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梅新育:貿易反制和軍事上的自衛反擊戰,道理是相通

2024-09-22心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梅新育】
從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實施反補貼調查,中方報之以對歐盟豬肉、乳制品和白蘭地等商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到加拿大政府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鋼鋁產品采取加征關稅等限制措施,中方對加拿大油菜籽實施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與幾大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註。
理論上,自由貿易才是對全球經濟福利最大化的最優選擇;而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數一數二的進口大國,作為世界公認1990年代以來全球化最成功的故事,中國又比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真誠地希望維護和發展現行多邊貿易體系,沒有興趣主動發起貿易戰;即使實施貿易反制,也是因為對方的保護主義、霸權主義行為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即使貿易反制也有可能扭曲貿易而給本國帶來損失。
但在充滿各種各樣矛盾沖突的現實世界中,很多事情並不以人的良好意願為轉移,貿易爭端也不例外;因此,中國不能不研究、發展貿易反制的藝術。
本著「以鬥爭求團結」維護中國正當合法權益、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維護全球貿易永續發展正常秩序的目的,爭取以對國際貿易經濟擾動最小的方式,最大程度精準打擊主動挑起貿易戰的國家,特別是精準打擊貿易戰發起國內部對此負有責任的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勢力,促使其回歸理性、尊重國際貿易規則和正常貿易秩序。「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貿易和軍事上的自衛反擊戰,本質上道理是相通的。
基於上述原則,審視中方針對歐盟委員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加拿大對華電動汽車和鋼鋁產品額外加征關稅案的貿易反制目標選擇和措施,以及其它一系列相關外交舉措,可以看到中國的貿易反制不僅已有相當的「藝術」,更有高度的大國責任感。
具體而言,任何一個理性的國家在選擇貿易反制的時候,都需要考慮以下三個主要具體因素:
1.能否在一定限度內令對方國家付出的經濟代價最大化,或是令作出貿易制裁決定的對方國家領導人及其所在政黨、政治派別付出的國內政治代價最大化; 2.能否令本國經濟損失最小化; 3.貿易反制的最終目標是與對方關系全面對抗、破裂,還是「鬥而不破」,甚至「以鬥爭求團結」?如果是後者,在尋求令對方經濟代價最大化時,就必須充分考慮控制沖突烈度、範圍上限,避免因己方貿易反制而與對方國家大多數國民切身利益直接高烈度對抗。
根據上述原則,選擇加拿大油菜籽和歐盟豬肉、乳制品、白蘭地等商品是理性的。因為以下原因:
首先,上述產品均為對方占優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而西方國家農業部門從業人數少,但在國內政治生活中占據特殊重要地位,選擇這些產品來進行貿易反制,可以在不與對方國家大多數國民切身利益直接高烈度對抗的情況下,讓作出貿易制裁決定的對方政治領導團隊付出最大的國內政治代價,直白地說就是,他們損失的選票代價最大化,令其在國內政治遊戲中「偷雞不著蝕把米」。
比如歐盟內部農業和農產品出口更發達、享受歐盟共同財政農業補貼最多的西班牙、法國等國,在新能源汽車案爆發後前期主張限制中國產品最賣力,其中西班牙等國又是對華出口豬肉最多的國家。
其次,歐盟和加拿大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農產品、食品出口大國和凈出口大國,中國則是全世界最大農產品、食品進口國和凈進口國,中國進口在全球農產品貿易中舉足輕重,歐盟和加拿大農產品、食品出口業難以承受喪失中國市場的代價。
根據世貿組織2023年【世界貿易統計評論】(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3)整理計算,2022年歐盟農產品、食品出口額均為世界第一,加拿大農產品、食品出口額均排名世界第五,而中國農產品、食品進口額均排名世界第一。2000-2022年間,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占全球農產品進口總額比重從3.3%上升至12.3%,食品進口額占全球食品進口總額比重從2.0%上升至11.1%。
2022年歐盟、加拿大、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2022年歐盟、加拿大、中國食品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相比之下,曾經的世界最大農產品進口國日本到2022年已經跌落至第四位,進口額940億美元,不及中國進口額的1/3,占全球農產品進口總額比重從2000年10.5%下降到了4.0%。
第三,上述歐盟、加拿大產品不僅以中國為數一數二出口市場,且其行情往往正處於商品周期低谷,從而增強了中國貿易反制措施的殺傷力,或者說痛苦感。
目前,除大米等少數品類外,農產品、食品品類整個國際市場行情處於低谷。雖然加拿大和歐盟是高收入國家,但世界銀行中低收入國家商品價格指數(2010年=100)仍然可以折射反映國際市場商品行情變動,該指數的農產品價格指數在今年前兩個季度一度上升至116.2(二季度季均值),7月份又降到112.6;其中食品價格指數在今年7月份已經一路降到113.9;在食品中,油類指數在今年7月份已經一路降到107.8。
具體就油菜籽加工成品菜籽油而言,2020-2023年國際市每場平均價依次為906.4美元/噸、1502.3美元/噸、1756.7美元/噸、1065.1美元/噸,今年一季度均價987.9美元/噸,其後有所回升,7月份均價也只有1118.3美元/噸。
第四,上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容易找到替代供應來源。油菜籽、豬肉、乳制品等都是如此,白蘭地酒不是必需品,而且也可以國內自己生產。
第五,上述產品及其替代品中國國內產量正處於高峰,再加上替代進口來源,貿易反制措施即使最終付諸實施,也不會造成國內供給短缺,或價格大振幅上漲。
以油菜籽及其替代品為例。在中國統計體系下,作為菜籽油原料的油菜籽列為油料作物,作為大豆油原料的大豆列入糧食作物。2018年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被視為對華「新冷戰」的開端,標誌著中國外部環境的巨變,中國由此加強了對國內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產的保障。
1978-2017年間,中國大豆產量最高峰是2005年的1635萬噸,2015年產量是1236.7萬噸,為1995年以來產量低谷,其後逐步回升;2018年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之前,油料作物產量最高紀錄為2017年的3475萬噸,油菜籽產量最高紀錄為2014年的1391萬噸。到2023年,中國油料作物、油菜籽、大豆產量均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分別達到了3864萬噸、1632萬噸和2084萬噸(參見表1)。
表1 2017—2024年中國油料作物及大豆產量、進口量(單位: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食用植物油進口也持續保持在高位。2014-2017年,中國菜籽油和芥子油進口量依次為81萬噸、82萬噸、70萬噸和76萬噸,2023年進口量已達236萬噸。菜籽油和芥子油進口量持續居高不下,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國內油菜籽加工產品供給充裕,無需擔心一旦貿易反制付諸實施會造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意味著貿易反制措施可望適度改善國內農民和相關生產企業收入。
貿易反制之所以是藝術,在於它不僅要考慮威懾和「打痛」對方,還要基於對國家根本、長期利益乃至全球公共利益的充分考慮而把握好分寸,進退有度。在實施貿易反制的時候,我們不可忘記自由貿易才是理論上的最優狀態,即使因對方保護主義行為而不得已實施的貿易反制也有可能扭曲貿易,從而給本國帶來損失,因此,「以鬥爭求團結」是中國的長期、根本利益所需。
在更高層次上,面對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既要正視反華勢力的「新冷戰」圖謀,正視某些國家對華貿易受到的「新冷戰」色彩政治性幹擾有上升之勢,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本著一個負責任大國對這個世界的政治責任感,盡最大努力維護、增進與盡可能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因為無底線貿易戰完全可能把這個世界拖進淪陷性熱戰。
正是基於對中國長期、根本利益的認識和大國責任感,我們看到了中方宣布貿易反制措施敢於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決心,也看到了中方宣布經初步調查,決定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暫時不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看到了義大利、挪威、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領導人相繼應邀訪華,對中國相關貿易問題表態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特別是西班牙此前在歐盟內部是最強烈主張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額外加稅的國家之一,9月初其首相桑捷斯訪華後立場大變,在公開演講等場合明確表示,當前中歐關系緊張局面很大程度源於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西班牙呼籲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對話,「要發展經貿關系,避免貿易戰,(貿易戰)對全球沒有好處」;西班牙方面支持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原則,不贊同打貿易戰,願繼續為促進歐中關系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所有這些,讓我們看到了我方誠意和努力的初步成效。歐盟委員會、加拿大政府、美國政府以及其它一些挑起這樣那樣貿易爭端國家的政府決策者們,他們能否展現出同樣的明智和責任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