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藝術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不是口頭說說,也不是嘴上練練,是實打實地守正創新,讓東方生活美學與時代接軌,讓非遺藝術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雙向奔赴。
記者|闕政
如果問京昆、越劇、評彈這樣的傳統非遺藝術,最吸引當代人的是什麽,「東方生活美學」必定是原因之一。東方文化中的人從來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屬於天地萬物,與山水、花鳥、樹木、器物同在——美是從生活中來,美要到生活中去。
一池水,一盞茶,一席書
一池碧水之中,一彎九曲橋畔,豫園的標誌性建築湖心亭翼然而立。兩層建築全為木結構,不用一根鐵釘,都用竹楔連線,200多年來卻從未重修過,盡現古代建築工藝之奇妙。早在1855年,古亭已是茶樓,也是上海留存至今最古老的茶樓。
高博文(左)、陸錦花在演出
2023年,湖心亭重新開機「評彈專場」,名家高博文、陸錦花帶著400多年歷史的評彈藝術走進湖心亭,開啟評彈長篇【珍珠塔】的精華版駐場演出。「踩在這座歷史保護建築的木樓梯上,嘎吱嘎吱響。」陸錦花還記得當時進入茶樓的奇妙感覺,「曲徑通幽,哇,還有這麽漂亮的地方——在古亭裏演出,特別有江南水鄉玲瓏剔透的感覺,中國獨有的民俗韻味,還沒開始演已經覺得非常適合評彈藝術了。」
湖心亭茶樓二樓的演出現場,席開50余座,演出招牌不是電子屏,而是傳統的戲牌;座椅特別選用了古意綿延的桌帷椅披;觀眾和演員的距離被無限拉近,台上一桌二椅,台下更仿佛伸手就會被演員拉進評彈故事裏的世界……在小巧玲瓏的茶室裏聽評彈,很聚氣,很沈浸。
一般的演出舞台,通常是封閉式的,而湖心亭茶樓的書場,卻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既是空間意義上的,也是心理意義上的:雕花鏤空窗欞邊,聽眾凝神細聽;而樂聲與人聲早已穿透茶樓,傳到了閑逛豫園的更多遊客耳中。「湖心亭茶樓的聽眾和普通場子不同。」陸錦花說,「他們不但是沖著評彈、沖著演員而來,也是沖著豫園而來——三者有機統一,有豫園這個傳統文化的重要IP加持,才能共同成就一場終生難忘的演出。」
景在亭中,亭在景中,這一方小小的古亭,卻能讓「評彈」兩個字所代表的非遺文化傳得更遠更長。在湖心亭茶樓,陸錦花選擇與自己的老搭檔高博文團長合演最拿手的長篇評彈【珍珠塔】:「開始之前,先和觀眾聊聊天。這麽近的距離,大家就像朋友聚會,有種充滿人間煙火的親切感。有的年輕人他可能沒有接觸過蘇州評彈,一句話也聽不懂,但是因為喜歡豫園,喜歡這裏的氛圍,一來就是好幾次,我都認得出他們了。還有的老聽眾,知道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來過這裏,還會預訂好‘女王專座’。朋友們帶著不同的初衷聚到此地,可能是他接觸評彈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這就要看我們能不能把評彈藝術的魅力展現出來。」
如果說評彈是江南水鄉的牽腸掛肚,那麽京劇又是老北京人的精氣神。無獨有偶,北京東城區裏也有一個像湖心亭茶樓那樣古老的戲台:長安大戲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等大師都曾在長安大戲院演出。遷入如今的東長安街北側後,長安大戲院古典民族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外觀,和它內裏不間斷上演的京劇名戲【龍鳳呈祥】【鳳還巢】【鎖麟囊】【金龜記】……仍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新知舊雨前來。
1913年,梅蘭芳大師首度赴滬演出,藝驚四座,令他得到了「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譽。戲劇大師齊如山評說:「到上海唱紅了,才是真紅。」而今,北京東城區的青年京劇演員們也時常來上海交流演出,共同見證由梅大師傳承而來的京滬文化交流。
海上梨園就在歷史轉角處
李旭丹在城隍廟
離湖心亭不遠處,豫園和豐樓的「海上梨園」裏,青年越劇演員李旭丹正在獻演【閨·SHOW】越劇演唱會。【客從遠方來】【紅樓夢·焚稿】【梁祝·十八相送】【迢迢牽牛星】……傳統名曲的嶄新創編引得高朋滿座。
「海上梨園」堪稱城隍廟最佳觀景台——2015年,豫園股份對「海上梨園」升級改造,立誌於打造成為上海文化會客廳。月明星稀之夜,步入梨園外的連廊露台,古意悠悠的是城隍廟的飛檐燈影,現代氣息的是遠望入眼簾的陸家嘴金融區高樓大廈。這裏被稱為「歷史的轉角」絕非浪得虛名,憑闌臨風處,恍如隔世。
在此情此景中上演越劇藝術擅長的才子佳人戲,不免又令人多入戲幾分。【閨·SHOW】是以時代性來包裝傳統曲,李旭丹起初還有點擔心一個人唱整場會不會乏味——當時她的恩師、越劇名家王文娟老師尚在世,王老師出了個好點子:你在台上變裝吧!
以往,李旭丹也有在越劇舞台上「搶裝」的經歷,但「搶裝」按照慣例也總有三四分鐘的墊場戲幫忙——這回她可是要在台上直接變裝,而且從林黛玉變到甄嬛,再從甄嬛變到春香,不僅人物服裝發飾殊為不同,性格和心理狀態更是天差地別。李旭丹「外變內也變」,她請來越劇團的服裝老師上台飾演「侍女」角色,方便當場「搶裝」——舞台成了戲中角色的「閨房」,也暗中呼應了【閨·SHOW】的演出主題。效果一出,觀眾特別喜歡。
「海上梨園」和湖心亭茶樓相似,也帶有茶座設計。觀眾圍坐於一方八仙桌旁,自斟自飲,品啜香茗,舉頭欣賞近在咫尺的非遺藝術,低頭品味東方傳統美學帶來的心靈回甘。
演員也非常樂於與觀眾建立更多的互動交流。「海上梨園」版越劇【西廂記】結尾處,張生與崔鶯鶯喜結連理,紅娘蹦蹦跳跳上台賀喜,手捧的一籃子喜糖不僅發給好事將成的一對新人,還發到台下觀眾手中,大家沾沾喜氣。李旭丹的【閨·SHOW】也特意呼應中國傳統佳節,有「七夕場」,有「跨年場」,她還自己用毛筆抄寫了【心經】,作為幸運觀眾的禮物送出。
在這樣彼此親近的演出空間,演員的一顰一笑,每一滴眼淚,甚至每一次眼睫毛的細微震顫,都會被觀眾看到。「年輕觀眾特別註重表演細節,他們會發現我每一個細微、即興的表演,還會捕捉下來,單獨剪輯了發到社交平台,幾乎是‘貼臉’看戲。」
這種近距離的交流,會給演員帶來一定壓力。李旭丹有一次演出時,眼淚流到嘴邊,滴濕了耳麥裝置,台上突然失聲了!她嚇得趕緊收回情緒,眼淚也不敢再流。「新時代碰到新問題了。」後來再遇到這樣的哭戲,她甚至練就了「只有一只眼睛流淚」的「絕技」。怎麽可能練就這種技法?李旭丹笑說:「只要你試過在台上突然無聲那一刻的崩潰感。」
但觀眾「貼臉」看戲,給演員帶來最大的還是動力。【紅樓夢·葬花】選段中,黛玉有一句「我道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原本是講完就走,但李旭丹讀過原著後,覺得這裏黛玉自己也舍不得這樣說寶玉,在演出時,話到此處就加上了一個捂嘴的動作。一個微小的改動,卻很快就被觀眾發現了,還給她的微博留言,說很喜歡這個處理,把寶黛的感情很好地傳遞出來了。「年輕觀眾各方面修養很高,他們喜歡讀傳統名著,會‘拿著放大鏡’看戲,我的頭飾、唱腔若有點變化,觀眾立馬就能感受得到,這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我們傳統藝術不是在自嗨,是真的有知音,而且越來越多。」
閑看山水,靜待花開
中國人會以「溫潤如玉」來形容君子,以「金蘭之交」比喻友情,以「金玉良緣」比擬愛情。一些東方代表性的傳統器物上,更是集中凝結了東方生活美學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好比評彈【珍珠塔】中的靈魂器物「珍珠塔」,珍貴的傳家之寶,珠光四射,隨著食盒的輕啟,被主人公陳翠娥贈予方卿,助其渡過人生難關,共同見證人情比珠寶的華光更耀眼。
又比如越劇舞台上的團扇,李旭丹習慣在自己演出時「包辦」道具:團扇都由她親自作畫,工筆花鳥,蝶舞蘭間,喜上眉梢,在在都是東方美學意境的經典畫面。在演出越劇【追魚】時,她頭戴一枚點翠鳳簪,那是恩師王文娟老師親贈的寶貝,有別於現代工業流水線產物,鳳凰的造型靈動飄逸。演出過後,她驚訝地發現,居然有觀眾不僅發現了這枚鳳簪之美,還在嘗試復刻——從畫稿、雕刻鐵片開始,以燒藍替代點翠工藝,做出來的成品居然也頗有幾分相似!
這些年來,隨著文化自信、文化崛起帶來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接受度和喜愛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年輕人群體中「非遺熱」「國潮熱」和「節慶風」蔚然興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越來越具象化,越來越與日常生活與時下潮流相融合。
「前些年,有粉絲穿著漢服來看我演出,還會顯得有點另類。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了,還會覺得很自豪。」李旭丹說,「尤其那些海外粉絲,思鄉之情在異國他鄉愈加濃烈,還會自己做同款戲服以解思鄉之情。」在抖音搜尋「李旭丹」,一下子會跳出來很多「同款」,比如「李旭丹【追魚】同款戲服」「李旭丹【甄嬛】同款戲服」「李旭丹【紅樓夢】同款戲服」……大家已不滿足於在台下觀賞,還要親身cosplay,自己也成為錦屏中人。
新的星球上,要有新的創造
豫園商城海上梨園攜手上海越劇院,於2024年寒假傾心打造「梨園越趣冬令營」,一場傳統戲曲與豫園特色非遺體驗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令人回味
「如果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是加減乘除,那麽後輩藝人就應該在數學的基礎之上,繼續創造科學的突破,而不是永遠展示這些加減乘除。」在陸錦花看來,非遺藝術想要真正獲得新時代的發展,每一位從藝者都要發揮出自己的所長,萬不可只吃老本。
她自己就做過很多次「吃螃蟹的人」——陸錦花曾做過中國第一張爵士評彈專輯【腔調】,她還曾把評彈和音樂劇相結合,找來老外樂隊演出,前些年被媒體大範圍報道的評彈版【鐵達尼號】:【傑克And露絲】,也是陸錦花的創造。
好萊塢史詩級災難愛情片【鐵達尼號】也可以被改編成江南水鄉余音裊裊的評彈,這讓人對評彈題材的寬泛程度刮目相看。評彈講究「說、噱、彈、唱、演」,而陸錦花改編【傑克And露絲】,抽取了傑克和羅絲在甲板上的愛情前因:沒落貴族羅絲不願意嫁給毫無感情基礎的貴族,想要跳海自盡,被窮小子傑克救了下來。在編排過程中,還將電影轉譯版本的「羅絲」改為「露絲」以適合吳語演出。「我想要講清楚這裏頭的人心人情,評彈的特長就是不但講故事,還能跳出故事去剖析人心人情,這樣一來,說、噱、彈、唱、演都在裏面了。」
在短視訊流行的時代,陸錦花也熱烈擁抱網路直播。在她看來,這是很多傳統非遺藝人能夠不受演出空間限制、盡情展示自己的舞台。2020年時,陸錦花將【聲聲慢】改編為蘇州評彈版,釋出到網路後,傳唱度極高,引起競相模仿,很多人因為這個作品愛上了評彈,對吳儂軟語的江南充滿了向往,蘇州文旅也因此大火一把。
「網路就像一個全新的星球,現在的非遺藝人不能只有一張身份證,在新的星球上也要有自己的名字。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更多人出現在新的星球上,就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劇場的人慢慢也會變多——一部作品帶火一個劇種,乃至帶火一座城市的文旅,這都是今時今日很常見的事。」陸錦花說,「何為國風,何來國潮?整個非遺文化圈是相互影響、共同起作用的。如果說非遺藝術是珍稀保護動物,那我們的職責就是讓珍稀動物被更多人看見,去到更廣闊的天地。」
對此,李旭丹亦有同感。這些年來,她一直在嘗試突破越劇原有的經典,最為出圈的作品莫過於越劇【甄嬛】,演足100多場,完全市場化,在首映14年後,最近再度重演全本,依舊一票難求。連【甄嬛傳】原著作者流瀲紫都說,「甄嬛嫁了個好人家」。
越劇【甄嬛】從舞美、服飾、燈光到唱腔,都打破了傳統模式。年輕觀眾也許更多關註舞美服飾,而資深越劇迷更能體會唱腔中的含金量。「【甄嬛傳】小說裏有很多人物,性格差異大,氣質區別也很明顯,因此正好適合越劇的不同流派。」李旭丹解釋說,「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匯聚了特別多的流派,所以我們駕馭群戲也更有把握。」
流瀲紫看完演出後,一連寫了兩篇文章贊嘆。「舞台設計古樸、厚重、華麗,黑中帶金,沈厚古雅中暗示了人物的命運,同時以二層樓台的設計,讓布景千變萬化,隨故事中人與情節相互輝映。最讓我欣喜的是人物造型取漢唐風骨的華麗大氣,衣飾取色各是人物性格的代表。我從未見過這樣美的燈光舞美設計,這樣美且新穎的繡衣華彩,隨著人物的性格變化,衣飾也隨之變化,我是恨不得將甄嬛與華貴妃的行頭一套套穿上試一遍才滿足。」她寫道,「更何況這越劇【甄嬛】除卻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一開口就是驚艷全場,是越劇種種流派在越劇【甄嬛】中的一場盛宴:旦角的王派、傅派、袁派、金派、呂派,小生的徐派、範派、陸派……」她還親自穿上戲服,與李旭丹合影一輯劇照,過了一把筆下人物的癮。
非遺藝術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不是口頭說說,也不是嘴上練練,是實打實地守正創新,讓東方生活美學與時代接軌,讓非遺藝術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