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冬日時節,氣溫持續下降,被譽為「高原藍寶石」的青海湖逐步結冰,航拍鏡頭下,冰封的青海湖宛如一面鏡子,與周邊環境相映成趣,展開一幅冬日壯美風光畫卷。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攝
2025年1月1日,在遼寧省朝陽市大淩河城區段龍鳥夢幻冰雪樂園冰場上,市民們進行滑冰、打冰球等活動,喜迎元旦。仇一軍 攝(人民視覺)
在黑龍江哈爾濱紅專街早市,遊客在挑選凍梨和凍柿子。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當新一年的霞光普照大地,萬物披上一層絢麗的金紗,梅花與冰花在冷峭處爭艷,輕紅淡白,幽意引春訊,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來了。
2025年1月5日為小寒日,這是公歷新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臨近三九,朔風勁吹,常有寒流來襲。河流冰封,土壤凍結,天地萬物更顯寂寥。在嚴冬的寂靜裏,生命正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春天的呼喚。
九寒隆冬,至此為盛
「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公歷每年1月5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即為小寒。
俗話說「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小寒是表示氣候冷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古人認為,冷氣積久而寒,但此時尚未達到極致,故稱小寒。然而,從氣象記錄觀察,小寒往往是全年最冷的時節,因為一年中最冷的隆冬「三九天」就處在小寒期間,因此民間也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曉日初長,正錦裏輕陰,小寒天氣。」冬至一過,太陽直射點慢慢北移,白天也越來越長,但此時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明顯,北方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南方霜雪交加,冷透肌骨。在極致的嚴寒中,積蓄著蓬勃的生命力。正如唐代詩人元稹所寫:「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那點點春意正在嚴冬裏醞釀,冬與春馬上就要在正月進行交接了。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也就是說,鳥類對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變化非常敏感。由於感知到陽氣的萌動,大雁開始冒著風雪啟程向北遷移;喜鵲銜著枯葉和枯枝,開始築巢壘窩;雉雞發出求偶的聲音。
在七十二候的基礎上,古人根據細致的觀察又梳理出「二十四番花信風」,又稱「花信風」,即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正所謂「風有約,花不誤,年年歲歲不相負」。花信風並不是全年都有,小寒節氣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開始,至谷雨而終,共涵蓋8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3種花,從梅花開始,到楝花結束。
「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小寒的花信三候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花,三候水仙花。作為二十四番花信風之首,梅花最先傳遞出春的資訊,迎寒怒放、暗香撲鼻的梅花,提醒人們春天的腳步近了。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張宗學介紹,此時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與冬氣相通,因此小寒養生應以防寒補腎、固本扶元為主。
臘八煮粥,食補禦寒
小寒通常在農歷十二月,正是新舊交接之時。自先秦始,人們便在這個月外出圍獵,並攜所獲之物祭先祖,敬百神,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儀式。漸漸地,臘祭所在的月份便被稱為「臘月」。隨著歲時演進,臘祭風俗固定在每年臘月初八舉行,臘八節俗,由此發端。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在一碗碗熱乎乎、甜滋滋的臘八粥裏,年味兒也越來越濃郁。同是臘八粥,因地區不同,南北有異。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北方的臘八粥有小米、栗子、紅豆、紅棗、花生、葡萄乾、核桃等;而南方的臘八粥,則加入了蓮子和桂圓。在北方,臘八這天還是泡臘八蒜的好時候。蒜瓣去皮,浸入老醋,封蓋靜待,除夕夜再度開壇之時,蒜瓣綠如翡翠,醋融入蒜香,是餃子的絕佳搭配。
小寒雖冷,但食物總能帶給人最真實的溫暖。寒冬時的美味,承載著人們關於這個時節的獨家記憶。
舊時,老南京人小寒必吃菜飯。「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頗得當地人喜愛的「矮腳黃」青菜,清香中帶著一絲若隱若現的甜,經過精心調味的板鴨,從大雪節氣開始腌制的香腸,三樣最負盛名的時令美味,再剁上一些生姜粒,配上米飯一起蒸煮,便成就了一碗香鮮可口、地道誘人的南京味兒。【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也就是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封閉窖藏,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張宗學介紹,白菜不僅能彌補以前冬日蔬菜的匱乏,更有解熱除煩、養胃生津、通利二便等養生功效。
「中醫認為‘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小寒是食補禦寒、涵養陽氣的好時機。」張宗學說,天氣寒冷,飲食可適當多吃溫補食物。需要註意的是,冬季進補應根據個人體質,分清寒熱虛實再辨證調補。北方很多地區的人喜歡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其實,這是一個傳統的經方,也是一個食療方。羊肉性溫,加上當歸、生姜等一起燉煮,具有溫中補血、散寒強身的效果。此外,大蒜、韭菜、洋蔥、山藥、桂圓、栗子、大棗等食物也能增強禦寒能力,起到溫陽補氣、驅除寒邪的作用。
張宗學提醒,除了進補,潤燥也很重要。凍梨,就是一種營養豐富、生津潤燥的水果。小寒時節的東北,氣溫最低能到達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把新鮮的梨子放在室外凍起來,梨子的外表變得通體烏黑、堅若磐石,裏面卻潔白如雪。在室內用涼開水浸泡解凍後,梨的表面就會結出一層薄薄的冰。掰開冰膜,此時的梨「皮薄一包水,化肉一團泥」,輕輕咬一口,那清甜、冰涼的汁水穿越過雪白綿軟的果肉,瞬間充斥整個口腔,讓人回味無窮。
踏雪尋梅,三九戲冰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小寒時節,民間有賞梅的風俗。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探梅、尋梅,看梅花在冷峻中傲然綻放,幽香拂面,豈不美哉!
梅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與蘭花、竹子、菊花又同列「花中四君子」,素以傲雪淩霜的高潔品性得世人稱頌,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折服:「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有花如此,為一睹其風采,三九天寒又有何懼?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天氣嚴寒,但冰雪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人們穿著冰刀鞋在冰面起舞,踏著滑雪板在雪地疾馳,在漫天霜雪裏堆雪人、打雪仗……在中國北方地區,入冬之後天寒地凍,冰期較久,不少河、湖變身為天然的運動場,許多人便在冰面上玩耍,古代稱之為「冰嬉」「冰戲」。早在宋代,皇帝就喜歡在後苑進行冰上的娛樂活動,這項活動在元明時期初見規模,到清代達到鼎盛,被稱為「國俗」。
「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張宗學表示,作為中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冰嬉不僅樂趣無窮,還能幫人強身健體,有助於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需要註意的是,進行冰雪運動時,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於激烈,以防受傷;運動時切勿在戶外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此外,推薦節奏舒緩的運動,如慢跑、步行、太極拳等,建議太陽出來後再運動。
「小寒時節,既要適當活動身體,也要註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勿傷陽氣。」張宗學介紹,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所以此時是關節痛、頸椎病和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的高峰期,養生的關鍵在於防寒保暖。頭頸、背、手腳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加倍呵護,以抵禦外界寒邪的侵襲,保持體內陽氣的充足與平衡。此外,晚上睡前可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這樣能幫助腎中陽氣升發。
「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最冷的日子裏,卻有最暖的期盼——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歲寒有清歡,燈火更可親,讓我們抖落一身寒氣,心向暖陽待歸家。(記者 王美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1月04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