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靈活就業人員持居住證可辦理
取消戶籍限制,就業地能參加醫保
可參加職工醫保,也可參加居民醫保
國家醫保局1月7日印發通知,進一步加強勞動者醫保權益維護工作,明確各地要落實持居住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放開非本地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常住地、就業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
多個省會(首府)城市已放開,線上線下多渠道參保
國家醫保局印發的通知特別明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有穩定勞動關系的,應隨單位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其他勞動者可以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身份繳費參加職工醫保,也可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個人繳費基礎上享受財政補助,鼓勵其在就業地參加職工醫保。
通知提出要推動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保的戶籍限制。記者梳理發現,已有多個省會城市(首府)取消了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醫保參保的戶籍限制。
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來,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醫保參保便不限制戶籍,外地居民可憑居住證參保。石家莊堅持應參盡參、應保盡保原則,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等群體可透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辦理參保業務。
從2022年1月開始,安徽省合肥市就取消了靈活就業人員的職工醫保參保戶籍限制,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職工醫保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和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均可在合肥市內參加居民醫保或職工醫保。靈活就業人員只需要送出居住證等證明材料,就可以透過線上小程式申請參保。參加職工醫保的靈活就業人員以省平均薪資的60%作為繳費基數,按照6%的比例繳納。
「目前,鄭州市基本醫保已全面放開戶籍限制。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鄭州職工醫保的,憑本人身份證即可辦理參保登記;外地戶籍人員參加鄭州居民醫保的,持居住證或者居住證辦理憑證就能夠完成參保手續。」河南省鄭州市醫保局辦公室主任方誌田表示。
從2021年起,包括南寧在內,廣西壯族自治區對居民醫保參保已經不再限制戶籍。「對無廣西戶籍和非統籌地區戶籍人員,可持居住證在居住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按當地居民相同標準繳費,各級財政按當地居民相同標準給予補助。」廣西壯族自治區醫保局副局長姚方介紹。
有利於促進人才自由流動,體現醫保政策公平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取消戶籍限制能方便群眾及時參加醫保,特別是讓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在務工地、常住地參保,更方便快捷享受醫療服務,並能夠促進人才更加自由地流動。
「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和新興的科技之城,有大量人口流入,不僅包括靈活就業人員,還有隨子女生活的老年人、隨父母生活的孩子。取消戶籍限制,有利於保障這類人群的醫療需求,做到應保盡保。」合肥市醫保局醫藥管理和待遇保障處處長葛慧敏說。
安徽省醫療保障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紹華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這會促進人力資源流動,符合當下大量勞動者選擇靈活就業的社會趨勢,具有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隨著戶籍門檻的降低,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人才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跨區域轉移,滿足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姚方說。
李紹華認為政策的最佳化也體現了醫保政策的公平性原則。取消戶籍限制後,對於勞動者而言,不再因其戶籍導致享受的醫保政策不同,能夠享受到公平的醫療保障。
業內人士表示,放開戶籍限制還可以簡化群眾參保流程手續,節約參保成本和時間,減少因工作地點變動造成的重復參保和斷保問題,提高了服務效能。
做好醫保關系轉移接續,保障待遇不中斷
隨著參保戶籍限制的取消,醫保關系能否順利、方便地實作轉移接續,需要相應的政策保障。
根據國家醫保局印發的通知,勞動者在醫保關系接續過程中按規定連續參保繳費的,其待遇不中斷。推動參保人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全流程線上辦理,確保應享盡享。
隨著線上醫保平台功能的完善,參保者辦理轉移接續日漸便捷。石家莊市醫保局待遇保障科科長徐征介紹,參保職工本人在河北省內變更參保地無需辦理醫保關系轉移。若職工醫保轉移到省外,可以線上辦理轉移接續。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完成後,待遇參照新參保地政策執行。在合肥參保的靈活就業人員也只需透過「安徽醫保」線上小程式,就可以直接辦理轉移接續。
姚方介紹,廣西已接入國家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平台,自治區內和跨省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業務均實作線上辦理。職工參保登記成功後自動發起上一段自治區內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申請,轉移資金未轉入新參保地經辦機構前,新參保地根據原參保地提供的轉移基金數據,將資金提前劃入參保群眾醫保個人帳戶中,不受實際撥付到賬的時間限制,實作新參保地辦理轉入當日資金「秒到賬」,給急需使用轉移資金就診的參保群眾帶來極大的便利。
不同地區醫療保險制度的籌資標準存在差異,待遇也不一樣,該如何處理?「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調整機制。」廣西醫科大學副教授李青建議,「透過制定統一標準或簽訂區域間協定,確保參保人在不同地區間的待遇平穩過渡。同時,運用醫保基金精算技術和現代化資訊科技,防範醫保基金風險,確保醫保基金安全永續執行。隨著醫保體系的不斷完善,全民能夠公平享有醫療保障,‘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的美好願景正逐步實作。」
(本報記者孫秀艷、邵玉姿、羅陽奇、張文豪、張雲河)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