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青海:立足生態稟賦辦好西部高教|各地教育成就巡禮

2024-09-01心靈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 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 系列,透過一個視訊、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青海 如何著力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組圖帶你看
青海師範大學師生自編自演原創話劇【永懷之歌】演出場景。
西寧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優師工作室開展數位化實驗與智慧終端深度融合研討活動。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小學生在參加機器人大賽。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主題詩歌朗誦會演出場景。
學生走進「青海省地震科普展廳」。
青海省教育廳供圖
報道帶你看
青海著力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立足生態稟賦辦好西部高教
8月中旬,高考生小韓收到了青海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一開啟,立體式的校門緩緩豎立,設計別致,儀式感拉滿。今年是該校首次招生,也是時隔66年青海再次建成本科高校並實作招生。這也是青海探索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實踐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透過培育引進高層次人才、「組團式」支援幫扶、舉全省之力擴資源、立足產業辦專業等一系列舉措,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
今年,青海高等教育再傳好訊息:經過多年來的持續投入建設,2024年5月,青海理工學院、青海職業技術大學順利獲批,填補了青海理工類本科學校的空白,全面打通了全省職業教育中高本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
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何為?青海將高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發展要義。數據顯示,超過70%的高校畢業生留在青海工作,用青春和熱血建設青海,一條具有西部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初見成效。
舉全省之力實施的「一號工程」
從兩所大學籌建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項回應全省人民群眾關切的民生工程,也是舉全省之力實施的「一號工程」。
青海省委、省政府幾任班子接續推動,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領導掛帥成立籌建組建工作領導小組,近百次調研督導工作進展。省級層面研究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和支持學校發展的若幹措施,在計畫建設、資金安排、平台打造、科研立項等方面對兩所學校傾斜支持。教育部與青海協同發力,將支持兩所大學建設納入部省戰略合作協定,將學校列為「銀齡計劃」支持單位,統籌調配兩校首年招生計劃和開設專業,幫助學校籌建組建加速達標。
不僅如此,青海各有關部門大膽探索、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規舉措。為學校核增專項編制,動態調整內設崗位和職稱比例。實行學校建設「交鑰匙」工程,容缺辦理資格證照,提前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庫。立項建設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和學位點培育單位。屬地政府提前配套建設市政周邊服務設施。在全省財力較為緊張的情況下,省級籌措30多億元,並積極爭取中央資金2.47億元,專項支持學校建設。特別是針對青海本土高層次人才少、引進難的現實困境,青海省在「昆侖英才·高端創新人才」行動計劃中設立青海理工學院專項,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逐一安排人才公寓,青海職業技術大學盤活現有資源,提高引進人才待遇,快速提升師資整體水平。
在教育部的直接推動下,建立由南京大學牽頭,聯合河海大學、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蘇州大學「組團式」支援幫扶青海理工學院的工作機制,建立由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牽頭,聯合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組團式」支援幫扶青海職業技術大學的工作機制。南京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分別為兩校選派校長,派出12名專家教授擔任院系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與此同時,組織省內外高校20名「銀齡教師」和24名博士教師開展支教支研。
特別是在青海理工學院籌建過程中,青海開創性建立了省內高校孵化機制,聯合開展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依托省內高校兜底招錄專任教師並選派管理人員調入學校任職,校校合作開展教研互動、師生互訪、學術交流、文體活動等,積極構建了「孵化、代育、合作」新模式,推動學校用最短時間補短板、提弱項、練內功、強內涵。
打造富有特色的高校「大思政課」
秋季開學在即,青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生燕正在準備開學第一堂思政課,主題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之青海實踐」。為何要給學生上這樣一堂課?李生燕介紹,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生態是青海最鮮明的底色,特殊的省情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重要特征在現代化新青海建設中尤為明顯。
青海資源稟賦優勢明顯,生態價值不可估量,「兩彈一星」精神代代相傳,如何把鮮活的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的生動素材,讓每一堂思政課都具有吸重力?青海的思政課教師不斷挖掘內涵,用身邊事激發廣大師生的真摯情感,讓青海師生共同參與到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這一堂思政課,讓我對青海的省情和戰略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全程都是振奮的,我深知肩上的責任和時代的使命,我也倍感驕傲,能生在青海、長在青海、建設青海,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萬萬名大學生攜手共進,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我們年輕一代,要感恩黨,感恩祖國,在廣闊的大舞台上實作人生理想。」一堂思政課後,一名大二學生寫下了自己的感悟。
青海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主線,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民族團結+教育」融合發展行動,在全國率先實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聘教授制度,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推普行動,高規格召開全省思政課座談會,啟動青海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開展思政課集中宣講。師生自創自編自演的話劇【永懷之歌】【守望可可西裏】廣泛展演。一系列舉措培育打造了「懂青海、愛青海、興青海」系列思政品牌。
在服務產業開發中貢獻教育力量
青海省教育廳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深化畢業生就業服務中,青海采取一系列務實舉措,保障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保持在90%以上,超過70%的畢業生留在青海工作。這一比例與每年招生計劃中50%多的省內生源招生比例形成鮮明對比,青海高校呈現出「人才培養順差」,畢業生把青海作為優先擇業選項,高校的人才「蓄水池」效應明顯。
青海高校立足產業,提升科技貢獻力。圍繞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服務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重點,加強技術攻關,在服務產業開發中貢獻教育力量。
青海大學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研發基地、青海師範大學新校區、青海民族大學南山校區、青海理工學院整體新建、三所高職改遷建等一大批計畫逐年建成投用,全省高校基礎設施和生均辦學指標實作跨越式增長。深化對口支援,持續鞏固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國家開放大學牽頭的「組團式」支援幫扶機制,援受雙方透過計畫化合作載體,共同努力提升青海高校育人水平。
青海以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為抓手,提高人才培養適應力。印發實施【深化新時代青海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若幹措施】【青海省本科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構建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的特色優勢學科專業群。黨的十八大以來,透過持續投入建設,青海高校博士點從1個增加到10個,碩士點從35個增加到100個,生態學兩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行列。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從8.1%提高到36.7%,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比達到82%,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院士工作站實作零的突破。
青海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高原科學的比較優勢,聚力建設生態環保、天文觀測、高原醫學、鹽湖化工、高原種質資源、綠色算力、大氣科學等領域的創新科研平台。高校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累計獲批實施各類科研計畫5900多項。特別是在教育部支持下,全省高標準建設青海高等研究院,著力解決鹽湖化工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服務特色產業發展。
青海高校以發揮實際價值為導向,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高校培養選育的油菜、馬鈴薯、蠶豆、枸杞、蕨麻等新品種,幫助農牧民增收約230億元;藏羊牦牛、冷水魚高效養殖等11項技術已經成為青海特色產業關鍵技術整合示範計畫,累計新增產值27億元;借助青海高校研發的新技術,木裏礦區植被蓋度恢復到90%,青藏高原黑土灘(山)草原植被蓋度從46.7%提高到58%,高校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字 | 莫青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訊號
來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