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毓堃】
4月5日,厄瓜多爾安全部隊駕駛裝甲車強行闖入墨西哥駐厄使館,逮捕身處使館、獲得墨政府政治庇護的厄前副總統豪爾赫·格拉斯,引發了一場拉美地區國家罕見的外交風波:當事方墨西哥當天宣布與厄瓜多爾斷交,尼加拉瓜旋即在第二天跟進,玻利維亞則在第三天召回駐厄大使,拉美多國和域外國家、國際組織一致譴責這一「侵犯外交使團館舍」的行為。
厄政府頂著違反國際公約的指責也要堅持逮捕格拉斯,涉案的前副總統自然是導火索,但厄墨兩國關系緊張,以及厄國內局勢的變化遠非新事。就職不到半年的厄總統丹尼爾·諾沃亞之所以采取看似一意孤行的做法,正是因為背後的原因及其對該國和拉美地區產生的影響,並非想象的那般簡單直接。
當地時間2024年4月5日,厄瓜多爾基多,厄瓜多爾警察特種部隊進入墨西哥駐基多大使館(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搶人」背後的司法與政治爭端
厄瓜多爾和墨西哥此次外交爭端圍繞的焦點人物是厄前副總統格拉斯。在去年12月進入位於首都基多的墨西哥駐厄使館之前,他已經因加重受賄、濫用公共資金、非法結社等罪名失去副總統一職,並被三次判處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25年。在此期間,基於「合法保障遭到侵犯」與健康狀況,格拉斯幾經波折,於2022年11月保釋出獄、免於獄中服刑,條件是刑滿之前禁止出國。
按照厄政府和司法部門的理由,格拉斯在擔任高級公職人員期間犯下的罪行足夠嚴重。2017年在副總統任內遭到判刑並失去公職,首先源自震動拉美政壇、引發地區一連串「地震」的的巴西建築巨頭奧德布雷希特公司(Odebrecht S.A.)腐敗案:據其向美國聯邦法院認罪所述,該公司向拉美和非洲12個國家總統、前總統、政府高官累計行賄7.88億美元,以獲得工程合約。
在這一腐敗醜聞發酵後,拉美多國啟動相關調查和執法行動,秘魯前總統托萊多和烏馬拉、巴西現任總統盧拉、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巴拿馬前總統瑞卡多·馬蒂內利及家屬、阿根廷前總統克莉絲蒂娜政府的多名成員、時任巴西總統特梅爾都不同程度地牽涉其中,不乏遭到通緝和鋃鐺入獄者。而在厄瓜多爾,格拉斯便因為受賄超過1350萬美元而成為拉美國家中獲罪的最高級別官員。
腐敗醜聞影響了拉美各國政府的公信力,旋即引發選舉換屆中的政壇波動。格拉斯是厄前總統拉斐爾·科雷亞任內倚重的老部下,在拉美「粉紅浪潮」背景下隨著左翼代表人物科雷亞的上台而備受倚重,先後擔任電信和資訊化社會部長、戰略協調部部長和副總統。隨著該國陷入經濟危機,政壇爆發貪腐醜聞,科雷亞卸任後,原本屬於其陣營(「主權祖國聯盟」)的老搭檔、繼任總統萊寧·莫立諾不僅在施政上急速「右轉」,並針對原科雷亞陣營高官的腐敗進行司法清算。
由此不僅格拉斯因累計腐敗和濫用公款數罪並罰,加重刑期、剝奪其未來參政機會,就連科雷亞本人也未能幸免,於2020年4月同樣因加重被動受賄被判處八年監禁。對此,科雷亞和格拉斯均不認罪,將司法判決視為動機不純的「政治陷害」。事實上,格拉斯此後能順利走進墨西哥駐厄使館停留四個月並獲得政治庇護,本身就體現了司法問題背後的政治賽局。
就厄國內形勢來說,厄瓜多爾自2016年以來從拉美地區犯罪率最低的「和平島」變成比墨西哥更甚的「犯罪樞紐」,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國家秩序形同癱瘓,莫立諾和吉列爾莫·拉索兩任總統拼盡全力也無法阻止自己政治公信力的快速流失,經濟改革、維護安全、打擊毒品犯罪頻頻受阻。在去年先後遭遇憲法公投失利和國會反對派議員彈劾後,時任總統拉索終於被迫宣布解散國會、提前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這才有了36歲的中右翼現任總統諾沃亞上台——厄瓜多爾歷史上最年輕的民選總統。
然而這位頂著高人氣就任的年輕總統(民調滿意度74%,最高曾達到85%)並未能阻止近期再度擡頭的暴力犯罪現象,而去年競選期間出現的系列暴力刺殺事件,反倒開啟了厄瓜多爾與墨西哥的新一輪外交摩擦。
僅去年7月23日至8月14日,曼塔市市長奧古斯丁·因泰瑞亞戈、總統候選人費南多·比利亞維森西奧、公民革命黨地方領導人佩德羅·布裏奧內斯分別在曼塔、基多、聖馬刁遭遇槍擊身亡,在當時引發國際輿論一片嘩然,也成為近期墨西哥對厄瓜多爾發難、引發爭端的議題。
4月3日,墨西哥總統、拉美地區左翼代表人物安德烈斯·曼紐爾·羅培茲·奧夫拉多爾便「舊事重提」,暗示去年8月比利亞維森西奧遇害身亡後,厄一些媒體「不公正地」指認公民革命黨(支持科雷亞的左翼政黨)候選人路易莎·岡薩雷茲與此事有關聯,從而影響選情,導致她在二輪投票中敗給諾沃亞。
資料圖:墨西哥總統羅培茲(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羅培茲一言,便開啟了厄墨兩國外交危機的「潘朵拉魔盒」:先是厄外交部發表公報,認定羅培茲的言論幹涉厄內政,違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宣布墨西哥駐厄大使斯梅克為「不受歡迎的人」;隨後墨政府一改原有態度,突然宣布正式為格拉斯提供政治庇護(此前墨方拒絕厄方進入使館逮捕格拉斯,但也不承諾答應他的庇護請求);被徹底激怒的厄政府便不再顧及【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的條文要求,直接硬闖墨使館抓人。
從墨西哥的率先發難到厄瓜多爾直接「掀桌子」,更深遠的原因顯然不是圍繞一個格拉斯,而是拉美地區傳統的意識形態之爭。左翼根基深厚的墨西哥向來有提供政治庇護的傳統,尤其是近百年來多次成為伊比利亞和拉美地區左翼人士的避難所。近兩年拉美「粉紅浪潮」遭到右翼乃至極右翼反沖,左翼執政的墨西哥更加堅定其積極庇護、支持拉美各國左翼力量的外交理念。
格拉斯是厄前左翼執政團隊的要員,在左翼陣營的「背叛行為」(即莫立諾)和中右翼執政時代深陷牢獄之災,因此墨政府對此的評估,便是厄右翼勢力卷土重來後,以法律為工具迫害格拉斯。於是如同2019年庇護玻利維亞前總統莫拉萊斯,2022年幫助秘魯前總統卡斯蒂略的家人避難,此前盡可能庇護厄前總統科雷亞陣營的要員及親屬,羅培茲政府再次基於「左右翼相互鬥爭」的邏輯和判斷,做出了保護「左翼盟友」的決定。
一旦雙方都持續強化意識形態與政治鬥爭的邏輯,一次「搶人」行動釀成「侵犯外交使團駐地」這般罕見的外交事件、甚至要鬧到國際法院,便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發酵的外交風波,復雜的潛在影響
目前格拉斯被轉移到瓜亞基爾一所安保級別最高的監獄,但他以絕食抗議,在24小時後因健康狀況「可能失調」而轉入當地一家海軍醫院治療。
除了科雷亞陣營及其支持者的內部抗爭,厄政府面臨的外交壓力也不小:已經宣布與厄斷交的墨西哥和尼加拉瓜自不必說,拉美其它國家政府不分左右,一致譴責厄政府強闖墨使館的行為;美國、歐盟、美洲國家組織、聯合國也強調應遵守【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並呼籲厄墨兩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4月9日,在駐厄使館所有外交人員回國後,墨西哥外交部公布了事發當天厄安全部隊「未經授權、暴力闖入」的最新監控錄像。視訊中厄安全部隊人員持槍翻過護欄,強行沖進大門,用槍指著試圖阻攔的墨使館臨時代辦羅伯托·坎塞科,甚至在厄方帶走格拉斯時,還在使館外將這位不依不饒的墨駐厄最高級別外交官推倒在地。這些暴力畫面的公開,無疑引發了國際社會更多的同情與支持,也是墨方訴諸國際法院、進一步對厄政府施壓的證據。
4月9日,墨西哥總統羅培茲在新聞釋出會上,播放了厄瓜多爾警方闖入使館的監控錄像(圖片來源:CCTV國際時訊微博視訊截圖)
不過即便已經被激進的抗議民眾稱為「法西斯分子」,諾沃亞和厄政府並沒有在口頭上服軟。在逮捕格拉斯後,厄政府便在聲明中指責墨方濫用外交使團的豁免權和特權,因為向被法院起訴或定罪的人提供庇護是「非法的」。此前厄政府已經向墨方提出申請,計劃進入使館實施逮捕,但始終未能得到墨方同意,墨政府最終的庇護決定,便被厄政府視為對國家主權和尊嚴的侵犯——這被其視為厄政府強制行動的正當理由。
厄政府的底氣,歸根結底在於其決策並非看起來那般莽撞,其潛在影響也不是一邊倒的有害無利。實際上就厄國內情況而言,諾沃亞此舉不僅不會影響其政府的公信力,反而有可能為自己在政治上「加分」,所以這樣的的冒險對他而言值得一試。對此,美國【紐約時報】更是說得直白:厄墨兩國的外交摩擦,或許恰好就是他(諾沃亞)所需要的。
【紐約時報】4月7日發文:此次外交糾紛將提升厄瓜多爾總統諾沃亞的「政治運勢」(圖片來源:【紐約時報】截圖)
要理解當下在厄瓜多爾執政的諾沃亞政府,就需要了解幾個基本情況:
首先,諾沃亞尚未開始屬於自己的獨立總統任期,而是屬於提前大選後完成前總統拉索剩余任期的階段,實際上與「代理總統」無異(除了民選產生這一區別)——這就意味著到了明年5月這一總統任期就要結束,留給他爭取連任的時間只有一年多。
4月21日,厄瓜多爾將舉行修憲公投,決定諾沃亞提出的11個修憲問題是否透過;諾沃亞自競選以來便樹立了打擊暴力與腐敗的目標,其修憲方案便包括加大對暴力犯罪的監禁懲處力度,以及強化軍隊合法制暴的存在感與作用;由於今年1月修憲方案遭到厄憲法法院的阻擋,因此此次全民公投對於諾沃亞至關重要,可以說是民眾對他的信任投票、事關其明年競選連任的前景。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屢禁不絕的黑幫暴力難以在短期內遏制(例如僅復活節假期厄國內便發生了137起兇殺案),已然影響到諾沃亞的超高人氣。明年大選不遠,科雷亞創立的公民革命黨呼聲頗高,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在此情況下,諾沃亞最好的應對策略,便是繼續強化其一以貫之打擊暴力與反腐的形象——堅持抓捕格拉斯,便能對外傳遞這樣的資訊,還可以法律為武器繼續清算左翼科雷亞陣營的有力對手,削弱其與自己競爭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厄國內民眾對此次外交風波的反應,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同於國際社會一邊倒地譴責或反對,不少厄普通民眾表態支持諾沃亞的抓捕行動。在厄暴力犯罪最嚴重的第一大城市瓜亞基爾,當地居民便批評「墨西哥把厄瓜多爾人當傻瓜,給厄所有犯罪分子提供庇護」。
當然,強烈反對的聲音也存在,諸如「此舉不過是總統本人‘富家男孩虛榮心’的產物」。而更多普通民眾對此則態度更為復雜:一方面,他們認為貪腐嚴重的格拉斯應該進監獄;另一方面,他們擔心墨厄雙邊外交摩擦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畢竟每年有上萬名厄瓜多爾正在透過墨西哥「走線」進入美國,且跨國犯罪是影響兩國的重要不安因素——厄瓜多爾黑幫暴力犯罪激增,少不了墨西哥毒梟在該國的積極活動。
當地時間2024年4月6日,厄瓜多爾基多,抗議者在關押厄瓜多爾前副總統豪爾赫·格拉斯的當地檢察官辦公室的拘留中心外抗議(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如果說此舉在國內的「雙刃劍」效應,給了諾沃亞賭一把的底氣,那麽就外交和拉美地區層面的影響而言,厄政府即便強行「搶人」,其實際後果的嚴重程度,未必比「克制忍耐」要糟糕很多。最壞的後果「不過如此」,這樣的判斷也是厄政府敢於動手的另一個基礎。
墨西哥總統羅培茲事後對美國和加拿大的不滿,便可從側面佐證這一點:「我們是鄰居。但他們的立場非常不明確。」在他看來,美國和加拿大政府針對這起外交事件的聲明不溫不火、模棱兩可,而這恰恰體現了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對這起外交風波的基本態度——口頭上,基於維護國際外交公約的立場,反對、譴責厄瓜多爾;行動上,不采取任何「火上澆油」的幹預或嚴厲制裁,而是呼籲協商解決、大事化小。
具體到拉美地區,直接斷交或召回大使的國家也是少數。在玻利維亞和哥倫比亞的呼籲和召集下,美洲國家組織選擇在4月10日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侵犯【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的行為,目的還是促成兩國透過對話解決問題。但無論協商結果如何,格拉斯如今已經處於厄政府的控制下,外交風波尚未對該國構成進一步傷害,諾沃亞卻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至於說此舉加劇拉美地區的政治極化、左右對立,當然是可以預見的走向。然而就相關性而言,二者其實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由於政治極化、左右對立的邏輯,墨西哥和厄瓜多爾開始了系列外交攻防戰,釀成這起事件;反過來,這起事件對於拉美各國、政黨之間左右意識形態、政治鬥爭升級,也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來說,即便沒有這起事件,拉美不同國家、左右不同陣營也很難放下歧見、走向團結。君不見,2022年底羅培茲就不認可秘魯對時任總統卡斯蒂略的彈劾,否認繼任總統迪娜·博盧阿特的合法性;極右翼人物米萊在去年當選阿根廷總統後,羅培茲和哥倫比亞左翼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便多次與其隔空交火,從政策批評上升為人身攻擊,結果因為米萊大罵佩特羅為「恐怖主義殺手」,導致哥倫比亞召回駐阿大使,成為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
其實反過來看,厄瓜多爾硬闖墨使館、引發「斷交危機」,恰恰檢驗了分歧眾多的拉美諸國是否還有「共同的底線」,而多數國家的反應給出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阿根廷政府並沒有因為和厄政府意識形態接近而「拉偏架」,與古巴、哥倫比亞等左翼執政國家一樣予以譴責;參加美洲國家組織緊急會議,也體現出拉美國家至少存在兩個基本共識——國際外交公約不能侵犯,對話解決爭端才是正道。
宏觀上看,拉美此起彼伏的「粉紅浪潮」、「右翼回潮」不會有根本性改變,期待「鐵板一塊」式的團結並不現實。然而如果能妥善解決厄墨外交沖突,幫助拉美各國政府在保留但擱置分歧的同時,鞏固「底線共識」,或許是此次烈度罕見的地區外交事件最寶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