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最近,一位浙江台州網友在社交媒體求助,稱自己在大陳島釣到一條有編碼的魚,好奇這條魚能不能吃,並附上了一張圖片。
根據這張圖片顯示,被釣上來的應該是一條黑鯛魚,背鰭末端處掛著一個粉紅色的標簽,上面寫著「浙海研C50」。
此事引起了網友們腦洞大開,有人調侃:「你把別人的論文釣上來了。」
除了這些調侃的,也有一些評論,看起來非常接近真相——
「這是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計畫,研究黑鯛魚的,標誌放流計畫的魚,主要目的是因為黑鯛是中國重要海水經濟魚的一種,研究也是為了以後的水產養殖。」
潮新聞報道,「確實是我們增殖放流時投放的魚苗,
大家如果捕撈到,可以透過標簽上的電話聯系我們。」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該研究計畫組負責人徐主任告訴記者。
近些年,漁業資源逐漸衰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每年會進行大規模的魚苗增殖放流。在放流的魚苗上進行標記,主要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可以了解它的生長情況,
從放流到捕撈上來時,經過了多久時間,長了多少體重;
第二個看它的洄遊路線,
比如說在我們舟山海域放的,一段時間後可能在溫州那邊捕到了,說明它是往偏西南方向移動;
最後是看回捕的數量,
計算有多少魚被什麽網具所捕撈,計算回捕率。」
增殖放流活動 受訪者供圖
徐主任說,如果大家釣到或捕撈到標誌魚,在與他們聯系後,可以把魚裝進塑膠袋,先凍在冰箱裏,再用一張小紙條記下捕撈時間、地點和工具,後續會有工作人員上門領魚,「我們也會適當地獎勵,主要原則是不讓捕撈者吃虧。」
據介紹,這位網友釣到的這條黑鯛魚,是十月初才放流的,「我們有好幾個計畫在放,大概放了幾萬尾。」後續進行回捕統計時,研究所需要借助公眾的力量,才能了解更全面的資訊。
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經接到了一兩百個電話,為他們提供了捕撈資訊,「大部份資訊還是蠻可靠的。」
12月8日下午,該網友更新了後續
不過,徐主任也提醒大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正常的漁業生產活動中,到底有多少魚會被捕撈,請大家不要為了獎勵,特意去捕撈,這樣便失去了研究價值。
果然,「釣魚佬什麽都能釣到」
也提醒網友們
關註科研工作時
共助科研更好地為人服務!
中國青年報 來源:潮新聞(記者:黃玉環)、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