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是由卡爾 羅傑斯和亞伯拉罕 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如果說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觀測外在行為反應,精神分析註重對潛意識的探究,那麽人本主義則是從整體視角關註個體如何看待自身行為、解釋各種事件。它重點關註個體自身的視角,該理論鼓勵人們思考「我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別人怎樣看待我」。
人本主義的目標在於個人成長與實作,人們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實作情緒和心理健康。人本主義是個人中心療法的理論基礎,該療法是治療抑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教育領域,人本主義鼓勵兒童發展自由意誌、自己做選擇。
當然,人本主義也忽略了其他因素對個體的影響,例如生物學因素,潛意識心理及具有重要作用的荷爾蒙因素。
卡爾 羅傑斯指出,決定個體心理狀態的人格特質由三部份構成: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及理想自我。當個體的情感、行為和經驗與其自我形象相匹配,並能真實反映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理想自我)時,個體就會心滿意足,反之,個體就會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