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對話陳巧生:一鼎香爐,一座豐碑,一段傳奇

2024-04-16心靈

研究或收藏禮器,是我們了解一種文化和文明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這個意義上,中式古典香爐的價值難以低估。

在香爐制作技法的復原、傳承和開創領域,陳巧生是標誌性的人物。由這位來自江蘇的工藝大師設計和制作的「巧生爐」不僅頻頻亮相如世博會這樣的重大展會,也是一批收藏家誌在必得的精品。

Part. 1

歷史與文明共生,而文明則肇始於禮儀。禮儀規範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哲學或宗教體系中的位置。而將禮儀固定下來的,則是一套套儀式。

於是,不同的文明就誕生出了不同的禮器。

在古典中式禮儀中,焚香是重要一環,它寄托情感和願望,表達莊重和虔誠,而焚香所用的器具——香爐,也是宗教祭祀、文人書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禮器。

香爐不僅是鼎文化的衍生物,也是香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漫長歲月中逐漸融合了更多世俗用途,因而發展出了更多造型和制作工藝,終於在明朝宣德年間集於大成——在此期間制作的宮廷香爐被稱為宣德爐,是中國古代銅質香爐設計和制作技法的高峰,也為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收藏家們所珍視。而隨著後世工匠的不斷仿制,宣德爐也逐漸從特定年代文物演變成高級銅香爐的代名詞。

Part. 2

就像許多傳統工藝一樣,以宣德爐為符號的銅香爐制作工藝逐漸走向失傳。在上世紀70年代,出於一個偶然的機緣,陳巧生開始研究和嘗試復原宣德爐。雖然他出生於銅匠世家,從小就掌握銅器制作工藝,但對於制作古典銅香爐卻幾乎束手無策——很少有現成的技術和資料可以借鑒。

在艱苦的調查研究和反復試錯後,他終於做出了第一鼎銅香爐,並逐漸掌握了古代宣德爐制作時采用的「失蠟法」燒鑄工藝。在此後的數十年間,他在造型設計、煉銅工藝、材質配方、皮殼制作等方面不斷精進,逐漸成長為技藝卓絕的銅爐工藝大家,而他親手制作的巧生爐屢獲大獎,不但頻頻亮相於各大展會,也廣受收藏家們的追捧。

2011年,憑借在本領域的突出貢獻和卓越技藝,陳巧生榮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韻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稱號,在2013年又被授予「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稱號,並於去年入選「2023富比士中國傑出匠人TOP 100」。

在傳承、復原傳統技藝和美學的基礎上,陳巧生對香爐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套用場景和生活方式的拓展延伸方面,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在與陳巧生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也受到了這樣的啟發:任何傳承和創新背後,都是對文化的深度解析、重組和叠代運用,使之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所用。

陳巧生(右)在指導學員

富比士中國:您在銅爐工藝美術領域享有盛譽,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也傳承、創新了不少工藝技法。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哪些因素有關?您成功的關鍵是什麽?

陳巧生: 這個問題很有趣,講到經歷可以從我小時候說起。我從小喜歡看美的東西,從蘇州園林到園林裏的太湖石、文字、擺件……幾乎是一種癡迷的熱愛。那種審美是對我的創作,為爐文化打下了基礎。其次是我的家庭因素,我們家本身就是一個銅藝世家,從我的爺爺開始我們都從事銅器制作,所以我認為傳承傳統文化是一種責任。在那個年代,這種責任造就了今天的我。

富比士中國:銅爐工藝品在當前有哪些套用場景?在藝術和商業上有哪些價值?

陳巧生: 這個問題實在太重要了啊,因為現在大家對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缺乏了解,也很迷茫。對於我們搞藝術領域的來講,更註重的是(藝術的)情緒價值。比如說在一個空間裏,沒有某種藝術(作品)的襯托和融合,就會感覺很空。如果空間裏有了些藝術作品,它們就會跟你互動。這是一種場景,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我覺得爐文化的發展太重要了。我相信爐文化在未來必然會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富比士中國:請您結合個人成長經歷,談一談在銅器制作領域的傳承與創新。

陳巧生: 這個講來是我的一段辛酸史,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累很累。為什麽呢,我是銅爐領域發展的第一代人,幾十道工序都要我一個人去開發,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一點點摸索的。因為我沒有前人(可以借鑒和學習),在這個領域沒有師父。我們家庭以前是做一些民用銅器的,而銅爐文化從明代開始都是從宮廷文人之間流傳的,它的要求與高度是你想象不到的。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使命,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挑戰。

富比士中國:您如何理解如今大力提倡的匠人精神?它在未來會有哪些發展?

陳巧生: 這個問題怎麽回答都是空的,我覺得所謂的匠人精神需要用一輩子去理解。因為我現在近70歲的年紀,仍然在不斷探索爐文化。談到發展,那就是在自己領域的基礎上,一定要去開發更多作品,不斷創新,再把自己的文化切入進去,用一輩子完成一件事。

聲明:品牌之聲相關資訊來自於被采訪物件,非富比士編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