促使小育遊戲充值的主要動因。
「想更厲害。看那些主播他們都充,他們就玩的厲害,多了很多東西,那些‘槍’很多,充錢可以變強,就‘亂殺’那些‘敵人’可以隨便‘殺掉’。」小育說,自己第一次進行遊戲充值時,心裏也有所擔心。但隨著首次6元的成功充值,18元、68元、128元、328元……每次充值都沒有被發現,小育在想「贏」的欲望催使下,充值的次數也變得更多,單筆數額也越來越大。「感覺自己錢不夠了就繼續充;本來想充了這次就不充,還因為想變強,就感覺很讓人心情愉悅。」
「在他的意識裏面,好像我的微信什麽時候都有很多錢;他有一次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說我媽很有錢。我很少對孩子灌輸說我們掙錢不容易。」王女士介紹,小育沒有自己的手機,其實日常使用電子裝置的時間並不算多,平時也會經常和同學、朋友一同騎行、打羽球,豐富自己的閑暇時光。
但隨著小育對遊戲的「癡迷」,即使空閑時間很短,小育也會向父母提出玩遊戲的需求。「就是感覺比較激烈好玩,打贏了就好玩呀。爸媽在家想跟他們交流他們不願意,有時候叫爸爸帶我去玩他不帶。」
「確實我也感覺孩子真的有點上癮,他每次一做什麽,第一個條件就是獎勵玩手機;我覺得孩子這樣子,也不是孩子的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於我們監護人 。」采訪當天,就小育沈迷遊戲與充值的問題,一家人也進行了充分溝通。在小育認識到了自己錯誤的同時,家長也進行了反思。「現在目前就想說,把孩子這種不良的習慣給改了,多讓孩子出去外面玩,用以另外一種方式,來滿足孩子那種快樂,不要把這種快樂需求,只能寄托在電子產品上面。」
防範青少年沈迷電子裝置:
親子提早建立情感「連結」
陪伴有方勝過三令五申
現如今,手機、平板、智慧型手錶……各式各樣的智慧裝置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完全杜絕孩子使用也只能是理想狀態。既然無法避免,那如何能夠合理引導,避免孩子沈迷網路、在遊戲中不理性消費,成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對此都有什麽見解?一起來關註。
孩子為什麽容易沈迷電子裝置?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好玩
。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系統還在發育中,導致理性思考、調控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不足;但與之相反,情緒動機系統發育較好,二者的不平衡使得孩子天然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更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大多家長表示,通常會采取各種方式,主動幹預電子裝置對孩子的「誘惑」。
「日常周一到周五,很少去做電子裝置的一些使用,除了學習之外;如果有一些網課,可能還是要讓他用一些(電子裝置)。周末的話有時候可能會讓他看看電視,還有就是要篩選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小視訊跟他分享,一般會篩選和控制 。」家長李女士說
「我們限制他時間,比如就玩個10分鐘,引導孩子一起參與一些親子的活動,減少沈迷於電子裝置。」家長吳先生說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多不希望孩子在電子產品上花費太多時間,可往往卻是屢禁不止。家長們對孩子三令五申,孩子們卻置若罔聞,甚至因此引發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在海南中學正高級心理教師心理教研組組長陳玲眼中,這通常是因為家長們總是在「亡羊補牢」。
「家長陪伴跟引導孩子,它是有‘黃金時間’的。孩子在6歲之前,是特別需要家長的陪伴,你的引導,你的教育都能夠幫助他去建立他的價值觀,建立他的這種認知的一個體系;6到12歲的時候,孩子開始比較多的獨立空間, 家長只能是給一些建議;12歲到18歲的時候孩子進入到青春期,跟家長之間自然而然,他會有一定的距離感。」
陳玲老師認為,從心理上來看,人天生會用一種「連結」需求,與自然,與人,或與物。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用陪伴與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可以增加孩子的歸屬感,避免因受到的關懷不夠,而導致孩子寄情於電子裝置的虛擬世界中。
「陪伴是你真正的跟孩子同步,跟孩子一起去遊戲,一起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陪伴孩子去做一些他所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真正的感覺到,家長你是實實在在的跟我在一起,你是理解我,你是感受到我的需求。如果前期的工作做得比較好,其實後期的話,家長就可以跟孩子成為一個朋友的相處跟陪伴。」
同時,日常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承擔一些家庭責任,有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防止透過電子裝置產生不理性消費。如果孩子已經發生沈迷或者不理性消費等情況時,家長也要盡力克制情緒,避免以過激的方式粗暴解決問題,這樣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盡可能的去理解孩子他的世界,他的認知,家長要面對這個事實,然後我們去探討,這個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麽,盡可能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才能夠有一個比較心平氣和的理性的態度跟這種方式。跟孩子坐在一起,為孩子量身客製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式,做一些調整補充,以避免以後更大的不好的事情發生。」
防範青少年沈迷電子裝置: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釋出
從行動終端入手提升保護效能
近年來,未成年人玩手遊高額充值消費、打賞主播等類似事件,可謂屢見不鮮。一樁樁事件的背後,或是遊戲的多種誘惑、或是孩子的攀比之心、又或是家長的陪伴缺失,無論何種原因,都值得引起我們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問題的重視。為了營造健康安全的網路環境,近日,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釋出了【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對行動終端原有的未成年人模式進行最佳化升級。具體變化有哪些?一起來關註。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亮點一:打通軟硬體壁壘 「三方聯動」形成保護合力
此次升級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在不影響移動智慧終端、應用程式正常服務和使用的前提下,為未成年人提供一種新的、更加安全的上網途徑,供使用者選擇使用。【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設範圍將由應用程式擴大到移動智慧終端、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分發平台「三方聯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 主任 劉曉春:
對於家長來說,如果你要去給孩子設定未成年人模式的話,就不需要像以前一樣,一個一個單獨開啟軟體,去進行設定,只需要在手機硬體端統一的入口,一鍵切換成整個手機都進入一個未成年人模式了,這樣很方便家長的管理。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亮點二:修補計時漏洞 統一管理讓時長可控
在以往的青少年模式中,時長限制為單個應用程式分散計時,總時長不可控,往往孩子可以切換套用繼續進行使用。在新的「未成年人模式」下,時長將由移動智慧終端統一控制總時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 主任 劉曉春:
從一個整體上控制的方式,使得家長可以對所有的使用時長,進行封頂的這樣一個控制,是一個統一化的管理。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亮點三:打造專屬內容池 首次探索分齡推薦標準
【指南】提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應用程式提供者應當為未成年人打造專屬內容池。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推薦適齡優質內容。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分齡推薦標準
◆ 不滿3周歲:
推薦兒歌、啟蒙教育等親子陪伴類內容,建議以音訊為主;
◆3周歲以上不滿8周歲:
推薦啟蒙教育、興趣素養、通識教育等內容;
◆ 8周歲以上不滿12周歲:
推薦通識教育、知識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導意義的娛樂性內容和適合本年齡段認知能力的新聞資訊等;
◆ 12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
推薦通識教育、學科教育、知識科普、生活技能、具有正向引導意義的娛樂性內容和適合本年齡段認知能力的新聞資訊等。
海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副教授 朱櫻麗:
根據未成年人他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推出最適合他們的網路上面的內容,這樣使得一切網路上面的活動更加安全,也更加的科學,更加的友好;其實以前,青少年這個名詞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建設指南就更加明確了,我們保護的物件是未滿18周歲的公民。
【行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亮點四:提升防護效能 多重措施防破解措施
【指南】對標【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要求,指導企業及時修改可能造成沈迷的內容、功能和規則,采取有效措施防範外鏈資訊內容風險,具備多重防繞過、防破解措施,提升防護效能。但使用者在使用中,可根據實際需求,對使用時長、使用時段、內容、功能等,進行個人化設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 主任 劉曉春:
我們有一些內容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容易使他們去沈迷風險的內容;未成年人模式也進行了相應的遮蔽,或者過濾的一個功能,如果出現了甚至有繞開這個模式的一些技術措施,模式也推薦各個廠家和平台,能做更加完備的一個防範 。
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模式保護作用,透過優質內容供給,能夠使未成年人健康發展,保障未成年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
學生家長 周女士:
這個會更好,國家能出手,保護他們(瀏覽)一些健康的東西,控制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吧。
海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副教授 朱櫻麗:
現在只是一個對整體的框架把控的指南,真正在徹底落地之後,在實施中,在真正的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然後再提出來,各個方面一起來進行研究、建設、管理。
來源:直播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