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您知道家裏的水是從哪來的嗎?」在鄭州,當丟擲這樣的問題時,有些人是懵的,但更多的人會堅定地回答:「南水北調!」
是的,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周年。2014年12月12日,清冽甘甜的丹江水從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奔湧而出,沿著千裏長渠一路北上,滋潤沿線26座大中城市,累計向京津冀豫4省市調水68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14億。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河南淅川,這個位於豫、鄂、陜三省交界的小縣城,用十年堅守,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詮釋了水源地保護的責任擔當。
丹江之上,生態守護進行時
陽光普照、碧波蕩漾。12月6日一大早,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丹江口水庫,兩艘清漂船正在忙碌作業。
俯身、打撈、收網……今年37歲的賈國衡,從小就生活在丹江口水庫邊。10年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為了水質保護的需要,他成為了一名「清漂人」。賈國衡所在的三川清漂隊共有35人,負責400多平方公裏水域的清漂工作。
「以前,工作時間相對來說長一點,漂浮的白色垃圾比較多,有塑膠袋、飲料瓶等。」護水員的工作並不輕松,水庫上清漂,沿岸清撿垃圾,巡視庫岸線。夏日曬得人流油,冬日刮得人臉疼。
「現在,隨著人們對南水北調水源地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水面上的漂浮物明顯減少,我們的工作也減輕了不少。」賈國衡指著身後的一池清水自豪地說,「你看,環境越來越美了,水愈發清澈,更幹凈了。」
在淅川縣,像賈國衡這樣的專業誌願護水隊員有近3000人,他們用堅守換來丹江碧水長流。
青山逶迤、水鳥群飛、水天一色。庫區深處,河南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水質檢測工作人員石亮和同事正忙著對湖水進行取樣檢測。
用特制容器從10公尺深水區取水、倒入容器、檢測,一系列動作行雲流水。「透過檢測數據分析,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二類,部份指標達到一類標準。」石亮說,丹江口水庫的水清得能看到十幾米深的水底,那是淅川人用心守護的成果。
「你看這水,清澈透明,無異物,肉眼觀察還是比較幹凈的,可以直接飲用。」接過石亮遞過來的取樣水,記者喝了一口,甘甜清冽。
其實,如今作為定期取樣檢測的補充,淅川縣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庫建成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自動檢測一次並即時上傳數據,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對144個事項開展常態化綜合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整治三無船舶等違法行為……為了保證水質,淅川縣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防護體系,一系列鐵腕舉措彰顯了淅川守護水源的堅定決心。
目前,隨著水源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丹江濕地生態系安全穩定,保護區的鳥類從100多種增加到510多種,監測發現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達10種。
生態紅利,潤澤百姓好生活
淅川縣在守護水源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的雙贏之路,讓庫區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讓當地民眾共享生態紅利。
鄒莊村距離陶岔渠首僅3公裏,這個因南水北調而搬遷重建的村莊,如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剛搬來的時候,心裏很迷茫,不知道以後的日子咋過。」鄒莊村黨支部書記鄒玉新感慨道。但隨著村裏「生態+旅遊」模式的開啟,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透過「大鄒莊」戰略,聯合周邊4個村成立黨支部,當地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種植,挖掘文化資源打造旅遊觀光點。「生態好了,村子美了,遊客來了,咱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鄒玉新笑著說,「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突破百萬元。」
像鄒莊這樣的例子在淅川比比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以來,淅川縣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5萬余箱養魚網箱,為了幫助漁民順利轉型,淅川縣政府積極引導,開展了各種技能培訓課程,從農康寶經營到特色農產品種植,讓漁民們有了更多選擇。
家中三代以捕魚為生的張小偉,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上交了漁船漁具,「上岸」辦起了農康寶。
「剛轉型時,心裏擔憂,怕掙不到錢。沒想到這些年,人氣越來越旺,趕上節假日都要限流,周邊省市的遊客也來這吃魚、觀光。」從2020年起,淅川縣春季禁漁期延長至半年。一年時間,張小偉一半開網捕魚、一半專心經營生意,還當上了丹江口水庫的義務清漂員,忙得不亦樂乎。站在岸邊,說起過往,張小偉眼神中雖有對往昔的眷戀,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堅定。
「過去守著大片濕地,周邊沒開發,老百姓沒收益。現在由專業的營運方盤活土地,打造不同型別的民宿。每到節假日,一房難求。」大石橋鄉相關負責人說。
不僅如此,淅川縣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荊紫關鎮全莊村利用丹江沿岸種植的杞柳,發展柳編產業,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突破百萬美元;馬蹬鎮雙泉觀村治理石漠化荒山後,山下村莊轉型發展金銀花等綠色產業,村民實作「一地生三金」;倉房鎮的柑橘產業規模達3萬畝,2000戶年均增收約5萬元,「中原柑橘之鄉」聲名遠揚……
目前,淅川農業構建生態林果產業體系,總產值超70億元,農戶畝均收入大幅提升;工業形成四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耗能產業比重顯著下降;旅遊業創成多家4A景區與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綜合效益超30億元,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淅川百姓的金山銀山。
長效機制,保障一渠碧水北上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丹江口水庫總面積的一半在淅川境內,丹江口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全部在淅川境內,96%的二級保護區和99%的準保護區均在淅川境內,且與湖北、陜西犬牙交錯,庫岸線長,水系復雜。
面對錯綜復雜的流域管理難題,淅川縣不斷完善「河長制」,實作縣鄉村三級河長全覆蓋,出台【淅川縣河湖管理辦法(試行)】等11項制度,為水質保護提供堅實保障。
「過去,庫區管理事項多、涉及部門多,還存在管理事項交叉。」淅川縣政府黨組成員、庫區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趙紅偉坦言。為此,淅川縣綜合生態環境、林業等7個職能部門144項行政處罰權和行政強制權,成立庫區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統籌協調庫區綜合執法及水質保護工作。
據淅川縣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建農介紹,淅川聚焦水資源保護工作,加強部門及區域聯防聯控,實行「河長+警長+檢察長+林長」聯防聯控機制和「三省四線上制」,定期開展演練,透過資訊共享,實作聯動執法。
下一步,淅川將在水資源監管上「精打細算」,嚴守「三條紅線」,最佳化配置水資源;水環境治理上「精雕細琢」,控源截汙兩手抓,確保入庫水質優;水生態修復上「精耕細作」,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濕地修復,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同時,淅川將借助南水北調品牌,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與文旅產業,打造特色生態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競爭力。
「綠色是淅川發展的底色,更是淅川發展的底氣。我們將繼續站在守護生命線的高度,堅持治汙護水與發展生態經濟兩手抓,探索出一條水清民富縣強的高效生態經濟之路。」南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淅川縣委書記張誌強說。
總策劃:王樂文
監制:方敏
出鏡:朱佩嫻
視訊攝制:霍亞平
出品: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