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意思還沒畢業?沒畢業咋啦?
我上學那會,還要先除草種地,天黑了才能回家學習,你們現在24小時都可以學習,一天吃得飽穿得暖不用幹活,你看書那不就等於休息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大前浪講這樣的內容,反正這些我都聽出糨子了,咱們有一說一,大前浪講這些的時候,是真的沒騙你,他們那會也有不容易的。所以這些事講出來聲情並茂。
很多醫學生也會因此陷入焦慮,覺得自己沒有過上好的生活,僅僅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所以就更加焦慮。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前浪們刻意隱瞞了他們人生中容易的部份,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前浪們沒吃哪些苦?他憑什麽成為前浪?
一 前浪沒吃「長學制」的苦。
現在大家學醫普遍都是八年對吧?然後八年畢業之後,你進入醫院,註冊成為一個醫師,醫師就是你的初級職稱。
但你們聽說過醫士嗎? 這就是比醫師更低一級的職稱,按現在的規矩,中專或大專剛畢業的職稱就是醫士,考得執業醫師證後自動晉升為醫師。
在很多西部落後城市、區縣地區,現在臨近退休的前浪們, 普遍都是中專大專出來的,學制只有3-4年,出來發個醫師證醫士證,就能獨立執業。 要知道,那會是沒有職業資格考試的,你去了醫院,缺人的情況下立馬獨立上崗。
那會就是典型的你不幹就沒人幹,所以醫院對於學歷就沒有要求,這就跟程式設計師類似,早幾年程式設計師缺口大的時候,轉碼都是年薪幾十萬。
所以,那會的 前浪是真的爽,不需要讀太久的書就能工作。
同時你現在去看,個個不是碩導也是碩士,再不濟也是本科,這不是他們後來深造了, 而是他們不僅吃了短學制的紅利,吃了直接發證的紅利,還吃到了首批成人教育的紅利,真是多頭吃香。
二 前浪也沒吃過窮的苦。
這個我是真懂!
因為我爸也學醫,我爺爺就是農民,我爸一邊幹農活,一邊考試,最後上了中專。
從他讀中專那一刻起,就有錢了,用我爸的話說就在吃皇糧了。
在那個年代,學校會發一筆生活費,一份糧票,十幾塊,不多,但足夠一個人一月的口糧。
這裏要註意,這個十幾塊錢可不是簡單以通貨膨脹計算的哦,那會咱們國家恩格爾系數都是在70%往上,解決吃,就等於解決了90%的開銷,這種幸福感,這大體就等於現在讀本科一個月發3000.
而等到進醫院,收入直接翻了三倍,六七十塊,這什麽概念,一個人掙的錢三個人吃不完,那是一種什麽感受?這幸福感就等於本科畢業,就在小縣城領一萬月薪。
當然我爸最後沒當成前浪,幹了不到十年就改行了,就在我爸改行以後,醫療就市場化了,大量熱錢湧入醫院,又恰逢農合改革,病人也多了起來,
現在讓你管個病人你唉聲嘆氣的,對吧?但假如管一個給3000,你是不是擠破頭也要管?
前浪們也是啊,都想管啊,不僅想管,也想練技術啊,越早學會,就能管更多的病人,做更多的手術,這不單單是技術的問題,也是錢的問題。所以你現在明白為什麽前浪的前浪不讓前浪做手術,他要哭了吧?
再往後就是大家熟悉的黃金時代了,不用講大家也懂。不然某院士那幾個億怎麽來的?
三,前浪也沒有經歷晉升的苦。
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翻翻自己省份晉升副高的要求,不用翻每一年的,可以每五年拿出來做一次對比,你就會發現,要求越來越嚴。
而這僅僅是省上出的硬性條件,醫院的條件那就更多了,副高的就不談了,就說晉個主治把,不是考個證發個論文就行了,還要院前急救,還要發熱門診,還要評優評先進,還要寫規劃書,還要答辯,不知道的還以為貴院在選院士呢。
現在你晉升,就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首先,你工作忙,就導致你不一定考得過,考過了,不一定聘,
聘了,也不一定帶組,
帶組了,也不一定分科室。
分科室了,也可能是科中科,共用護理單元,還得看老主任臉色。
最後獨立建科了,也都是清水衙門,活幹的最多,錢拿得最少。
這裏面,充滿著無數的不確定性,同時,每上一層都比登天還難。
而前浪們無論是職稱還是職務,都是水到渠成的。
現在學醫年輕人處境,就跟在手術室吃手術餐一樣,
前浪做完關鍵步驟就進食堂了,去的早人少,就把所有肉的夾走了。
中浪這批人縫完皮也到食堂了,沒有肉就把菜也吃完了。
等咱們擡完病人送完標本,去食堂一看,就剩米飯跟菜湯。然後前浪baji這幾天著嘴說,我能吃到肉是因為我努力,你明天更努力,一定能吃到肉。
這情況下,很多醫學生都信了,非說下次要更加努力的擡病人送標本,爭取能吃到肉,而這,就是所有人焦慮的根源。
其實很多人就是要想開一點,趁著現在米飯管飽,多舀點飯泡點湯吃飽。不要再想著自己為什麽吃不到肉,是不是自己不努力。你再努力,也是徒勞。
同時,獲得快樂的事情那麽多,不一定非要擠破頭去爭當前浪,就有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富足,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電影、音樂、遊戲、電子書等,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這一點,是前浪們不曾體驗過的。
何必那麽焦慮呢?早點和自己和解,停下來享受自己能享受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