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又稱客家人,客家。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粵閩贛三地,是特殊的,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如今,全世界的客家人超過了1億。
位於2023年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的張一鳴,就是福建客家人。
對於客家民系的形成,學術界也多有爭論。
一部份認為,客家人就是畬族等少數民族人,為自己增加文化附加值而美其名曰客家。這種觀點就是「客家非漢論」。
一部份認為,客家人是南遷漢人和南方少數民族融合而成,這種觀點是「客家為漢族與苗、瑤、僮、畬等族的混血種說」。
更多的學者認為:客家民系源於中原,形成於唐宋時期的閩西、贛南、粵東,在明清時期,持續遷徙,至今遍布世界各地,是中原純正的漢人後裔。
而近年來,隨著醫學、基因技術的成熟,人們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這其中,復旦大學教授李輝做了一個調查:
福建長汀是客家人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居住地,他透過對長汀各地148名客家男子血樣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客家人Y染色體漢族成份約80.2% , 畬族成分約13 % , 侗族成分約6.8 %,所以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應是中原漢人。
在民間,有「客家人根在河洛」的說法,這是因為在每一次北方人南遷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絕大多數。
而更進一步梳理客家人的南遷之旅,我們可以了解到河洛漢人的6次南遷與客家民系形成的關系:
第一次南遷始於西晉「八王之亂」,標誌為「永嘉南渡」。
這次遷徙是中原漢人或者說中原河洛人的首次大規模南遷。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
這次南遷人口具體的數量,歷史上並沒有太明確記載,但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寫到:到達長江流域的至少有70萬人,另有20萬人留在了山東一帶。
這次遷徙的人口品質,也屬於較高的。陳寅恪認為,「南來的上層階級,為晉的皇室及洛陽的公卿士大夫」。
第二次南遷在唐朝初期。
當時,泉州、潮州一帶發生嘯亂,唐朝的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派遣陳政、陳元光領兵南下。
平定後,在泉、潮二州間設漳州。由於二陳為光州固始人,因此無論是其帶領的府兵,還是後來漳州投奔的北方人員,固始人居多。
時間到了宋代,因為陳光標的功勞巨大,被宋高宗追封為「開漳聖王」。
第三次和第四次南遷,也都發生在唐代。
一次為安史之亂後,一次在黃巢起義後。
特別是第四次的時候,又是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率兵南下,揭開了光州固始向閩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他們統一福建,建立閩國,史稱「開閩三王」。
第五次南遷發生在北宋滅亡之際。
當時,高宗趙構在今天的杭州建立了新的都城,大量中原漢人跟著皇室一起來到這裏,他們大多在江浙一帶定居下來。進入江西、廣東的很少。
最後一次發生在南宋末年。
隨著臨安被元軍攻陷,南宋政權滅亡了。
但是以文天祥等人為首的忠臣,扶持端宗南下,繼續抗擊元軍,他們在閩粵一帶堅守。
抗元失敗後,為躲避追捕,大量從中原遷來的人口,繼續向福建、廣東的偏僻地區遷徙。
經過這次大的動蕩後,客家民系終於逐漸形成了。
也正如清代廣東進士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表述的那樣: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後也。」而在此之前南下的北方人,為客家人的先民。
徐旭曾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客家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