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麽被稱為「詩聖」呀,課本無法告訴你,老師也無法告訴你,只有現實才能告訴你。
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讓給荊楚大地寫一句詩詞寄語。評論區簡直是現實主義詩歌總匯,杜甫詩歌占了一大半。
杜甫的【三吏】【三別】【兵車行】。還有李紳的【憫農】、【詩經】的【碩鼠】、白居易的【觀刈麥】【賣炭翁】……
每一次滿目瘡痍,都更能讓人讀懂「杜甫們」的偉大。
鄰邦寄來了「李白們」的浪漫主義關懷與激勵,低頭都是「杜甫們」的現實主義掙紮與嘆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在課堂上是永遠讀不懂的。但你往醫院門口一站,瞬間就懂了。
在課本中的無數次「背誦全文」,就是為了那一句在現實中有了觸動之後的脫口而出。
想世間多少才人,有艷艷才華者,未必有苦難經歷。有苦難經歷者,未必有妙筆生花。若真的有哪位薄命文人,歷經山河之變,人世萬苦,未必有老杜這顆悲慟千古的聖心。因此才有了這位獨一無二的「詩聖」。
每個國家都會出現一位文豪類的人物,來固定某種語言或者文學形式的使用規範。比如莎士比亞對於英語,賽凡提斯對於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