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再傳IPO訊息,SHEIN的上市為何充滿變數?

2024-04-13心靈

據【金融時報】援引訊息人士報道,SHEIN正在等待北京監管部門的批準,以推進在紐約或倫敦的重磅上市。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SHEIN即將上市的訊息就會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但每一次報道都「沒有下文」,再加上SHEIN官方的「拒絕置評」,儼然成了中文互聯網圈最神秘的話題之一,不僅上市時間屢屢推遲,上市地點也出現了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多種可能。

相較於字節跳動、螞蟻金服等企業,SHEIN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算大,可為何在IPO事件中,SHEIN的相關報道遠高於字節跳動,並先後衍生出秘密遞表、等待審批、變更上市地點等不同說法?

IPO只差臨門一腳

早在2020年前後,SHEIN籌備上市的訊息就開始在特定圈層裏傳播,「瓜期」算下來已有三年之久。

一家「小眾企業」之所以有如此高、如此長效的熱度,除了跟風追熱點的因素,自然離不開SHEI勢的業績表現。至少從媒體報道的數據來看,SHEIN已然具備了上市的資格。

譬如【金融時報】在報道中透露的:SHEIN在2023年的GMV約為450億美元,利潤超過了20億美元。相較於2021年超過11億美元的利潤,以及2022年的7億美元,2023年的利潤翻倍增長。

直接的比較物件就是H&M、Zara等早已上市的快時尚巨頭:H&M在2023財年的營收約222億美元,凈利潤約為8.2億美元;Zara母公司Inditex在2023財年的收入約389.5億美元,凈利潤約58.5億美元。盡管SHEIN的利潤率不及Inditex,營收已全面超過H&M和Inditex。

即使和國內的電商平台相比,SHEIN的利潤率也毫不遜色。

京東2023年營收為1528億美元,凈利潤約合34億美元;同樣做服裝生意的唯品會,2023年的GMV為2080億元,凈利潤約95億元。而且不同於京東、唯品會連續多年的個位數增長,SHEIN仍然在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有著京東們望塵莫及的想象空間。

如果說【金融時報】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數據,可能和SHEIN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data.ai、Morning Consult等第三方機構的報告,則從側面佐證了SHEIN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滲透力。

市場分析機構data.ai釋出的【2024 移動市場報告】顯示,SHEIN在2023年再度斬獲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超過TEMU和亞馬遜排名第一。哪怕是在TEMU猛攻北美市場的局面下,SHEIN依然守住了先發優勢。

美國權威咨詢公司Morning Consult釋出的「全美十大增長最快品牌」榜單中,SHEIN與ChatGPT並列第四;在同期釋出的「2023年千禧一代中十大增長最快品牌」子榜單中,SHEIN的排名僅次於ChatGPT。

也就是說,無論是對標H&M、Zara等快時尚企業,還是和京東、唯品會等國內電商平台對比,SHEIN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在獨角獸陣營的排名相當靠前。以至於在不少人的意識裏,SHEIN的IPO只差臨門一腳。

國內同體量的企業中,螞蟻金服在IPO折戟後,已經很長沒有訊息;另一家明星企業字節跳動,也曾多次傳出IPO的訊息,但大多和上市時間相關,遠不如SHEIN這般撲朔迷離。

對於這種不尋常的現象,坊間出現了多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IPO僅僅是外界對於SHEIN上市的單方面猜想,畢竟SHEIN從未公開IPO計劃;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則認為,IPO計劃頻頻生變,原因在於SHEIN的「特殊身份」。

不斷向「全球化」靠齊

和阿裏、京東、拼多多等國內市場為主的平台不同,SHEIN的定位一個時尚品牌,且主要市場在海外。確切地說,SHEIN的比較物件應該是Anker、樂歌,依托中國的供應鏈優勢,打造全球化的品牌。

SHEIN走了一條前輩們沒有走過的路,自然會遇到之前沒有遇到的挑戰,上市就是現階段面臨的新挑戰之一。即便SHEIN從未就IPO事宜表態,卻在過去幾年中進行了不少努力。

比如在打造「全球化形象」方面 ,SHEIN在新加坡註冊了Roadget Business Pte Ltd,作為營運SHEIN全球網站的法人實體,擁有SHEIN、希音電商等商標在內的多項核心智慧財產權,並冠以「SHEIN總部」的稱謂。

同時在人事層面,貝爾斯登前投資銀行家Donald Tang、孫正義的前副手馬塞洛·克勞爾等多位「大牛」先後加盟SHEIN並擔任要職。而後不斷並購海外的快時尚品牌,在拉美等地區構建本地供應鏈,以期改善公司的外部形象。

再比如在國外消費者註重的環保問題上 ,SHEIN在2023年和美國永續時尚企業QUEEN OF RAW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透過采購其他品牌的服裝過剩面料進行再利用,減少原材料使用和全新面料消耗。

為了應對國外媒體對「SHEIN生產過程不夠環保」的報道,SHEIN開始推動工廠套用數位熱轉印技術來制作印花來減少水資源消耗,推進采用更永續的再生塑膠包裝袋、快遞袋,並上線了SHEIN Exchange二手平台。

比較巧合的是,SHEIN的不少動作和IPO報道在時間上有關聯,不免讓外界產生了一些遐想:在新加坡註冊全球總部,發生在2020年赴美上市傳聞出現後;新加入的多位高管,有IPO相關的職業背景;在ESG方面的積極應對,旨在改變公司形象......

個中原因並不難解釋。

中國制造的出海,過去大多是產品出海,以代工廠的形式向海外輸出廉價、優質的商品,這樣的模式撐起了外貿的半壁江山,卻幾乎沒有利潤和品牌認知可言,始終擺脫不了代工的形象。

前幾年被廣泛贊譽的Anker是一個特例,在「充電」的垂直賽道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深耕人體工學賽道的樂歌,也曾被視為出海的新物種。相比之下,定位快時尚的SHEIN,開啟了更大的市場,也更有野心,想要成為在全球消費市場擁有話語權的品牌。

對應的挑戰也更大,除了「能打」的業績指標,想要在海外上市,獲得海外資本市場的支持,還需要彌補自身的「軟實力」。所以SHEIN的每一步都謹小慎微,試圖透過對自身架構、產品、運作模式的改變,不斷向全球化靠齊,貼近國外認可的「全球化企業」標準。

「迷霧」還未完全散去

在靴子最終落地之前,可能沒人能準確斷言SHEIN的上市日期,因為眼前的「迷霧」還未完全散去。

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國的「5歐元環保稅」。

據德國【經濟周刊】報道,法國國民議會在3月14日討論透過了一項新提案,以改善環境問題為由向「快時尚」連鎖店銷售的每件衣服征收5歐元環保稅,其中SHEIN被點名。

半個多月後,SHEIN即宣布計劃向全球品牌和設計師開放其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技術,允許外部利用SHEIN的系統小批次測試新款時尚產品,並跟蹤這些產品在消費者中的受歡迎程度。想要透過資源共享的方式,抵消那些為保護本土品牌而發起的「刁難」。

可類似的「打壓」仍在持續上演。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美國國土安全部將要嚴格審查「小額豁免」發貨。以前從國外直接郵寄800美元以下的包裹無須繳納關稅,也不會進行審查。「新標準」被視為打壓SHEIN和TEMU的訊號。

正如外界所熟知的,SHEIN的崛起離不開「小單快反」模式,即先以極小的首單單量來測試市場,當消費側有數據顯示某款商品具有爆款潛力時,再將該商品返到工廠側增加生產訂單。倘若「小額豁免」政策失效,「小單快反」模式是否會受到沖擊,目前還不得而知。

或許這才是SHEIN上市路如此波折的誘因。當中國制造以一種新的方式進入全球市場,努力撕掉廉價的標簽,不可避免地損害了一些海外品牌的既得利益,各種不公正待遇接踵而至。

一味「討好」海外市場,按照他們想要的樣子「打扮」自己,會不會是正確的解法呢?SHEIN是最早吃螃蟹的人,在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參考的局面下,所有的岔路口都只能自己去試。

SHEIN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探路人」的角色,其中的「路」就是基於中國的數位化供應鏈、技術驅動的創新能力、對消費趨勢智慧洞察等綜合優勢,在全球消費市場分一杯羹。

畢竟國內互聯網行業早已跨過飛速成長期,進入到了高度內卷的存量階段,每一次刺刀見紅的拼殺背後,弱勢的一方往往以放棄業務、集體裁員的方式離場。被裹挾其中的年輕人,紛紛將職業「羅盤」指向了出海,希望可以像SHEIN一樣,借助中國市場的資源和優勢,在海外市場拼出一片天地。

只是看似熱鬧的出海賽道,背後密布荊棘,本土化、合規、ESG、市場監管等擺在台面上的問題需要一一應對。當下最有實力沖刺IPO的SHEIN,就像是一個行業的晴雨表,關系著無數年輕人的職業夢。

寫在最後

國內還沒有一家像SHEIN這樣的企業在海外上市,但同類的企業已經可以梳理出一份長長的名單,直播賽道的BIGO LIVE、遊戲賽道的赤子城,以及想要在各個細分消費市場復制SHEIN模式的創業者。

倘若SHEIN可以順利上市,拿到不錯的融資,講出品牌出海的新故事,對同行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利好。即使SHEIN的上市路沒有走通,也需要有後繼的探路人,沿著既有的坑和轍,繼續往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