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有的名字比較相似,如江西與江蘇,廣西與廣東,湖南與湖北,河南與河北。但沒有哪兩個省如山西與陜西這樣,省名在拼音上如此相似。
山西的漢語拼音是[shān xī],陜西的漢語拼音是[shǎn xī],如果用英文表達,就都是Shanxi。為了區別,山西在英文中寫成Shanxi,陜西在英文中寫成Shaanxi。
陜西省與山西省隔黃河相望,黃河以西是陜西省,以東是山西省,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黃河在河套地區的前套平原,受陰山山脈的支脈蠻漢山、呂梁山脈的支脈管涔山阻擋,流向由西-東改為北-南,角度約為90°,呈弧形拐彎。黃河「幾」字中間南北走向這一豎,是陜北高原與呂梁山脈的界線,也是陜西與山西的界河,即秦晉大峽谷。黃河深切基巖,兩岸峰巒重疊,河道彎曲狹窄,自北而南呼嘯而下。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陜西省】
陜西省位於中國中部,北部和中部屬黃河流域,南部屬長江流域,面積約20.56萬平方千米,居中國第11位。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有10個地級市:西安市、榆林市、銅川市、延安市、渭南市、鹹陽市、寶雞市、商洛市、漢中市、安康市。
陜西省整體地形,高原、平原、山脈層次分明,從北往南依次是陜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陜北高原海拔900-1900公尺,面積8.22萬平方千米;關中平原海拔460-850公尺,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海拔1000-3000公尺,面積7.4萬平方千米。
陜西省最高峰是秦嶺的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約3771.2公尺,最低點在漢江進入湖北處,海拔168.6公尺。
【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呈橢圓形,海拔460-850公尺,面積約4.94萬平方千米。渭河源於鳥鼠山,從西往東貫穿關中平原,註入黃河,長約818千米。渭河上遊流經隴西高原,多泥沙。
一般來說,依山靠水的地形是最好的,山可防禦,水可流通。有山則穩,有水則富。山腳下的平原是最好的地,山脈與平原的海拔差和平原面積要成比例,山不夠高平原太大,容易形成沙漠。
【秦嶺】
秦嶺-淮河是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與中國年降雨800公釐等降雨量線、一月份平均氣溫零度等溫線、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副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水稻和小麥主產區分界線大致重合。
廣義的秦嶺西起西傾山、岷山,東至伏牛山。
狹義的秦嶺主要指渭水與漢水之間的山脈,西起嘉陵江上遊,東至伏牛山,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從幾十千米到兩三百千米,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
【陜西歷史】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14個王朝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
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裏,那時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林木叢生,動物有劍齒象、大熊貓、爪獸、毛冠鹿、水鹿等。
周成王時,周公旦和召公奭輔政,分陜(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而治,後世稱陜以西地區為「陜西」。
春秋時,秦國據西陲,戰國時,秦王嬴政「奮六世之余烈」,統一中國。西漢和隋唐定都於陜西西安(長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兩大盛世。
公元前200年(西漢高帝七年),白登之圍後,劉邦聽從劉敬(婁敬)建議,定都關中,在西周鎬京舊址上營建長安城,徙六國王室後裔和士族豪強十余萬人至關中。
漢武帝時,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
唐朝疆域遼闊,不僅版圖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朝羈縻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還征調漠北地區的突厥諸部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並且向南詔、新羅、渤海、日本等國普及華夏文化。
【山西省】
山西省位於中國中北部,面積約15.67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20位。
山西省簡稱「晉」,省會太原,有11個地級市: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運城市。
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部以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這樣相對孤立的地理環境,一般變化較小,能保持相對完整的風俗文化。
山西省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廊」。山西省最高峰是東北部五台山的葉鬥峰,海拔約3061.1公尺。
【太行山脈】
太行山脈北接陰山和燕山,南抵黃河,西連呂梁山脈,東臨華北平原,覆蓋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主要在山西省。太行山脈南北長約700千米,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陸路聯系的重要通道,險峻難行。太行山脈整體北部稍高,大部份地區海拔在1200公尺以上,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約2882公尺。
山西輪廓呈平行四邊形,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型別復雜多樣。山西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脈,中間是一列盆地平原走廊,形成五大盆地:大同盆地、忻[xīn]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加上東南部太行山脈上的長治盆地(上黨盆地),組成山西六大盆地。
【山西歷史】
公元前2500年左右,山西南部已有諸多邦國,堯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舜都蒲阪(今運城永濟市),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
春秋時,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山西省簡稱晉,也稱三晉大地,就是源自春秋晉國。後來趙、魏、韓三家滅掉最強的智氏,三家分晉,周天子承認趙、魏、韓為諸侯。趙國建都晉陽(今太原晉源區),南韓建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魏國建都安邑(今運城夏縣)。
秦統一後,今山西省境內設五個郡,晉北的雁門郡和代郡、晉中的太原郡、晉東南的上黨郡、晉西南的河東郡。
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或隋恭帝義寧元年),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占領隋都大興城(長安),擁立故太子楊昭之子代王楊侑為帝。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將天下分為十道,河東道幾乎就是今山西省,只比現在多了一個虢州(在黃河以南)。
明朝的一級行政區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輪廓與今山西省幾乎一樣。清朝以後仍延續明朝的稱呼,為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