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不邀
照例,不劇透。
談點個人觀點。
引子:大概只有瘋魔的人,懂瘋魔。
本片的理念在主流影評裏,大抵是極端,很多人觀後感是,瘋魔,自己難以達成。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很對我的路子。
可能我性格裏就是很極端的人。
正文: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是我整年看過最好的電影,語言不能贊其偉大。
闡述了一個極致的概念: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故事的主人公內曼認為,哪怕35歲作為一個偉大的鼓手,被後人在飯後談論,也遠好於光鮮亮麗的活到90歲而無人銘記。
這種充滿理想主義的母體,被套上了殘酷的現實外衣,在一碗好萊塢式的心靈雞湯裏,澆上了腥濃的血水。
這個感覺是對的。
沒有人說成功就是歡喜,這世上根本沒有水到渠成,也不存在什麽天將大餅,說白了,拿你的生活,你的美好來換,極致的成功需要極致的兇惡,傾其一生,所求的根本不是錦衣玉食,如果你要的成功是35歲操上嫩模,操你媽的你配不上偉大。
偉大,就是憤怒的極致。
對命運的不甘,對理想的追求,絕不是過家家。
佛萊切說得很對,這個卑鄙無恥的Motherfucker,至高無上的導師,這部電影第一次將尋求頂峰的人拍成一種真實的樣子,孤獨,無人理解,怒火,極端,但偉大,就是偉大,他不會因為你和藹可親就給你桂冠,也不會因為你是惡魔而摒棄你的榮光。
成為偉大,至少成為偉大之一,絕不是說說而已。
他有可能葬送你的一生,有人說,偉大能得到什麽,很可能什麽也得不到,但偉大本身,就是生命最高的體現,在所有追求頂峰的人看來,無疑說出了他們的內心。
我並不是為了鮮衣怒馬,更非衣錦還鄉,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瘋狂,成為歷史的一部份,成為銘記的瞬間,這本身就是對自我價值的崇高體現。
I don’t give a shit, but I wanna。
而這個過程,又將是披著血與骨的殺伐,根本就不是那樣美好,不會有超能力,也沒有貴人,只有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自我逼迫,與困苦和痛病相伴,與大火和暴風同行,這絕不可愛,絕不溫存,那是刀刮過皮膚,火炭燒眼球。
極致的痛苦,極致的成功,因為你想要,你就要拿你的人生來換。
說得有點極端,但事實如此。
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好在並沒有像某個簡單的好萊塢勵誌故事一樣,男主人公在短時間內成為黑馬,亦或生下來就天賦異稟,沒有光環,我也見不到所謂的正能量。
想要贏,拿你的命來換吧。
這是我見過最殘酷最真實的勵誌,它是真正意義上,高聳懸崖中的聖蓮,這不是美,談不上浪漫,想要摘下它,攀爬吧,視死如歸絕非說說而已,渾身是血恐怕也是常態,然而這可怖嗎,太可怖了,所以偉大的人終究是少數。
當內曼為了追尋打鼓而拋棄女友的時候,我生出一種無限的理解,因為偏執。
要像瘋馬一樣奔跑,快,再快,沒有人會等你,佛萊切說得很對,這世上最傷人的句子就是good job。
Good job,哦,我做的還不錯,我差不多可以了。
不不不!遠沒有,你遠未憤怒,也遠未覺悟,你那些夢想和努力,不過是廉價童話裏說說而已。
你這個son of bitch。
我喜歡這部電影,我看見主角內曼滿眼的FUCK YOU,配合密集的古典,血落在鼓槌之上,他說FUCK!FUCK!
這是另一種境界的瘋魔,任何一個想成為偉大的人,都應瞻仰這座憤怒的豐碑,我們必將走在一條鋪滿了血與刀刃的路上,有一句爛俗的歌詞唱得恰到好處——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濺血的架子鼓,開裂的虎口,我就是他媽要成為偉大的第一。
我甚至能聽見內曼的怒吼。
是真正的憤怒,對生活,對人生的憤怒,我要做第一,快,更快。
我想起我面試的一些人,人生的失敗,我們可以簡單的歸為3點。
1. 不夠努力
2. 沒有天賦
3. 努力,有天賦,但是沒有運氣。
我見過的大多數人,都是1,但他們認為自己是3,包括我在內,我也常這麽想,沾沾自喜的,跟自己說good job,但其實,我們都是1。
我們根本就沒有努力到與人拼天賦的地位,而我們卻想當然的,以為我們的失敗只是因為缺乏運氣。
我們就是佛萊切嘴裏的Mother fucker,而我們仍然沾沾自喜。
這世上的偉大,世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
所謂峰回路轉,崖下秘籍,都是故事裏哄騙讀者的伎倆,而真實的世界,是要見血的。
【爆裂鼓手】,今年最佳。
殘酷的勵誌,勵誌與雞湯本來是兩種東西,真實的勵誌,就是打倒了,爬起來,渾身是血,又聾又瞎,成功的最後,很可能什麽也得不到。
很可能,你也將早早死去。
但烈火是你點的,你說要燒一座山,就要做好燒死自己的覺悟。
大火將至。
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與君共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