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曹瀅:那溫柔的一聲「喵」|新華走筆

2024-12-15心靈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12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曹瀅:那溫柔的一聲「喵」】的報道。
下班途中,人行道綠化帶裏傳來幾聲「喵喵」的叫聲,穿越晚高峰的嘈雜,飄進我耳中。
我沖著綠化帶喊:「咪咪,咪咪。」一只虎頭虎腦的小貍花貓探出頭來,奶聲奶氣地叫了一聲:「喵。」
果然,全世界的貓都知道自己叫「咪咪」,就像全世界的嬰兒都會管媽媽叫「Ma」一樣。這是我從網路社交平台上風行的「小貓文學」中學到的「貓語」。
在這些貼文裏,養寵人大多是年輕一代。他們把公貓叫「弟弟」,母貓叫「妹妹」,自稱「爸媽」「鏟屎官」,把寵物視為自己的家人。
(一)
在傳統農耕社會,家養動物首先是「打工仔」:狗看家護院,貓捉老鼠,牛用來耕地,騾馬馱貨載人,至於羊、豬、雞等,除了剪羊毛、做皮襖,還是主人餐桌上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承擔這些使命後,它們才可能成為主人的夥伴。
狗與主人患難與共的例子不勝列舉,高冷的貓跟人待久了也是知冷知熱的。數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在西部山區采訪,走進一戶貧困戶家,看到他們衣被單薄、房頂漏風,兩只家貓看起來和主人一樣上了年紀。老人說,夜裏凍得睡不著,取暖就靠抱著貓。但凡自己有口吃的,主人就會分給貓一半。
隨著城市化推進,人的生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家養動物更多扮演了萌寵角色,為主人提供情緒價值。它們的生活品質跟隨主人大大提高,生活習性也跟主人越來越相像:沒有老鼠可捕,主人希望貓晚上乖乖睡覺,不要瘋狂跑酷拆家;主人晨跑或夜跑附帶遛狗,得拴好繩子防止撒歡的狗狗亂跑傷人。
隨之而來的,是人對動物的倫理認識也在發生變化。
生病了上動物醫院,「看病貴」讓主人吃不消,寵物保險應運而生;為主人提供人性化哀思寄托,寵物殯葬服務漸成產業;貓狗發情了,是給它找物件體驗一下當「爸媽」的樂趣,還是趁早絕育一了百了?養寵人爭吵不休。
至於公然虐貓者,自然會引起廣大網民的公憤。警方近期在一則通報中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公安機關依法對虐貓者予以治安拘留。
(二)
在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轉型的今天,寵物行業日益興盛,成為一個新興的經濟亮點。
有調查顯示,2023年中國養寵數量將近2億只,市場規模超1.2萬億元人民幣。淘寶上與貓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有140多種,這意味著圍繞著一只寵物貓,至少有140多門生意存在。
對獨居者、小家庭及「空巢」老人來說,養寵是找個「生活搭子」的低成本、低風險選擇。國家統計局正在開展的第三次「中國居民時間使用情況調查」中,專門為寵物列出一個選項:每天有多少時間和寵物一起度過。
那溫柔的一聲「喵」,撫慰過多少孤獨的心靈。
(三)
某社交平台上,搜尋「小貓文學」關鍵詞顯示瀏覽量達1.2億。
有人在貓脖子上掛了個微型攝影機,從貓的視角看世界,記錄下貓族群的生死故事。被點贊最多的「金句」,比如這樣:看似我養了它,其實是它治愈了我。
誰知道這些貼文裏會不會最終誕生傳世作品呢?夏目漱石筆下的【我是貓】,以一只愛說俏皮話的貓為講述者,諷刺了人類社會的滑稽與荒誕;英國兒童文學【貓武士】風靡世界,在童書熱銷榜上長盛不衰;加拿大作家歐·湯·西頓的動物小說【西頓動物記】以西進運動中的落基山為背景,描述了大規模移民過程中人與動物彼進此退的生存鬥爭,在一個個以動物為主角的傳記故事中,為動物賦予了生命的尊嚴,也為文學世界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四)
小貍花好奇地打量著我,一點也不害怕。我摸摸它的腦袋,問:「你怎麽一個貓在這裏呀?你媽呢?」小貍花回頭,扯著嗓門喊:「喵!」
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有風刮過。須臾間,一雙綠瑩瑩的圓眼睛從暗處浮現,是只黑貓。「喵!」它的叫聲沈穩有力,不怒自威。
是有媽的孩子啊,我悻悻地打消「拐走」小貍花的念頭,只好打個招呼以掩飾尷尬,「吃了嗎,您吶?」
「喵唔……」貓媽顯然懶得理我,用鼻子碰了碰小貍花,作勢要走。小貍花一蹦一跳地跟上媽媽,轉頭沖我細細地叫了一聲,「喵」。母子倆消失在灌木深處。
萬物有靈。愛、接納、悲憫,人與動物相依存,社會生態豐富多樣,這是個多麽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