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中國造不出世界主流水平的汽車發動機嗎?

2021-07-26心靈

作為一個曾經的發動機內層研發人員,看到一些高贊回答 圖文並茂的黑國產發動機 ,我想問,你們是發動機內層研發人員?還是說見識過德國發動機研發過程?好好的的發動機問題,為什麽要加上德國、日本精神問題?技術問題,不必要上升到哲學、民族。

先上結論: 不存在的。中國造的出世界主流,甚至領先的發動機。

評價發動機的幾個指標:經濟性+動力性+排放!其余的是可靠、耐久、NVH性等。

先從小白最關心 的基礎指標說起,因為很多非行業小白,居然還認為國產發動機容易壞,幾年大修等。

可靠性,通俗的說就是生命周期內不壞,不能三天兩頭修。當然你說你發動機噪音大,但是,你能開幾年,噪音始終如一的大,也證明你可靠性很高

耐久性,就是這個發動機我到底是能用50w公裏,還是40w公裏

NVH,就是噪音震動這塊,這個在基礎效能裏面其實是不好做的,在2011年的時候,國內有些企業能做到雜訊和合資一樣大,但是聲品質還是比不過。

曾誌偉和林誌玲說話聲音一樣大,這是聲音一樣大;曾誌偉說話,聽著就難受,林誌玲聽著感覺很爽,這是聲品質問題。有些發動機,聲音到不大,但是給駕駛員感受是「聲嘶力竭,我不行了、我不行了」;有些發動機聲音給駕駛員感覺「我很有勁、我很有勁」。到了2019年,就我觀察,也基本都達到合資水平。

達到了上面幾項之後,我們的發動機就「合格」了,解決了很多小白的問題。

解決了「合格」問題,那就是如何奔向「優秀」,或者「卓越」

這3個指標是核心:經濟+動力+排放(三者互相矛盾,需要平衡)。

這3個指標,核心能力聚焦在2個部門: 熱力學開發 部和 電控

熱力學開發部,就是燃燒室開發,燃燒是發動機最核心,發動機燃燒室類似孩子的先天基因,決定的是劉翔還是姚明。中國做熱力學開發的很少(2011年)。其中核心裝置玻璃發動機+高速攝影機,當時國內只有2-3家有,其中一個是天津大學。我之前所在的C公司,熱力學開發部,是全公司平均學歷最高的部門,大部份是博士學歷(浙大的比較多),碩士有,本科生罕見。

為什麽燃燒室復雜?因為有火焰傳播、有燃油噴射(傳播、霧化)、有進排氣流動、還有燃燒室形狀導致混合進排氣導致的各種流(渦流、滾流等)、還有活塞壓縮。更可怕的是, 這些所有因素,會在10毫秒左右時間發生(轉速快的話,還要不了10毫秒)。這還沒完,因為還有油品影響,還有你可能加渦輪。

電控開發部,是後天教育,先天基因是姚明,還是劉翔,都需要後天培養。其實大部份發動機先天不會差這麽多的,只能說是普通人,學個拳擊還是足球,都可以的。在2011年,電控這塊,國內很多企業,或多或少都會點,畢竟能迅速改變效能,只是各家深淺的區別。北京附近某公司,之前長期用三菱發動機的燃燒室,後面就是自己做做電控

上面是發動機開發的基本知識。下面是我參與經歷的計畫

2011年左右,國內C公司,經過前面2代發動機的積累,開始步入研發世界頂尖發動機的道路。

第二代發動機怎麽樣?皮實耐用省油,類似豐田卡羅拉用那種發動機(2011年)。當然也沒什麽吹點,BBA是一般不會用這種的。

第三代發動機是這樣的。

率先研發的是1.6排量的核心機,然後平台化、模組化到1.0、1.2、1.6、2.0排量(有沒有1.4沒印象了)。這幾個發動機,大批次共用零部件,分別透過削行程和削到3缸來實作了大批次零部件通用。

2.0和1.6是四缸機,區別基本只有曲柄連桿長度。1.2和1.0是在四缸基礎上,減去1個缸,再改變連桿長度獲得。

這樣,大批次零部件是通用的,研發周期可縮短,制造成本也由於量大而降低。

2.0那款發動機,在2011年,功率大概175kw,扭矩420(標定版本不同會有差異。也有個350版本),並且在1500轉達到最大扭矩的90%。

外特性特別出色。排放是當時歐5水平。經濟性,安裝到邁騰上,歐洲迴圈測試,百公裏油耗7.2左右(自己沒有這個層次的車,所以在邁騰上測)。

這批發動機和奔馳寶馬比?缺了機械增壓。奔馳寶馬一般是雙增壓,機械+渦輪,這個是單增壓,成本導致的,我們也想做個舉世無雙的發動機啊,機械增壓,提高的低速扭矩,在低速扭矩這塊,和奔馳寶馬有差距,但是,其他方面,大部份核心指標是領先的。

這麽厲害的發動機,豈不是驚為天人?這是2011年。

然而,並沒有什麽用,發動機賣不出去,1000人研發的發動機,賣給自己 的整車,自己的整車都不要,我們的車才五六萬,七八萬,你這個發動機安裝到15w的車才能吃得消。我們不用。

發動機的人說,你安上牛B發動機,能賣高價;整車的人說,等我15w的車賣出去,你再來推銷發動機吧。發動機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最終就是發動機和整車互相扯皮,不知道先邁哪條腿。

這批發動機當時就這麽廢掉了

很多小白會疑惑,你把七八萬的車安裝高端發動機,不會帶來銷量增長嗎?其實基本不會,除了發燒友,大部份這個層次客戶,對動力敏感度不高,並且,高功率發動機,必然要上大扭矩變速箱,那空間就是災難,嚴重擠壓可利用空間。這就變成了,七八萬的車,成本比人家高幾千甚至上萬,空間還小很多,對於銷量並沒有好處。

意外之喜,國外某著名的豪華suv品牌,長期沒有自己的發動機,又想進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生產,於是一拍即合,你有發動機,我有整車品牌,太好了。於是創造了一個記錄: 發改委最快審批合資車計畫(汽車合資,發改委審批很嚴格)

這批發動機死了嗎?除了和某外資SUV合作外,到了2019年,這批發動機要上市了, 1.6排量,功率大概135kw,扭矩290(1500轉達到最大功率90%) 。不過,時過境遷之後,國六開始了,這批發動機,又重新標定下(就是改下軟體),改成了國六排放,上市。

汽車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單一技術的問題了 。扔個保時捷的w12發動機給吉利,吉利能用上嗎?不能。吉利的體系,不是支持w12的,目前吉利的體系,是支持6-12w車的。

汽車到今天,已經是體系競爭,這個體系含有:品牌營運+產品設計+制造+供應鏈+渠道等。

我們和頂尖汽車企業的差距,不是單一模組的問題,是體系能力。

舉個例子,就是發動機,我確定中國能造出世界頂尖發動機,但是,這和客戶感知到頂尖發動機依然還有距離,發動機+變速箱才是客戶能感知的動力總成,才是客戶感知的「發動機」,所以,你解決了發動機,不解決變速箱,連發動機客戶都感知不到。解決了發動機+變速箱,還要解決有車能搭載,有車能搭載,還要解決能賣得出去。

--------------------------------------------------
下面是19年6月2號內容的補充

鑒於小白比較多, 發動機基礎知識再補充
1)對於發動機動力,核心是扭矩,雖然扭矩和功率是一回事,但是大扭矩非常容易增強低速(車速)體驗,這個點很重要,汽油機和柴油機,有先天扭矩差距。

2)低速(發動機轉速)扭矩,是更重要的指標,把低速扭矩做上去難度很大!汽油機一般從怠速650開始工作(有些車標定怠速是750,800等),這個時候,是汽油機最弱的。能把最大扭矩,拉底到650的,這個水平是極其高的(柴油機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們低速很有勁)

3) 發動機行業比較強的組織

在發動機領域,除了主機廠例如奔馳寶馬等比較強,還有SWRI,瑞卡多,FEV,AVL,這4家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其中,SWRI,當年只看過他們的論文,AVL,FEV有合作。除此之外,我們接觸過美國西北大學的某教授,做燃燒的,但是這可能是具體某個企業狀態,不是行業通用的。

國內的大學,天津大學可以說是一騎絕塵的強。後面幾個,上交大,西交大,清華,浙大比較強。尤其是天大和上交,有合作關系,上交的許敏,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 ,大概是當時國內第一個汽車工程師協會會員(SAE)。

當然,國內讀研的話,華科,哈工大等也可以,但是他們在發動機領域並不強,只是靠學校撐。

4)圍繞汽油機燃燒的,一個核心問題是: 爆震

爆震一直在限制這個行業的上限,為什麽汽油機效率趕不上柴油機,因為汽油機爆震 ,柴油機沒有

解決爆震,行業有通用做法:調節點火提前角。爆震了,你一下子遠離爆震點,這樣爆震快速消失,再慢慢逼近爆震點;也可以慢慢遠離爆震點,這樣爆震慢慢消失!原則是:逼近爆震,又不爆震!怎麽判斷爆震?因為你安裝的有爆震傳感器。

但是, 我們還遇到更嚴重的爆震: 超級爆震 (C公司的叫法,不知道其他公司怎麽叫。當時全球大概有幾十篇論文。後來國內天津大學有些教授也有研究)。我們發現行業通用經驗--點火提前角是無效的。爆震的沖擊力是5-10倍之前的爆震(多少倍我記不住了,因為那是combustion部門的要做的事情,但是,最低是5倍以上沒問題,當時我看那個曲線,非常震驚),基本幾分鐘內,發動機會廢掉!超級爆震有沒有解決?有,不是用點火提前角,是綜合手段,有可能這涉及到企業一些商業機密問題,所以回避!

5)發動機外特性曲線

這種概念,可以看本科教材,或者百度,上面解釋的比較清楚。

6)發動機是高度產業化的工業產品

這句話的意思是?意思是你的成長是密切和產業鏈掛鉤的。例如,你想要電控的硬體,就是博世、馬瑞立、大陸 、電裝等企業提供,當然,也見過摩托羅拉等公司也有類似芯片,但是沒見過整套硬體。

發動機產業有多成熟?成熟的想當驚人。

你不會研發?有專門的發動機研發學校可以教,找AVL、FEV、瑞卡多這類公司,他們可以教,並且是真心教(類似IBM教華為流程規範)。只不過學費貴點,這些公司也不是賺學費,還有裝置費用,例如台架這種裝置,你只要會了發動機開發,一定得買,大公司買幾十台台架很正常,這樣費用幾個億,基本還都是買他們的。

這些公司能不能把你教到100分,不能。因為他們更接近學院派,實踐經驗,尤其是規模化生產方面,經驗並不豐富,但是教會開發個70分、80分的發動機完全沒有問題。

你具體細節不會?例如之前搞個自然吸氣,想加個套(渦輪),可以直接委托給供應商,例如伊頓、博世他們也能匹配個八九不離十。

這種都是可以讓供應商搞的。所以,我們基本不會發現哪家自主汽車品牌(月銷量能上5000台的),還搞不定發動機

難度在於70分、80分進軍90分,95分(當然上面也舉例說了,C公司可以做95分發動機)

用這些供應商,算不算自主創新?如果寶馬的發動機算,那就是自主創新,如果你說寶馬是組裝發動機,那這就是組裝,因為寶馬奔馳奧迪都是這樣的(JLR除外)。

7)材料是限制因素?

真不是。因為對於汽車企業,就是自己做缸體缸蓋。其他的活塞,連桿都是買的,供應商很專業(BBA都是這麽來的)。缸體缸蓋,中國的水平可以的。認為發動機是材料問題的,估計是看航空產業看多了。

8)量很重要

對於成熟工業品,量非常重要。沒有量,供應商就不跟你。你突然搞出高端發動機,需要高端電控部件,供應商並不會為你,在中國單獨設立生產線。那就是,你得慢慢來。

9)汽車、發動機是軍團作戰模式

研發一款車,需要6000-10000人協同,而發動機,也需要差不多1000人。需要人的協同,軍團作戰, 個人能力突出,作用極其有限。

同時,他也是產業鏈的軍團作戰,你沒有體系,你無法一起向前走。手機也是這種成熟模式,可以看到華為手機,他的高端也是步步上升,從1000+,到2000+,到3000+,慢慢破4k,破5k。當華為手機只能賣2000的時候,你說他什麽部件差?都差,因為他整個就是2k價位的軍團。

10)汽車是長周期,耐用消費品

另外的意思是,他的研發周期很長,德系一般是5年,國內企業壓縮周期,最近聽說有28個月能搞一款車的,實在是厲害。長城就透過冬天去漠河,和澳洲,同時做了高溫和高寒試驗,我想其他企業可能也取得真經了。

11)大家看到的汽車之家,也是汽車體系能力的體現。每個大的汽車企業,基本每年給汽車之家進貢5億左右,個別會到10億。這裏面,錢多的,基本不會有壞話,對手壞話明顯增多。註意,汽車之家和百度有區別,百度的廣告是註明廣告。汽車之家是混合到貼文等裏面去。凡是出點名評測媒體,他們基本都從汽車企業拿錢。自主品牌誰錢多?前幾年是長城,現在是吉利。

不過我一直強調,這是能力的一部份,體系能力,這是褒義。



其他是關於我參與或者自己見解


1)該合作的外資品牌,從2011年我接觸,到現在2019年,它的發動機技術沒有變化(排量2.0.量產版的扭矩是340,但是最大扭矩轉速很低,是1250,除此之外,發動機的最大功率被調高到177kw)。當然這10年,BBA發動機也沒什麽進步,底盤也沒有,是在吃老本

2)到今天,這批發動機的1.6排量,已經上市,大家可以去體驗,只不過,比當年功率調高了,當年我記得是136KW,現在是145kw。扭矩和當年差不多是290(當年是1500轉最大扭矩90%,不知道現在市場用的是不是這個指標,因為我沒有看到現在的公開資料)


3)我從來沒說過中國汽車行業先進,並且,我是強調落後,是體系能力的落後。雖然個別企業,可能在 某個環節突破 ,但是整個體系依然很差,作用不大。

6)為什麽我這種小人物,就知道體系的概念 ,大boss還居然研發這種發動機?

就我觀察來看,和大boss出身有關,此人搞技術的,那個時候,不愁銷路,做出來啥,客戶買啥,導致的心氣比較高 ,技術為王,工程師為研發而研發,市場部的地位極其低下。


當然,從2019年看,凡是自主品牌汽車,搞技術出身的大boss帶隊的,發展都很差。長城、吉利、傳祺發展好,和他們boss有很大關系(榮威不知道他們boss是不是市場出身。這4個是發展比較好的自主品牌)。

7)我做什麽的?

我是一熱血青年, 我之前認為中國發動機落後,就投入到發動機研發領域了,薪資很低,是2080元每月(單純覺得能做點事情,並沒有考慮待遇)。做了幾年發動機,發現發動機並不落後,是自動變速箱落後,於是又去了號稱全球銷量第一的G公司做變速箱,這個公司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是視野,見識方面 ,做了幾年之後,我判斷變速箱,其實也不是核心因素(我在的最後一年,長城已經投入40億做變速箱,吉利也重金投入,想來現在已經有小成)。核心是體系能力。

開過的車?100款以上是有的(國內常見的車,基本都開過。包含比較稀有的賈躍亭的那種車;慰來汽車的限量版,去紐博格林那個款)。只不過,我從來不是車迷。不是工作需要,我不想對汽車做任何了解。

開過車的地方? 中國黑龍江黑河,南方海南,西部的昆侖山,新疆的火焰山。德國的科隆,法蘭克福等

現在幹嘛呢?

是一個創業者,非汽車領域的創業者。只是還關註汽車行業。


8)中國總理說造不出鋼筆頭,於是幾個月後,中國企業攻克了,但是,攻克比不攻克還可悲,因為這個企業,實際從經濟效益,做這個事情是虧損的(它撈到政治紅利另說)。這是市場經濟,是要考慮效益的。9012年了,還認為是某個局部技術落後的,導致汽車落後的,請醒醒!

下面是19年7月6號更新---------------------------------------------------------------------


一:對上文註釋類

1:保時捷是不是有W12?我寫回答的時候不清楚,後來我百度下,是沒有的。文中是舉例子,意思是特別先進的的發動機給吉利,吉利也用不了。我是認為吉利是目前自主品牌,體系能力最強的汽車企業。

2:奔馳寶馬等是不是有雙增加(機械+渦輪),在11年研發方向上是有的,是增壓器供應商所提供資訊。

3:因為說玻璃發動機,而不是說光學發動機,所以質疑我不是業內人士,這麽秀的推理能力,請去開偵探公司,這個職業很適合你。

4:你的本田1.5發動機,才80左右功率,我說的1.6,能130+的功率,所以得出我吹牛的。謝謝,你長的醜,和我帥沒有必然聯系

5:對於理性表達質疑的,我都會一一回復。對於上來就尖叫謾罵者,必懟之。

6:汽車發動機,11年之後是不是技術停滯的?基本是的,消費者,主機廠已經轉移了註意力,轉移到了電動混動和無人駕駛互聯網等方向,傳統發動機幾乎沒有進步。

7:由於知乎互聯網從業人員多,本能以為汽車發動機很多專利。其實是基本不存在的,汽車發動機是幾乎沒有專利的。

互聯網IT發展很快,專利積累快,等專利過期那技術也沒人稀罕了。汽車發動機行業(新能源除外),就是那點東西,多年不變,已經做透,比的就是誰的整合能力強

二:我能不能講點 變速箱知識

比較難。雖然我之前在G公司做變速箱,但是依然很難講,因為變速箱和發動機差異很大。

差異最大是產業鏈完善程度,發動機產業鏈完善程度,堪比組裝手機,做不出華為蘋果,組裝個2000塊的手機還是容易的。

發動機是整個行業基本都是汽油機(柴油忽略不計),技術基本都是可以移植的,所以,你幾乎可以研究所有的技術,往自己發動機整合,來達到最大效果。

自動變速箱是不行的。大的分類:AT、CVT、AMT、DCT。

這裏面,技術並不通用,我做的DCT,把齒輪研究的透透的,結果你搞CVT,連齒輪都沒有。所以,一個工程師,一個企業,是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把市面上所有技術都研究一遍的。

更可怕的是,同一家公司,即使都是DCT,前一代和現在的,也可能存在結構的重大差異,例如車迷都知道的幹式雙離合, 和濕式雙離合,這2個很多技術就不通用。即使同樣都是濕式雙離合,大眾的博格華納系和格特拉克系,也不一樣。

整體上,中國在自動變速箱,比發動機要落後。

這裏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原因是和發動機一個門派不同,變速箱門派太多,導致產業鏈集中度很差。發動機是全行業往一個方向集中, 變速箱是大約4個方向,並且這4個方向,各大汽車企業,態度基本是搖擺的。尤其是中國自主品牌,長期是低端車,手動擋為主,本身市場容量小。

AT變速箱:主要企業是愛信和ZF,核心部件是液力變矩器

CVT變速箱:基本沒有獨立供應商,南京邦奇算一個吧(這是外資公司,哪個國家的我沒有了解過)。CVT核心部件是鋼帶,鋼帶主要掌控在博世手裏。

AMT:這個沒有技術含量,但是效果差,國內基本都可以搞定

DCT:格特拉克,博格華納等企業提供。其中核心部件是雙離合(離合器一般是舍弗勒和博格華納),成本大約2000快

這些企業基本是互不相通的。

國內的企業,就我在16年的了解

吉利:AT、DCT雙管齊下,AT應該是放棄了

BYD:DCT,沒聽說他們搞CVT和AT

長城:DCT

長安:不清楚

奇瑞:DCT CVT AT都搞過,應該是押寶CVT了

和發動機比,這麽多的方向,導致整個行業供應商不是力往一處使。其中,吉利、長城、byd都在搞DCT,但是他們自己各自為戰,是不是雙離合原理不一樣,也不好說。

這大大拉低了中國追趕世界水平的速度。

第二個原因是:磨合時間。

鑒於知乎主要是IT互聯網人員,我們可以這麽比喻,發動機是硬體,變速箱是軟體,要發揮硬體威力,需要軟硬體結合,這個過程需要5年左右的磨合(當然慢的話8年也是可能的)

為什麽這也需要磨合?因為我們國內,一旦采購國外變速箱,例如用格特拉克的,他們的變速箱開發之初,就沒考慮國內發動機匹配,考慮的是寶馬、福特等企業。讓他們的軟體匹配中國發動機這個硬體,是有難度的。

舉個例子,DCT換擋,請求降低扭矩50nm,對於寶馬或者福特來說,由於長期配合,他們知道,你會有這種請求,我發動機要適應 ,不能熄火。對於國內發動機,由於從沒考慮有這麽大扭矩請求,那麽我只能不響應 ,要麽響應你,我發動機憋死。這就是沒磨合匹配好,需要雙方協調

國內企業掌握了發動機,甚至能造出世界級的發動機,變速箱還要差點,當然,我不清楚奇瑞變速箱(CVT)和BYD變速箱(DCT)情況,他們2個公司的產品完善度,需要這2個公司的變速箱部門人員來解釋。

對於吉利、長城,我基本確定,完善度到2016年依然不高,因為我當時開的是試驗車,他們的第一代產品還沒上市(2016年),一般來說需要1代產品積累以上,才能談完善度問題。

那真是 變速箱本身 很完善呢?例如奇瑞cvt和byd的dct,變速箱是完善的。那還有下一步,動力匹配,就是軟硬體結合。這個才是客戶體驗

到發動機變速箱匹配完成 ,客戶才能在自動擋上感受到發動機的全部效果,當然,之前是手動擋可以體驗。

大家可以自己去測試,幾個簡單工況,就可以知道動力匹配的情況(沒有興趣,下方斜體字可以跳過)。

工況1:原地D-R檔切換(有些車不能這麽操作,那就跳過這個步驟),註意不要踩油門

一般情況是D檔,沒有油門,車輛前行速度一般是4-6km/h,迅速切換R,車輛變逆行,逆行速度一般是4-7km/h,如此R-D,D-R切換,密切關註車輛頓挫,抖動情況。

工況2:原地全油門加速,到80即可,註意1-2,2-3換擋平順性和加速性,當然,檔位越高,平順性越高,因為傳動比差距越小了。

工況3: 60左右速度,突然深踩油門,一般是50%以上,促發變速箱降檔,看動力遲滯情況。註意,所有的車都有,包括BBA。這中間涉及6檔(或者最高是5檔),降低到3檔,或者2檔,然後再升到6檔,這中間動力很容易產生階躍突變,駕駛員會感受很差。

典型駕駛員感受:深踩油門>0.5到2s沒有感覺,駕駛員失望等待(這時候變速箱降低檔位,發動機升速)>突然動力增強,甚至推背感,駕駛員感覺很唐突(變速箱已經內部完成降低檔位,例如6檔到了3檔)>>剛感受推背,動力突然又降低一大截(又開始升檔)

工況4:上坡,例如10%的坡度,不加油(怠速)緩慢爬行,看車輛抖動情況。

這4個工況,基本就能判斷發動機--變速箱匹配的完善程度,一旦做好,就不存在什麽技術障礙了,純粹是汽車企業耐心問題了。

整體總結:變速箱要比發動機落後。但是,隨著吉利、長城大舉進入DCT行業,經過一代產品(5年)之後,基本可以達到軟硬體一體的,協調執行的地步。當然,如果先頭部隊奇瑞BYD已經走的更遠,那是行業幸運,證明已經可以趕上國外了。

至於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自己自動變速箱的企業,還需要加油追趕,有量的話,再過5年,8年或許能趕上。

2019年7月14日更新.................................................................................................................................

主要是針對文字的圓潤,更多的是針對非行業人士的最佳化,讓更多非行業人士能看懂。

關於保時捷W12、奔馳寶馬雙增壓,依然不會改。不會改的原因,因為多次回復,這個問題已經淪為智商鑒定題。是鑒定出一批閱讀障礙患者,這種人的的質疑,不必要回復。

.......................................................................................................................................................................

2020年9月26日更新

那個批次的2.0TGDI很快上市(大概11月份),並且要搭載的相關車型,美國也上市(目前在美國測試中)。參數和10年前有調整,扭矩390(保留了1750最大扭矩,1500轉是不是最大扭矩85%我還不清楚),功率187KW,排放國六B(目前國家要求國六A,該公司估計覺得麻煩,直接給你到B,國6B和A差異非常大)。

想想一路走來,說我曾經參與過這種發動機的研發,同行都以為是柴油機,但是,它真是汽油機。

2022年1月更新

剛從小熊油耗看了下, 上文說的2.0t, 在42款大型中大型suv裏,油耗排名第三(並且功率遠遠高於前5任何一款,1.6是42款車排名第一)。

這款發動機應該是重新標定了下,現在是400nm,功率192kw(沒有水分的,因為日系很多企業存在水分)

另外,觀察到一個現象,自主品牌有透過混動繞過變速箱的趨勢,這個是好事情。22年應該是國產混動要爆發的一年。

其他回復:

車廠對變速箱的調節都做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