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外國遊客在位於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名創優品MINISO LAND全球壹號店內購物。王初 攝(人民視覺)
甘肅敦煌第七屆敦煌文博冰雪嘉年華滑雪活動現場。王斌銀 攝(人民視覺)
老人在深圳一家老年用品商場體驗折疊電動代步車。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在山東曹縣大集鎮一家漢服基地,主播直播推介漢服。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綠華島上的風力發電機組在海風作用下轉動,不斷輸出綠色能源。鄒訓永 攝(人民視覺)
連線廣東珠海和江門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黃茅海大橋。陳康 攝(人民視覺)
「積極發展先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專門提到這幾種「經濟」。
這些「經濟」有怎樣的特征?市場潛力如何?新一年將如何著力推動發展?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先發經濟
●具有時尚、新潮和高品質等特征,契合消費者多樣性、高品質需求
「流量」新店入駐都市商圈,先發新品亮相經貿展會,國際大牌推出潮流首秀。這兩年,一系列首店、先發、首秀點亮消費市場,也讓先發經濟成為時髦熱詞。
「先發經濟是指企業首次釋出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和新技術等。一般這些產品和服務都具有時尚、新潮和高品質等特征,有效契合了消費者多樣性、高品質的需求。」商務部市場執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說。
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積極推進先發經濟。上海率先出台先發經濟支持政策,做強「先發上海」等活動IP,2021年至2023年累計引進各類首店3000多家。同時,多地積極培育先發平台載體,提高影響力與吸重力。如北京推出王府井步行街、首鋼園等12個全球先發中心;廣州打造天河路商圈等18個先發空間。
「各城市結合各自特色和優勢,形成獨有的先發經濟資源,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也提升了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說,先發經濟正呈現出多業態百花齊放的態勢,藝術、人文、體育、環保等新概念品類首店快速增加,極大豐富了先發經濟內容,也為消費市場註入新活力。
近期,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對「發展先發經濟」「支持首店、首展、首秀」等作出部署。
「發展先發經濟,要培育多元化的先發經濟主體,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助力中小企業成長。」陳麗芬說,還要積極拓展先發經濟的市場空間,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研發等,為先發經濟開辟更廣闊天地。
冰雪經濟
●2024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已達97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1萬億元
2024年12月21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正式開園,迎來八方遊客。開園以來的超高人氣,凸顯冰雪經濟的魅力。
多家網路平台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11月起,冰雪旅遊詞條的搜尋量開始上升,12月以來冰雪旅遊相關產品搜尋熱度持續走高。隨著冰雪旅遊消費旺季到來,黑龍江、吉林、新疆等地的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相關產業熱力滿滿,冰雪「冷資源」正催生「熱經濟」。
【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4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已達97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1萬億元。從冰雪場地建設與營運、冰雪裝備器材生產與經營,到冰雪旅遊、冰雪賽事、冰雪休閑活動等領域,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者眾多。冰雪運動也早已告別「小眾」。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在2023至2024冰雪季,全國參與滑冰滑雪、冰壺冰球等各類冰雪運動人次超過1億。
「冰雪經濟」的持續升溫,離不開政策支持。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關於以冰雪運動高品質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幹意見】,提出8個方面24條舉措,推動冰雪經濟成為新增長點。
「發展冰雪經濟,要註重在提供多元化產品的過程中,推動商文旅體健等多業態深度融合,最佳化體驗,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認為,冰雪經濟不應局限在東北或者北方地區,要將冰雪產品向其他省份拓展,包括冰雪產品錯峰展示、冰場雪場室內化等,還要拓展消費人群,擴大冰雪經濟影響力。
銀發經濟
●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為老齡階段做準備,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老年大學名額緊俏、長者食堂逐步推開、適老化家具產品銷量增長……在中國,銀發市場活力湧現。
什麽是銀發經濟?202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指出: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銀發經濟不限於養老。」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認為,宏觀層面,它是整個經濟社會不斷適應老齡化的變革;中觀層面,涵蓋「為老」和「備老」兩個維度,既包括滿足老年人就餐、就醫、照護等需求的公共服務,又涵蓋滿足老齡群體和備老人群多樣化需求的各類經濟活動。例如,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抗衰老、養老金融產品、老年旅遊服務、適老化改造等產業都有較大發展潛力。
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億,占總人口的21.1%。「這當中,既有身體健康的低齡老年人,也有面臨失能等挑戰的高齡老年人,要看到這個龐大群體的異質性,他們所需要的服務也不盡相同。」在原新看來,前者需要康養和助老,後者更多需要醫療和養老,要靠政府和社會協同發力,補上供給方面的不足和短板。
據相關測算,目前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6%,未來還有望繼續增長。
「中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這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如何將潛在市場充分變成有效市場?」原新認為,關鍵還是要增強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讓發展成效體現在民生改善和收入增長上,為銀發經濟夯實根基。
縣域經濟
●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經濟總量占全國近四成,覆蓋數億人口規模
山西隰縣、福建平潭、江西婺源、浙江安吉,近年來,這些縣域旅遊目的地火爆,讓消費者對縣域經濟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如今,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經濟總量占全國近四成,覆蓋數億人口規模,市場潛力和空間可觀。
看經濟活力——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增至59個。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車上下遊企業集聚;江蘇昆山,電子資訊工業發達;浙江慈溪,是遠近聞名的小家電產業集聚區。還有不少縣城在工業細分領域的產品遠銷海外,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生產制造基地,可謂小縣城聯通國際大市場。
看消費脈動——2024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197元,實際增長7.4%。不少新式茶飲、零食、連鎖酒店、連鎖餐飲等頭部品牌紛紛加快下沈,縣域文旅升溫,市場活力十足。
「縣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不僅承擔著經濟大迴圈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且肩負著推動國家整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葉振宇說。
如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工業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縣域興。葉振宇認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培育和壯大主導產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提升。要充分發揮地方龍頭企業作用,加快形成產業鏈完整和產業生態完善的產業集群。
同時,縣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專家建議,要加大優質公共服務多樣化供給,有條件的縣(市)可加強與中心城市對接,使本地居民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醫療等服務。
海洋經濟
●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7.7萬億元,同比增長5.4%,穩中有進
海船新承接訂單量增長,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郵輪旅遊強勁復蘇,東南沿海城市、山東半島等地客流量增長明顯;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等多領域海工裝備產品取得新突破……2024年以來,藍色大海傳來不少令人振奮的訊息。
海上的風吹亮陸地的燈、優質海產品擺上餐桌,海洋產業妍妍向榮,托舉出一片蔚藍色的經濟新空間。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盛朝迅介紹,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是從海裏來、到海裏去、為海洋發展等一系列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
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097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為7.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7.7萬億元,同比增長5.4%,呈現穩中有進態勢。
「當前,很多國家都把未來發展重點轉向藍色海洋經濟,海洋經濟在中國經濟全域中占據重要位置,並在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最佳化、科技創新、資源利用、對外經貿合作等方面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盛朝迅說。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一大看點在科技創新。
近年來,海洋科技加速向智慧化、無人化和數位化轉變,人工智慧技術在海洋觀測預警、海底測繪和海洋保護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套用。中國高度重視海洋制造業領域科技創新發展,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例如,造船工業皇冠上的3顆「明珠」——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航空母艦和大型郵輪均已在中國成功建造。
「海洋科技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海洋產業的進步,還將為全球經濟和社會永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隨著科技進步,海洋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盛朝迅認為。
灣區經濟
●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將有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集聚,增強創新活力
2024年12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跨海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通車後,從廣東珠海到江門的車程縮短至約30分鐘。有網友評價:「跨海通道不僅是交通基礎設施的突破,更是經濟版圖的拓展,未來城市圈競爭多了‘硬核’連線。」
大力發展灣區經濟,有望讓這些利好更進一步。
「灣區經濟是以海港為依托、以灣區自然地理條件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資訊部副部長劉向東說,提到世界級的灣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比如航空海運發達;同時還有較高的開放度,對外開放聯結的能力強;在產業形態上,則表現為高度集聚化、高附加值等特點。這些共同形成了灣區經濟的獨特性。
以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這片5.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同時,得益於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灣區經濟也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劉向東介紹,中國發展灣區經濟有條件、有優勢。中國海岸線長,港口建設水平高,沿海城市經濟實力總體較強,渤海灣、杭州灣、北部灣等區域近年來聚焦高水平開放,經濟發展亮點紛呈。今後大力發展灣區經濟,一方面要繼續提升對外聯通度,比如加強航空、海運樞紐建設,增強灣區放射線帶動能力,使其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視窗;另一方面,要增強內部創新活力,打造有利環境,促進數據、資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加速流動,推動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記者 李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1月0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