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探知金融亂象「冰山」下的來龍去脈

2024-12-31心靈
冰山理論認為,自然界中我們看到的冰山,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很小一部份,占總體積的八分之一,冰山更多部份是潛藏在海平面下的。而這些隱藏的部份往往是冰山存在的根基。
回首過去一年,理財產品爆雷、上市公司借道財務公司輸血、變相高利貸隱現等諸多金融亂象,正如一座座「冰山」,突兀而立。但若循著線索挖掘冰山之下,這裏隱藏著與經濟社會更深度的關聯。今年我有幸參與了其中多個選題調查,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原則去探索水面之下的「山體」,甚至冰山周圍「水流」對冰山的影響,嘗試著更真實、客觀地反映事實的來龍去脈,向受眾及市場各方還原事實真相,並希望以專業報道的力量推動事件更好地解決。
亂象背後的人
所有財經新聞的最末梢,就是人。在這一年的采訪中,我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投資人、操盤者、舉報人……他們既是我進行財經事件調查時最關鍵的突破口,又為我的報道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3·15」期間,我在編輯指導下進行的一組變相高利貸報道。雖然此前已經進行了系列亂象的追蹤,但背後的操盤模式與借貸者動機,一直隱於迷霧中。
年初,我收到一名讀者的爆料稱,我們曾經報道過的多個變相高利貸平台,背後都存在同一家操盤方的身影,並提供了一些線索。
為了驗證他的說法,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同時潛入借款人聚集的群組,定位了20余家當時市場上較為活躍的「擔保系」借貸平台,並進一步摸排這些平台的股權結構、放款方等資訊。根據調查獲得的資訊,我繪制了關系圖,發現很多家「擔保系」借貸平台都與三家小貸公司有關,並追蹤到是由一家公司操盤。
透過與多名行業人士交流、分析操盤公司的運作模式,我們進一步揭秘了變相高利貸平台在市場上隱蔽生長、快速復制擴張的模式(詳見【金融3·15 | 隱秘的「放貸帝國」:貸款還要交擔保費會員費?利率高達126%】)。
而再往下追溯,盡管嚴監管三令五申,但這類業態仍然能夠迅速「跑馬圈地」,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即便年化利率高達100%以上,也有無數選擇借入變相高利貸的借貸人。
他們是什麽人呢?有一位借貸人是985畢業生,曾經在外企工作。他在私下交流時告訴我,早先借貸是因為要加杠桿做投資,後來投資失敗,信用也出問題,能借的渠道只剩下這種變相高利貸平台。
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這類平台的借貸人往往是在正常渠道無法借到資金,才「不得已」轉向使用變相高利貸。
舉報人、借貸者、行業人士的經歷和觀點,各自構成了「冰山」下的一個個切面,但他們講述的故事、傳遞的資訊,讓我可以更客觀、更全面地觀察和思考亂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回首今年的采訪,我最大的感觸是,在進行財經新聞調查時,應該秉持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盡可能多方面采訪事件各方人物,挖掘背後的資訊與故事。並在此基礎上對資訊進行細致的驗證,避免「有聞必錄」,不斷還原事件真相。
亂象背後的深層關聯
亂象的「冰山」之下,大抵都存在內外經濟環境的原因。尤其是近兩年來,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隱雷」也更容易暴露出來。
例如,近年的金融茶接連爆雷。在調查采訪茶葉加盟商時,我發現很多人都是茶葉市場的「老玩家」,對金融茶規則和門道爛熟於心,知道有「茶托」,懂得炒作。但以往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至少要玩上兩年,沒想到這一波的金融茶爆雷速度如此之快,很多品牌的價格不到半年時間就從高位跌落谷底。
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兩年茶葉市場處於下行期,資金流出,「量在價先」跡象明顯。部份金融茶價格雖未大幅回呼,但交易量已提前大幅下降,市場已經沒有充足的接盤力量了。
與之類似的,還有今年一度引發市場關註的黃金門店跑路事件。我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一些連鎖黃金加盟店違規開展「存金業務」實際已存在較長時間,之所以短時間出現兌付困難並跑路的情形,與金價階段性大幅波動有緊密關聯。
還有更多的深度關聯隱藏在數據背後。今年6月,東方集團存放在集團財務公司的16.4億元存款出現大額提取受限。我進一步調查後發現,這家公司在資金鏈緊繃的情況下,將六成的貨幣資金存入了控股股東旗下的東方財務公司。
而這並非孤立現象,我們透過不完全數據梳理發現,這類資金緊張卻在財務公司「高存低貸」的風險企業有20多家。他們雖然尚未像東方集團一樣出現財務公司的爆雷,但從各項指標來看,集團財務公司的獨立性問題難解,隱性風險也在逐漸累積,背後的大股東控制問題呼之欲出(詳見【深度|資金緊繃仍高存低貸,上市公司借財務公司「輸血」大股東沖動如何遏制】)。
再進一步看,集團財務公司這個看似「小眾」的持牌機構,實際已經匯聚大量資金,部份規模堪比商業銀行。但因其性質,資訊披露較少,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容易成為上市公司向大股東「輸血」的溫床。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我們有時候去挖掘這些「冰山」亂象,最重要的意義可能不在於「救末」,而在於總結共性,提前發現危險因子,並行出預警。
堵住漏洞
在針對金融亂象采訪行業人士的過程中,「卷土重來」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
很多的金融亂象可以追溯到「前世」。例如,借擔保、租賃等名義發放的變相高利貸,「前身」是高利貸「砍頭息」;金融茶爆雷、房貸返點亂象,也曾在多年前集中流行過。
亂象屢禁不止的背後,通常與其高隱蔽性與「叠代」有關。
一方面,部份參與主體繞開監管規則,遊走在灰色地帶。上述變相高利貸機構,本質就是借用擔保、租賃等名義收取額外利息,使表面利率低於監管紅線,逃避法律責任;另一方面,不少主體本身體量較小,用多個馬甲掩護,擅長「遊擊作戰」,一旦出問題或暴露風險,可以快速「換殼」,導致最終釘選困難。
不過,在持續調查采訪中,我發現監管的力度也在升級,不斷「查缺補漏」。例如,在房貸返點報道引發輿論關註的一個月裏,有地方行業協會組織叫停了房貸返點;在變相高利貸輿論發酵後,各地監管部門緊鑼密鼓地排查,不少違規的機構主體加速出清;年末,不法貸款中介借「債務重組」牟利等亂象剛冒頭時,監管就釋出了風險提示。
2025年,相信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整體目標下,監管力度還將不斷加強,金融市場亂象會逐漸減少。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