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咨詢師的人肯定都有這樣的疑惑:不是說咨詢師是「 情緒垃圾桶 」麽,為什麽我們在咨詢師身上,看到的卻是壓力迷茫和艱辛都無法掩蓋的 積極 和 活力 呢?
對此不少科班出身的小夥伴一臉驕傲說: 心理咨詢師都比一般人長壽、續航能力強呢 ,比如心理咨詢界傳奇人物 厄文亞隆 , 87歲 高領仍然活躍在業內,透過寫作和講課為全世界的心理治療師提供能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羅傑斯 老年一直堅持給人做治療、演講和著書直到 85歲 去世;認知行為療法代表人物 阿倫·貝克 目前已經 96歲 …..
小編見過的心理咨詢師 對生活的樂觀和積極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在一次Uni學員與咨詢師的線下活動中,一位年齡稍長的資深咨詢師分享了自己去年的 南極旅行和去印度禪修 的經歷。 瑜伽、健身、舞蹈 ……原來咨詢師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席間充滿了歡聲笑語,學員們都被咨詢師們自然流露出的活力所感染。
究竟為什麽接受著那麽多負能量的咨詢師,能夠如此健康而豐盈呢?今天就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去探尋一下 心理咨詢師們活出光彩和生命力的秘密 吧。
是什麽,讓我們的生活不快樂
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自信心信任感等個人成長困擾、職業規劃學習工作壓力等困擾 長期占據在國民的心理問題前三位。
哈佛大學對724人長達70年的追蹤研究最後發現,讓人最終幸福長壽的秘訣不是財富、智力,而是 良好的關系 。
良好的關系可以 從身體到內在 幫我們 抵抗衰老、生活壓力的侵襲 ,它能 保護我們的大腦、挽救我們的記憶力 ,即使 在同等痛苦和壓力之下,關系良好的人感受到痛苦也遠低於關系不良的人 。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臨床經驗,歸根結底讓我們幸福或者不幸福的關鍵在於: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關系。
這三點是否處理得當則影響我們的 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消極情緒 ,即心理學上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標準: 主觀幸福感 。
咨詢師如何處理影響幸福的關鍵問題
對待自我、對待他人、對待關系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幸福的 關鍵問題 ,然而也是讓很多人感到「頭疼」的問題。
簡單心理國民心理健康報告顯示,在透過心理咨詢求助的來訪者中,有 57.27%面臨親密關系問題 、 49.46%面臨自我探索和個人成長問題 、 38.6%面臨人際關系問題 。
小編見到很多職場精英,高層管理者、企業家這些在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甚至不少人早已實作了多數人夢寐以求的「財務自由」,然而他們在咨詢室裏最常說的就是:我能管理好幾十人的團隊、上百人的企業, 但是沒辦法管教好我的孩子 ;無論什麽客戶,我都能跟他們良好溝通,贏得信任,但是 我卻無法跟我的伴侶坐下來好好聊一聊 ……
當大多數人把人生目標定位為追求「 財務自由 」時,因為個人努力和靠命運之神眷顧抓住機遇實作「財務自由「的人, 心卻不自由 。
而 在幸福面前,反而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論貧窮富有都需要面對自己、他人、關系的拷問 。
在這個三個問題上,心理咨詢師似乎「享有」專業優勢,他們處理這三類問題的方式也有別於一般人。
一. 對自己:
不間斷地自我覺察、不疏忽地自我照顧、不放棄地自我完善
提到學習動機,不管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絕大多數心理咨詢愛好者或者學習者都會提到的一點是: 認識自己,或者更確切來說是正確認識自己。
對於成年人來說,或多或少都切身體會過 自我懷疑 或 否定 的時刻,或許在 高考填誌願 時,或許在 畢業找工作 時,或許在 人到中年 時, 要成為怎樣的自己會在每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悄然來襲 。
而心理咨詢師似乎更少受迷茫感折磨的原因是: 相比於普通人,對咨詢師來說,自我探索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如果你學過任何一門心理咨詢概論課,你就會發現在所有的流派裏, 自我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
比如經典精神分析學派代表 佛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的關系來理解人格結構 ,進而解釋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人本主義代表人物 羅傑斯指出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不一致性是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 ,自我實作是人類的基本動機,也是幸福的關鍵。
除了在理論中的重要性之外,對於成為心理咨詢師來說, 自我覺察、自我照顧、自我修通和完善也是職業對每位咨詢師的要求 ,因此咨詢師們往往投入很多的經歷去處理與自我的關系,具體來說有三點:
01、 不間斷地自我覺察
對於咨詢師來說,自我覺察比普通人對於認識自己的理解更加嚴格,不僅對於過去一路走來已經形成的自我的梳理,對現在自我認知、情感、行為模式這種宏觀的方面進行認識外,還要 聚焦在每段關系,每個情景中去覺察每一刻的內在自我 。
因為對於在關系中與來訪者共同工作的咨詢師來說,認識自我是理解來訪者、建立咨詢關系的基礎。
舉個例子,你的部門來了一個新同事,初次見面你對他印象不好,你可以選擇迅速給他 貼一個標簽 ,覺得他「自私」、「小氣」或者從關系的角度說你們「氣場不合」。
在這背後,也許並不是對方的問題,也許是情景原因: 可能是那天氣壓低讓你不舒服,或者是在家裏發生了什麽使得你本來就不開心,甚至還有一種可能是, 這個人跟你有某種相似性,而相似的那一部份正式你自己不喜歡自己的那部份。
當你沒有透過充分的自我覺察認識到這些時,也許就在渾然不覺中埋下了日後人際緊張的種子。
這對普通人來說,把自己不愉快的感覺以貼標簽的形式推給別人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對於一個咨詢師來說, 這樣的簡單粗暴是不符合倫理和職業要求的 ,咨詢師會敏感地捕捉到對來訪者的這種感覺,把它稱為 「反移情」 ,會透過深度的 自我覺察 或者 借助督導 去處理屬於自我的部份,以做到真正地去 理解和接納 來訪者。
咨詢師的自我覺察能夠幫助建立更好的咨訪關系,而 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好的自我覺察,意識到什麽情緒是屬於你自己的,什麽是屬於別人的,也是建立更好的人際溝通和交往的重要基礎。
02、 不疏忽地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是與自己的關系的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卻是最難做到的一個部份。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追求卓越的價值觀下, 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就是拼命往前沖、鼓勵自我犧牲。
所以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是心甘情願的超負荷工作,在家庭中,很多女性尤其是成為母親之後把自己的一切時間、情感和精力都全部投入家庭,成為全年無休、24小時不下班的媽媽,結果往往是自己很疲憊、工作、家庭關系也沒能處理好。
大量關於 「職業倦怠」(Burn Out) 的研究揭示了大批身心俱疲的員工對於個人健康和組織發展的危害,而近年來越來越高的產後抑郁也讓意識到應該重新審視對於成為母親的要求。
對於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來說,加班工作、超負荷工作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咨詢師需要調動全部的自我去與來訪者工作,必須保持最佳狀態,超負荷工作必然影響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對來訪者的不負責,也不符合職業要求的。
因此合格的咨詢師都會嚴格計算和安排自己接待來訪的日程,當狀態不好時會及時調整工作、尋求督導幫助 。很多咨詢師也會在一年中給自己安排一段長假來調整狀態,也會利用假期和參加各種有意思的活動來放空自己、獲取新的能量。
03、 不放棄地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許多人都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花很多時間參加各種培訓,但是往往重視的是職業技能、個人技能這些能為自己加分的學習中, 而忽略了對內在自我的改變 。
對於很多人來說,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要比承認自己在工作中有問題難得多。對於咨詢師來說,邁入這個職業的第一步就是 承認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不完美的部份,都有需要去修復的部份 。就像別人經常開玩笑說,你們學心理的人是不是都有病,我們也會自嘲地回答說:是,我們知道自己有病,但是我們沒有放棄治療。
咨詢師們會透過不斷的個人體驗去認識自我、去接納、覺察和修復。對心理咨詢師們來說,會 跳出對於自我的批評或者過度保護,去透過科學的方法實作與自我的和諧相處 。
二、對他人:保持情緒開放性和擁抱不確定感
傾聽、理解、支持和共情 是一般人都能說出的咨詢師對待他人的態度。許多有過咨詢體驗的人都說,只要坐在咨詢師裏,看到 咨詢師自己的情緒就平復了一大半 , 同樣的話對於咨詢師說就比對別人說心裏要舒服 。
許多咨詢師確實給人一種 如沐春風 的感覺,他們能夠幫助來訪者開啟內心,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緒。從 Seed課程【咨詢師成長之路】 中,可以看出咨詢師能做到這些秘訣或許與以下幾點有關:
01、 願意被他人情緒感染
咨詢師們往往具有 情緒開放性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喜歡跟 正能量 的人在一起, 遠離負能量 。對於咨詢師來說,悲傷、痛苦、焦慮都是可以分享的情緒,並能運用專業技術跟來訪者共情,去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的痛苦,甚至在來訪者無法通表達痛苦的時候,幫助來訪者梳理情緒。
相比於理性來說,人的行為往往都是受情緒支配的,保持情緒的開放性、流動性、共情是理解他人的基礎 。
02、 能夠辨識、表達情緒
近來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相比於 理性人假設,人的行為實際上更多受情緒的支配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現很多的人際沖突和緊張都是由情緒引起 。
比如我們在馬路上騎車的時候發現有些時候兩輛車都沒有碰到但是車主吵的面紅耳赤,常常是因為剛開始其中一人因為嚇到下意識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然後你來我往,矛盾升級。
如果這時其中一個人能夠 辨識出自己的當下的情緒 是被嚇到了而不是憤怒 並恰當的表達出來 ,人之常情別人也不難理解。再比如看到摔倒的孩子媽媽是出於擔心忍不住責怪,但是傳達給孩子的卻是憤怒的情感。
而區分、辨識和表達情緒是合格咨詢師的必備職業素質。
咨詢師們能夠透過理解自己的情緒去選擇理性的表達方式,透過辨識他人的情緒去理解他人。
03、 忍受不確定性
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是前進演化中傳遞下來的人類本能。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 這些本能卻被不加區分地呼叫甚至放大 了,比如當我們畢業時未來的工作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造成的危害是遠低於我們找不到食物的原始祖先,但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不加區分地放大了原始的不確定感, 在內心裏引發的焦慮甚至超越了對生存的威脅 。
再比如當我們的孩子成長中出現行為問題時,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是否能改變以及什麽時候能改變是不確定的,這 種焦慮感被放大和傳遞到孩子身上,引發家庭問題 。
對於不確定性忍耐度高也是咨詢師的職業素質之一, 因為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是否能改變、什麽時候能改變、改變多大都是無法確定的,如果咨詢師對此沒有容忍度,自己都忍不了怎麽讓來訪者有信心改變呢。
在存在主義理論中,不確定性是每個人都要處理的議題,換句話說, 人的一生,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死亡和改變了,其他的還需要過分擔心麽。 (怪不得咨詢師那麽多樂天派……)
三、 對關系:溫柔而堅定地保持有彈性的邊界感
溫柔而堅定是關註心理咨詢的人最常用來形容咨詢師的字眼。 溫柔而堅定的保持有彈性的界限感是咨詢師處理與來訪者關系的秘訣。
咨訪關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咨詢倫理的約束,這是出於對來訪者和咨詢師的雙重保護, 比如很多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都會對咨詢師產生好感,而這種好感並不是真實的,稱為「移情」 ,此時來訪者會想方設法打破咨詢設定,跟咨詢師建立咨詢關系之外的聯系,這就是考驗咨詢師的時候,既要堅守設定保持界限感,又不能傷害來訪者破壞咨詢關系。
此時,溫柔而堅定就是最好的態度, 堅定,是對界限的堅守,溫柔,是在不傷害來訪者傷害關系的情況下對來訪者說不。
而在日常的人際關系中, 不會說不,以及說不的方式不正確,在關系中過度投入或者疏離導致一方犧牲,一方壓榨都是引起人際問題的原因 。
此時不妨跟咨詢師學一下如何溫柔堅定的拒絕,為平等、有彈性、有邊界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如何像咨詢師一樣生活
有人會說,咨詢師都是經過那麽多年的系統訓練練成的,普通人怎麽做到呢?這裏要借用上面的一句話,世界上唯一確定的就是變化,咨詢的修煉確實並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改變時時都能發生,現在你可能不能馬上成為咨詢師,但是 不妨礙你借鑒咨詢師對自己、對他人、對關系的態度,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
一、學習心理咨詢師的態度
——卡爾·榮格(精神分析動力學治療師)
——史蒂夫·德·沙澤爾(焦點解決療法治療師)
——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治療師)
二、借鑒咨詢師的學習方法
01. 學習心理咨詢理論知識
你可以透過參與一項心理咨詢專業課去系統學習心理咨詢專業知識,看看心理咨詢師是如何理解自己、他人和關系的。
02. 透過各種方法自我覺察、自我探索
你可以透過心理咨詢體驗、參與咨詢師訓練課程、寫反思日記等方法實作自我覺察和自我探索,探索中需要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或者在一個支持性的團體中獲得反饋。
三. 透過反思性實踐來促進改變的發生
反思性實踐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咨詢師透過反思自己在實踐中的問題,調整和最佳化自己的認知,再將新的思維方式運用到實踐中去。行動-反思-調整-行動,改變就是這樣發生的。
歡迎送出你的贊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簡單心理Uni
或許你還想看:
讀過心理學的人會有哪些特有的習慣?
「心理學」專業是一門什麽樣的專業?
心理咨詢師證書取消了,想從事這個行業的話,要考什麽證書呢?
請問有沒有自我治愈的心理學書籍可以推薦,不要心靈雞湯,而是真正的心理治療的書籍?
「簡單心理Uni」心理咨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學習者,提供音訊、視訊、直播、長程訓練計畫等多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萬+人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