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公務員招錄擴大面試比例,可行嗎?|新京報快評

2024-09-10心靈
考公、考編擴大入圍面試比例,也是進一步破除唯分數論的實質性舉措。
▲擴大面試入圍比例,沒有改變基本的招聘流程,卻可讓更多求職者進入面試、實操考核環節。圖/新華社
文 | 熊丙奇
「當前,公考作為國家重要的人才選拔途徑,其權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廣泛認可。然而,在人事招聘過程中,部份用人單位過於依賴公考成績,而忽視對應聘者實際業務能力的考核,導致人才評價的片面性。」
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省興化市政協網站刊發的一份提案引發關註。提案分析,目前的公考招錄狀況不僅限制了人才的多樣性,也可能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以至於有的單位找不到真正需要的對口人才。
為此,上述提案建議,除了傳統的筆試外,還應引入面試、實操等多種形式的考試方式,以全面考察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增加面試入圍的比例,增加面試、實操等環節的分值比重,以更準確地評估應聘者的實際工作能力。
對此,有人贊成,認為確實應該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關註人才的實際業務能力。但更多人卻表示反對,擔心這會影響考公、考編的公平公正,畢竟面試以及實操環節的評分,會帶有更強的主觀因素。
客觀而言,這一提案指出的問題,是現實存在的。雖然當前考公、考編都有面試環節,但入圍比例大多為3:1。而且,由於是以筆試成績作為唯一依據,能進面試的大都是「考試高手」,那些業務能力強、有發展潛力,但不擅於考試者在筆試環節就被淘汰了。
擴大面試入圍比例,無疑可以擴大選才面,讓那些筆試成績稍低,但業務能力強者也可以入圍面試,從而有可能在後續的面試、實操環節中展現出自己的優勢。也因此,這是一條可以探索嘗試的措施。
之前,曾有人建議將目前的筆試+面試程式,改為面試+筆試程式。這顯然不具現實可行性。
一方面,沒有必要的篩選,所有求職者都參加面試,無論招聘單位組織面試,還是求職者參加面試的成本都將大增;另一方面,面試本身帶有更強的主觀因素,實行筆試+面試招聘程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以筆試保障基本的招聘品質和招聘公平。
擴大面試入圍比例,並沒有改變基本的招聘流程,卻可讓更多求職者進入面試、實操考核環節。如把面試入圍比例從3:1擴大為5:1,就可讓進入面試的人員增加60%多,讓更多求職者有機會在面試、實操環節展示自己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中國【公務員錄用規定】要求,招錄機關按照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的規定,根據報考者筆試成績由高到低的順序確定面試人選。【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也明確,考試可采取筆試、面試等多種方式。對於應聘工勤崗位的人員,可根據需要重點進行實際操作能力測試。
但兩個【規定】都沒有明確具體的面試入圍比例,這也意味著,招錄單位擁有決定面試入圍比例的一定自主權。
從現實看,一些部委本部的公務員職位招錄,確定的入圍面試比例是5:1或4:1,還有少數職位招錄確定的入圍復試比例達到8:1。所以,普遍擴大考公、考編的面試入圍比例,也是有例可循的。其關鍵在於,要提高面試、實操環節考核的公信力。
比如,雖然筆試+面試的招考方式一直推行,但近年來,社會輿論對公務員與事業單位招錄中,某個求職者筆試成績第一,卻在面試考核後被淘汰,還是存在質疑,懷疑面試環節有貓兒膩。
這就需要完善面試的組織形式,推進面試的公開、透明。如在公務員招錄中實行的「雙盲面試」,考官和考生均不知道對方的身份資訊,就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認可。
另外,也要透過對入圍面試人員,以及最終錄用人員的公示,接受所有考生和社會監督,來推進招錄的公平公正。
中國當前正在推進破除唯分數的教育評價改革,考公、考編擴大入圍面試比例,也是進一步破除唯分數論的實質性舉措。這對中國推進中高考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也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信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姓名標示、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帳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