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公正客觀地評價蘇聯?

2020-10-14心靈

一、

200年前,喬治亞分裂成幾個小公國,長年累月征戰不休。

論規模,其實就是幾個地級市互毆。

北方的「土地收集狂魔」俄國看不下去,菜雞互啄有什麽意思,不如都到我的碗裏來吧。

沙皇俄國用幾十年時間,不斷派兵南下征戰,終於在1878年完全占有喬治亞的土地。

正是那年,史達林出生在喬治亞的哥裏。

由於常年處在俄國和鄂圖曼的夾縫中,再加上內部多年征戰,導致喬治亞的民風特別彪悍,尤其是哥裏,人民平時的日常運動就是喝酒、拳擊和角力。

俄國派來的政府官員實在管不了,只能放任自流,讓哥裏人民按照自古以來的傳統生活下去。

既然政府放任不管,民間勢力便開始填補權力真空, 哥裏成為一座沒有秩序的暴力城市。

史達林就在這裏野蠻生長。

他的父親是一枚鞋匠,原本有個小作坊,日子過的不錯,可惜染上酗酒的惡習,逐漸敗掉家業。母親只能同時做幾份工,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

家境艱難的史達林,很難培養出紳士風度。

年紀很小的時候,史達林就混跡街頭,不是混這個幫派,就是參加那個組織,後來竟然拉起一票人馬,自己當大哥。

這些人有工農子弟、有貴族的兒子、也有家業豐厚的富二代......他們跟著鞋匠的兒子混,只能說史達林有人格魅力吧。

事實上,所有追隨史達林的人,都承認他身上有極強的吸重力, 那種沈默寡言卻激情似火的個性,讓追隨者們特別著迷。 甚至在史達林的革命生涯裏,走到哪裏都有女人愛上他,「十月革命」以前,人家根本沒缺過女朋友。

16歲的時候,史達林考入提比里斯神學院。他的母親特別開心,經常鼓勵史達林努力祈禱,將來做一個衣食無憂的神棍。

可史達林不願意。

除了繼續做刺頭學生以外,他喜歡讀書,尤其是學校不允許讀的禁書,比如【物種起源】、托爾斯泰的小說、以及西歐傳來的政治啟蒙書。

成績好、讀書多、能打架.....這還得了?

青春期的史達林,基本是前腳在主席台上領獎狀,後腳在國旗下讀檢討的人,這種人放到現在也很了不起的。

1898年,東方的大清在籌備「戊戌變法」,俄國人也成立了「社會民主工黨」,準備在俄國掀起革命浪潮。

提比里斯的黨員看到史達林也讀馬克思,便對他說:「參加我們的活動不,專門為窮苦人謀福利。」

史達林一拍大腿:「好啊,這正是我的理想,做神棍實在太沒勁了。」

於是,史達林成為資格最老的一批黨員,和他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列寧、托洛斯基等未來的風雲人物。

5年後黨內分裂成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史達林態度堅決,力挺列寧。而托洛斯基是遊走在兩派之間的中間派。

開上帝視角來看,這兩次選擇是史達林的裏程碑。

但在當時可不是這樣的,別說和美國抗衡的蘇聯了,連革命到底該做什麽都不知道,史達林誤打誤撞的兩次選擇,莫名其妙進入命運的快車道。

不過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 革命需要錢。

列寧是布爾什維克的領袖人物,當然不可能親自去籌錢,其他同誌也是以理論為主,而且常年躲在國外,個個兜裏比臉都幹凈。

這時候,史達林出馬了。

他在哥裏的暴力街區長大,對於如何使用暴力實在太熟悉了,多年遊走在暴力世界,又拉攏了一票忠實小弟, 年僅22歲的史達林,已經是擁有武裝的實力派。

來吧。

為了給革命籌集資金,史達林帶著小弟們策劃暴力事件,比如綁架肉票、搶劫銀行的運鈔車......他們得到的每一筆錢,從來不會私下截胡,而是全部匯款給列寧,並且附加一句話:

「您想怎麽用就怎麽用,千萬別心疼,我們還能搞到錢。」

列寧同誌感動的一塌糊塗。

1907年的銀行大劫案,史達林給組織搶到25萬盧布的經費,足夠列寧同誌花幾年的,然而史達林被通緝,只能離開提比里斯,去巴統工作。

巴統是一座黑海邊的石油城市,由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家族統治,史達林到巴統的時候,巴統已經有16000名工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我們都不陌生,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把這個家族吹的神乎其神,大有地球幕後老板的趨勢,甚至地攤文學推測,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有800萬億美元。

這種話都是扯淡。

但是不可否認,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真正的有錢人。而諾貝爾家族在巴統的負責人,就是建立諾貝爾獎那哥們的堂兄。

原本巴統是兩大家族統治,偏偏史達林要做張麻子。

他到巴統沒多久,就去給工人們講課,告訴他們要爭取自己的權益,甚至策反了兩大家族的工作人員,讓他們留在內部做間諜。

這波操作太溜了。

史達林帶著新組建的勢力,動不動就鬧罷工炸油管,兩大家族愁的要死。史達林的目的就在這裏,折騰的你扛不住了,就得反過來求我。

果然,兩大家族找到史達林:「承認你很牛逼,但是別折騰了,我們是來賺錢的。」

史達林:「我也需要錢,你們看著辦。」

於是,兩大家族給史達林交保護費,換取工廠的平安。其他富豪也一樣,只要給史達林交過保護費的,往往能平安度日,硬挺著不交錢,大機率要倒黴。

換句話說,不到30歲的史達林,已經成為巴統的地下皇帝。

巨額資金一筆一筆從史達林手中流過,到達列寧同誌的手裏,做為黨的經費,維持革命的重要開銷。而史達林穿的破破爛爛的,到處租房子住。每次遇到漂亮女房東,都會發生點不可描述的故事。

此時的史達林,不僅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武裝,還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大金主。

已經沒有人能離開史達林了。

而且史達林做的是地下工作,每天都要防止逮捕和暗殺,屬於黑暗世界裏野蠻生長的人物。在這片黑暗世界裏,所有社會規則都失去作用,沒有法律沒有道德,唯一能依仗的只有能力和運氣。

在這種黑暗世界生存,能力弱的運氣差的,早已被淘汰了,但是只要咬牙堅持活下來,綜合能力絕對要比99%的人強。

史達林堅持了近15年。

他學會識人和用人,懂得揣摩人心,並且知道如何利用人心達到自己的目的。只要史達林想做一件事情,基本沒有做不成的。

雖然那些理論家們高談闊論,看不起幹臟活的史達林,但和舞文弄墨的同誌相比,史達林實在太強大了。

日後的很多事情,都在此時埋下伏筆。

二、

時間進入1917年,沙皇俄國在「一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導致沙俄政府產生財政危機,緊接著便是工人失業,人民生活困苦。

戰爭激化的經濟危機,又直接引爆潛伏多年的社會危機,數十萬工人走上彼得格勒的街頭示威遊行,要求停止戰爭恢復和平。

但是數十萬人湊在一起,很容易出事情。

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還遭到沙俄政府的血腥鎮壓,索性反他娘的吧,咣當一下,300年的洛馬諾夫王朝關門打烊了。

幸福來的太突然,僅僅幾天前,列寧還信誓旦旦的斷言:「現在根本不可能爆發革命,我們還要等待。」

直到聽說沙皇俄國真的完蛋了,列寧等國外同誌紛紛往回趕,不願意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而史達林被流放到北極圈已經近4年,每天除了觀賞極光就是捕魚打獵,和愛斯基摩人玩耍的不亦樂乎,還和當地小蘿莉談了一場父女戀,生下兩個兒子,不過史達林從來沒有承認過。

他從報紙上看到革命的訊息,也坐上火車往回趕,終於和列寧等人在彼得格勒會師。

革命後的俄國成立了兩個政府,一個是臨時政府,主要是舊貴族和老官吏,另一個是蘇維埃,類似於議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要是各黨派的工人士兵代表。

沙皇俄國完蛋了,未來該怎麽辦?

沒人知道。

哪怕是布爾什維克黨也沒有好辦法,有的說是聯合其他黨派成立聯合政府,有的說是身段軟一點不要太激進,總之說什麽的都有。

各黨派不知道怎麽辦,臨時政府更不知道,他們為了讓臨時政府生存下去,想用戰爭轉移危機,沒想到一波豬突之後徹底失敗。

俄國人民本來就想結束戰爭,沒想到臨時政府反而繼續參加戰爭,敢情白忙活了?

而且人民想要的麵包和工作,臨時政府都解決不了,失敗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當時所有黨派都在紙上談兵,每天談論的都是走什麽道路之類的,太虛頭巴腦,只有列寧發現一個機會: 「人民想要工作與和平。」

於是,列寧告訴同誌們:

這是布爾什維克唯一的機會,錯過就沒有了,我們革命奪權吧。

同年11月6日,列寧把黨的工人赤衛隊組織起來,總共2萬人,不到2天時間便攻克冬宮推翻臨時政府,宣布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11月8日,「十月革命」剛剛宣布成功,蘇維埃大會透過列寧起草的【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立刻和一戰的交戰國談判,並且把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農民使用。

蘇維埃大會還成立了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是主席,史達林是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其實說白了,列寧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史達林是部長。

從此以後,其他黨派逐漸被排擠出蘇維埃,蘇俄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天下,不過此時的蘇俄和後來的蘇聯,完全是兩碼事。

此時的人民委員會是唯一政府,黨的領袖不一定是政府領袖,列寧完全是憑借巨大的威望,才以黨的領袖身份出任政府領袖。

而且列寧時代的布爾什維克黨,沒有說一不二的領袖職務,遇到什麽事情都要坐在一起商量,只有得到壓倒性的票數,才能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推下去。

如果列寧的意見票數不夠,那也沒辦法。

真正創造了黨的領袖職位,並且把這個職位提升到至高無上的人,正是史達林。

布爾什維克黨有個職位是專職書記,原本是負責記錄財務分配黨費的,地位很卑微,基本沒什麽話語權,你要理解成抄抄寫寫的書記員也行。

後來布爾什維克黨執政了,黨要處理的事情也多,所以逐漸加入一些行政工作,權力大起來了。

1922年,這個職位改名為總書記......列寧讓史達林做總書記,處理一些黨的日常事務。

史達林是什麽人啊?

1898年入黨的元老,1912年被選為中央委員,1917年成為位高權重的正部級,此後又和列寧、托洛斯基組成執政鐵三角之一。

這樣的人就算做辦公室主任,那也是位高權重的辦公室主任。

所以史達林做總書記的時候,逐漸利用這個職位領導黨的日常工作,很多人成為史達林的嫡系下屬,培養起一個巨大的勢力。

同樣是1922年,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委員不到30人,列寧感覺人數太少,命令史達林增加中央委員的人數,最好是有100人。

列寧的意思,中央委員的人數多了以後,可以監督黨的工作。

而史達林看到另一個機會。

既然是史達林負責選拔,那麽新加入的中央委員,可不都是史達林的門生弟子麽?

於是,以史達林為中心,出現一個不同以往的利益集團。

很快,列寧發現了這個BUG,不過他已經中風了,躺在家裏不能動,只能給其他同誌寫信:

「史達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誌們想法辦法,把史達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

列寧讓誰擔任呢?

托洛斯基唄。

史達林聽說後嚇尿了,要是列寧鐵了心要辦他,他還真的吃不消,可列寧已經不能辦他了,1924年1月就去世了。

列寧的信做為政治遺囑,被妻子交給政治局,並且在2個月後的「十三大」中,在高級領導人之間傳達。

那時候的蘇俄已經改名為蘇聯,最高領導是6個人:史達林、托洛斯基、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布哈林、李可夫。

唯一能抗衡史達林的是托洛斯基。

但托洛斯基太跋扈,很多年前就被人說是「紅色拿破侖」,其他幾個人怕托洛斯基掌權以後,不能容忍其他人。

於是,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聯手,在十三大前的特別全會上,建議繼續選史達林為總書記,不要管列寧的遺囑。托洛斯基也推辭,說自己做不了總書記,還是史達林繼續做吧。

票數占大多數,定了。

史達林這才保住總書記的職位,但是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們以後面臨的是什麽。

三、

史達林的職位保住了,但最大的對手托洛斯基,依然在旁邊虎視眈眈。

托洛斯基是猶太人富農之子,家裏有300畝土地,從來沒缺過錢花,日子過得不錯,參加革命以來的主要工作是寫文章、搞理論、逃亡。

「十月革命」以後,托洛斯基建立紅軍,做了軍委主席,領導紅軍贏得內戰勝利,威望如日中天,而且他的口才特別好,到哪裏都是眾星捧月。

但他沒有經歷過史達林的黑暗世界,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麽殘酷,他不知道政治鬥爭失敗是要死人的。

列寧去世,是托洛斯基唯一贏得機會,他卻放棄了。

那就不要怪史達林不客氣。

1925年,史達林聯合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把托洛斯基孤立起來,然後解除他的軍委主席職務,把托洛斯基擠出權力遊戲。

8個月後,史達林和布哈林支持「新經濟政策」,聯手把反對「新經濟政策」的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排擠出局。

此時,他們想起托洛斯基了,又回頭聯合托洛斯基,想把史達林搞下來.....哎,早幹嘛去了,現在都出局還想翻盤?

1927年,三人被開除出黨,史達林再下一城。

現在只剩下布哈林和李可夫了,可他們用什麽對抗大權在握的史達林?史達林隨便找個理由,批評他們是右傾投降主義,便在1929年把布哈林逼出政治局,第二年解除李可夫的職務。

史達林終於登上蘇聯的鐵王座。

難道史達林瘋了?

那個能唱男高音、會寫詩的喬治亞文藝青年,竟然被權力腐蝕成這個樣子,不顧一切要做蘇聯的沙皇?

這就要回頭來看,蘇聯需要的是什麽。

「一戰」前的俄國號稱列強,雖然比中國強太多,但是比起西歐的英德法,不論工業或者經濟都差太多。

經過「一戰」和內戰的摧殘,整個俄國被戰爭打成一片白地,西部的工業裝置損失70%,基本要淪落為農業國了。

內戰結束以後,靠工人起義執政的布爾什維克黨,竟然找不到幾個工人......因為工廠倒閉,工人都回到農村種地了。

這讓布爾什維克黨情何以堪啊。

而且蘇聯實在是太奇葩了,自從有人類以來,都沒有類似的國家。蘇聯不要資本家,不要富農,要把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對於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可要老命了,要是其他國家也學習蘇聯,那資本家們喝西北風去啊。

不幹死蘇聯不能算完。

所以擺在史達林面前的任務有兩個: 快速完成蘇聯的工業化、有能力抵抗外國的武裝侵略。

於是,史達林的意見是「一國完成社會主義」,別管什麽意識形態,先活下來再說,等蘇聯強大之後,再輸出革命支援其他國家。

史達林說的沒毛病,但是做成很難。除非集中全國的力量,榨幹一億人的全部剩余價值,玩命往工業化上點技能。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幹擾。

中央政策不能改變、人民不能有抱怨、領導不能爭權奪利......總之什麽都不要說,幹就是了。

但是一個正常國家,怎麽可能做得到?

史達林唯一的辦法是獨裁。

他用多年鍛煉出來的強硬手腕,打掉一切有威脅的人,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只要史達林活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建設就不會斷。

而唯一有希望挑戰托史達林的托洛斯基,覺得蘇聯太窮弱了,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社會主義建設。

除非輸出革命,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共同進入社會主義。

這不是開玩笑嘛。

蘇聯都火燒眉毛了,還想著輸出革命,真等到大部份國家成功的一天,蘇聯墳頭的草都3公尺高了。

托洛斯基還一直說: 「共產主義是金融國際化,應該建立由國際銀行提供資金、由金融國際統治的政權。」

再想想托洛斯基的猶太人血統,他想幹什麽?

這種人不殺留著過年啊。

而且托洛斯基執掌軍委多年,紅軍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馬,黨內也有無數追隨者,史達林不論是推行政策,還是坐穩寶座,都要經過托洛斯基的勢力。

於公於私,托洛斯基不死,史達林寢食難安。

結果.....托洛斯基就像背著黃金上街的書生,被殘酷鬥爭鍛煉出來的社會人史達林,三拳打倒在地,搶走身上的黃金。

至於布哈林等人,雖然也要工業化,但是不認可優先發展重工業,主張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平衡發展。

這條路是對的,但是太慢,史達林和蘇聯等不及,所以也被幹掉了。

史達林完成個人獨裁,蘇聯工業化的行程隆隆作響。

四、

1928年,蘇聯工業基本恢復到「一戰」前夕的狀態。

雖然勉強算是工業國,但考慮到美國經歷「咆哮的二十年代」,德國經濟也蒸蒸日上,蘇聯的經濟成就實在不算什麽。

史達林急得要死。

同年,蘇聯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強制命令蘇聯人民發展重工業。

既然要發展工業,蘇聯的原始積累從哪裏來?

只能是農民。

為了獲得蘇聯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史達林在擴張原有工業的同時,1929年11月,開會透過農業集體化的決議。到1933年底,99.8%的蘇聯農民加入集體化。

奪人土地猶如殺人父母,蘇聯農民又不是畜生,加入集體化當然有意見,但是史達林說:

「反對集體化的人,都是共產主義的敵人。」

他們不是被槍斃,就是流放到西伯利亞,其他人在高壓之下,只好放棄自己的土地和財產,加入國營農場。

蘇聯農民在加入集體化以前,殺掉自己的牲畜,焚燒農具和種子,導致蘇聯出現嚴重的饑荒,大約死亡600—1000萬人左右,其中烏克蘭就餓死300萬。

史達林不在乎,和蘇聯的國運相比,農民的犧牲是有必要的。

那幾年蘇聯的農作物產量減少7.8%,國家的收購量卻增加150% ,而且給的價錢還很低。

這中間的價差,就是蘇聯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史達林把剝削濃密的資本,全部投入工業化的建設裏。

那麽蘇聯去哪裏買技術和裝置呢?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1929年美國爆發「大蕭條」,經濟崩潰工人失業,工廠停止運轉,資本也沒有地方投資。

正在此時,史達林向他們揮揮手:「快生產吧,我來買。」

史達林的話音剛落,資本主義國家就送來70多個技術援助計畫,1931年增加到124個,包括冶金、工業機械、農業機械和飛機等高科技計畫,價值4000萬美元。

為了養家糊口,美國工程師不惜到蘇聯下海。

聶伯河水電站是美國專家用美國裝置建造的,高爾基汽車廠是福特公司援助建設的,史達林格勒拖拉機更是從美國拆卸到蘇聯的,卡爾可夫拖拉機廠的總工程師是美國人。

凡是資本主義國家賣不出去的東西,蘇聯統統接收,基本上50%的機器裝置,剛下生產線就運到蘇聯。

而且他們還給蘇聯貸款17億美元......他們不怕蘇聯借錢,就怕不能和蘇聯做生意。

有了錢和裝置,該怎麽用好呢?如果有貪汙腐敗和挖墻角的,再多錢也造不起。

史達林的辦法是強制性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的本意是有計劃的發展,不要出現產能過剩之類的毛病,不是說死板僵硬的強制命令。

但史達林的計劃經濟,就是強制命令。

他把工業企業搞成「一長制」,下級只接受上級的命令,上級再接受更上級的命令,最終一切命令出於史達林之手。

凡是不聽話的、搗亂的、沒有完成任務的,不管是幹部或者工人,都要勞改甚至槍決。

而做為獎勵,蘇聯又給工人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落實8小時工作制,甚至麵包和米面優先配給工人。

一邊是嚴懲,一邊是厚賞,你會怎麽選?

史達林就是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把蘇聯人民捆綁到工業化的戰車上,向富國強兵的目標策馬奔騰。

1937年超額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蘇聯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1.28億噸,發電量365億度,並且建成6000家企業,包括鋼鐵、飛機、汽車、化學、重型機械等等,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0%。

到1941年參加「二戰」前,蘇聯的年均工業增長速度為17%,重工業比重從39.5%上升到61%,機器制造業的產值達到30%左右。

換句話說,蘇聯工業化基本完成了。

然而,蘇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還是出事了,付出慘重的代價。

五、

史達林執政以後,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同誌們,要小心叛徒和間諜,我們的黨不純潔啊。」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

因為布爾什維克黨和蘇聯,崛起的太快了,自古以來沒有這麽玩的。

1917年初,布爾什維克黨只有2.4萬黨員,「十月革命」以後猛增到30萬,1928年是130萬,1933年有近300萬黨員。

看看,完全是指數級增長,尤其是1917年,短短一年時間黨員數量翻10倍。

這些都是熱心建設社會主義的愛國公民?

別扯了。

除了真正有理想的少部份人以外,大部份都是投機分子,要麽是想升官發財,要麽是舊勢力混進新政權的黃四郎,要麽是敵對國家的間諜。

布爾什維克黨又從來沒有「整風」,那些魚龍混雜的黨員,充斥在蘇聯的各個角落,萬一敵人打進來,誰知道他們會怎麽樣?

史達林原本不想殺人,希望逐漸強大的蘇聯,能夠感化這些人 ,讓他們放下過去的成見,主動加入蘇聯大家庭。

可史達林發現錯了。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很多人感覺農業集體化太激進,集中發展重工業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於是集中起來反對史達林,1934年差點沒選上總書記。

嗯,「總書記」已經被史達林弄成黨的最高領袖了,布爾什維克黨才擺脫沒人做主的局面。

尤其是一大部份軍隊將領,更是寫了一封聯名信,要求放慢工業化的行程、停止農業集體化。

這種事情往大說,叫做兵變或者逼宮。

史達林想的是快速完成工業化,保衛蘇聯的安全,戰爭時刻要來,千萬別被敵對國家給滅了。

結果軍隊將領和黨員幹部,一口咬定別折騰了,你說的敵對國家是不存在的,咱們慢慢來。

這是政治路線之爭,根本沒法說。

徹底激化矛盾的導火線,是1934年奇羅夫被殺。

奇羅夫是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剛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在機關大樓的樓道裏被兇手用槍擊中脖子,轉了一圈倒地身亡。

堂堂的州委書記,在辦公大樓裏被人殺了,這還得了?

他是怎麽進來的,誰把奇羅夫的辦公室位置告訴兇手的,還有他的槍是哪來的?這些疑問都在證明,奇羅夫案的背後另有其人。

史達林聽說奇羅夫遇刺,連夜從莫斯科趕到列寧格勒,親自審問兇手,結果是兇手和家人全被槍決。

這件事讓史達林下定決心:

既然兇手能槍擊奇羅夫,哪天是不是也會輪到我?兇手能找到奇羅夫的辦公室,又何嘗找不到我的辦公室?

聯系到黨員幹部的路線之爭、軍隊將領的聯名逼宮,史達林確定, 蘇聯內部的反對勢力依然強大。

此時的局面已經很兇險。

美國和西歐國家逐漸走出大蕭條,國力在日漸恢復,納粹德國已經上台一年,時刻準備挑起戰爭,而蘇聯國內卻遍地二五仔,戰爭爆發就是身邊的炸彈。

於公於私、於國於家,史達林都要處理這些事情。

如果你是史達林,能怎麽辦?

史達林極力推行工業化,就是為了應對敵對國家的挑戰,現在工業化還沒有完成,敵對國家在磨刀霍霍,內部卻有顛覆蘇聯的風險。

那就都殺了吧,一次性解決問題。

1936年8月季諾維也夫等16人被槍決,1937年1月拉狄克等17人被槍決,1938年3月布哈林、李可夫等21人被槍決,1940年托洛斯基在墨西哥被暗殺。

高層大佬之後是門生故吏。

1919年到1935年選出的31名政治局委員,有20人被殺,蘇共17大選出的137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殺掉98%,出席蘇共17大的1966名代表,有1108人被殺或者流放。

軍隊中殺掉3個元帥、3個一級集團軍司令、10個二級集團軍司令、50個軍長、154個師長、401個上校以及3.5萬名軍官。

中層之後是基層。

210萬黨員被清除出黨,數百萬人被鎮壓、流放和殺掉。

史達林把蘇聯從上到下清洗了一遍,20多年積累的矛盾,他用子彈一次性解決。

那麽幸存和提拔的是些什麽人呢?

我們就以軍隊為例看一下。

1918年,史達林參加察裏津戰役,和第一騎兵軍並肩作戰,認識了騎兵軍的很多軍官。

第一騎兵軍的軍長是布瓊尼,政委是伏羅希洛夫,1935年史達林任命了5個元帥,他們是其中兩個,都在大清洗中活下來了。

「二戰」前後,史達林任命了12個元帥,其中 鐵木辛哥 在察裏津戰役結識史達林,後來到第一騎兵軍服役、 朱可夫 是第一騎兵軍的團長、指揮紅軍進攻東北日軍的 馬利諾夫斯基 ,是鐵木辛哥的老部下。

其實.....史達林的大清洗就是, 清除掉國家的敵人和自己的敵人,然後提拔了信得過的老部下。

說這些不是歌頌殺戮,而是說很多事情是有來龍去脈的,史達林也不是瘋狗,他做的每件事情都有不得已的考量。

現在很多人說:「不管什麽原因,殺人就是不對,人命比天大。」

這句話沒錯。

但是史達林面對的環境是,要麽心慈手軟等著內外敵人圍攻,要麽殺掉內部反對派整頓國力,迎接即將到來的全面戰爭。

正是史達林清洗掉內部反對勢力,才能基本完成工業化,順利生產13.7萬架飛機、10萬輛坦克、大炮49萬門、2000萬支槍,用強大的工業能力頂住德國的進攻,然後把蘇聯紅旗插上柏林城頭。

如果史達林沒有大清洗,納粹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能團結在史達林周圍共同抗敵?

恐怕不止史達林要死,蘇聯也沒了。

人命是很貴,但在歷史長河中什麽都不是,我們關心的是個人命運,史達林在乎的是大國局面。

哎,歷史真特麽殘酷。

六、

史達林的命運,其實是蘇聯的命運。

他參加革命的時候,沙俄帝國是個老舊的二等工業國,除了國土面積大點,什麽優點都沒有。

他剛接受國家政權的時候,蘇聯是一窮二白的國家,還要時刻提防敵對國家的侵略,而且沙俄帝國的西部領土,基本都遺失了。

但是「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已經收復「一戰」後丟掉的國土,並且把東歐籠罩在蘇聯的羽翼之下。

蘇聯還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大國之一,再過幾年原子彈和氫彈相繼爆炸,人造衛星升天。

再加上蘇聯的共產主義輸出,可以說是人類的燈塔之一。

很多人罵他,也有很多人愛他。

他都不在乎,只要蘇聯能夠成為大國,身後是什麽樣的評價,他都無所謂。

史達林坐在蘇聯領袖的鐵王座上, 最大的感情就是沒有感情,只有冷酷無情以國家為重,才是大國領袖最重要的素質。

以國為家,才是他們這種人的宿命。

他在流放的時候生下幾個私生子,其中一個被組織接到莫斯科工作,史達林和孩子都是知道的。

有次他們在樓道遇見,孩子楞了一下,想上去打招呼又不敢,史達林也楞住了,仔細看了幾秒,揮揮手中的煙鬥,讓兒子走了。

他們一輩子都沒有相認,史達林在蘇聯只手遮天,卻沒有用權力幫助孩子安排錦繡前程。

史達林去世後,只留下雙十靴子、兩套軍裝。

一套軍裝是日常穿的,另一套是正式場合的禮服,他喜歡靴子,因為父親是鞋匠,小時候經常給他做靴子。

我們對大佬總是喜歡臉譜化。

但不論一個人多麽高大上,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做的每一個選擇可能不被別人理解,但一定是當時能做到的最優解。

哪怕史達林負了天下人,唯獨不負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