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都說清承明制,明清兩代在稅收上有怎樣的區別,以至於明朝窮的叮當響,清朝卻富得流油?

2021-06-01財經

真是神奇了,居然還有人說清朝是靠橫征暴斂把賦稅拉上來的……講道理,乾隆會典和嘉慶會典都是公開作品,找一找很難嗎?

這裏是乾隆十八年的賦稅統計情況,大體而言,清朝民田700萬頃上下,征銀2900萬,糧840萬石,我按畝產1石計算(實際上清朝畝產平均值我看保底1.5石),如果銀1兩值米1石,則賦稅大概在5%以上,不到6%,你按1.5石算可能也就4%,如果是嘉慶時代,銀2兩才能買米1石,那可能連4%都不到。

而且清朝地稅包含約300萬兩的攤丁入畝稅銀,這樣說的話純粹土地正稅還要再減0.4%左右。

嘉慶時代畝數和征稅數均有增長,但平均值略低於乾隆0.2-0.3個百分點。

歷朝歷代都有額外攤派、稅上加稅,這一點清朝不例外,但也不至於更糟糕,只論正稅,要是5%也算橫征暴斂,那我無話可說。

(一般我們說周朝是十稅一,西漢初年是十五稅一,西漢最低值三十稅一,清朝應該高於三十稅一,但低於十五稅一。)

清中葉開始就有財政問題了,從嘉慶親政到嘉慶最後去世,虧空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嘉慶道光各種力行節儉,也沒什麽辦法。

從清朝收入情況看,清朝到了嘉慶時代,也頻繁出現稅收不上來甚至收入下降的情況,一省稅收能達到預期的80%,就算收入健康,可以補足虧空了。至少我認為不算樂觀,但或許比明中葉(張居正改革前)還是要好一些。可能還是攤丁入畝之類政策有利於交稅的原因。

清中葉主要問題是人多了三四倍,直接導致政府日常開支不得不大幅增加,隨著時代發展,政府官員(或者說主要是府縣官和小吏)為了迎合長官,發展出大量所謂「陋規」,也極大增加了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因為清朝有個理念叫「永不加賦」,直接導致後期很多試圖擴大財政收入的計劃,都因為這個「國策」而直接夭折,進而出現的是各種灰色收入直線上漲,但皇帝身在宮廷,其實對灰色收入認知是相當遲鈍的。

說白了還是傳統思想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發展必然引來政府財政需求擴大,但儒家傳統卻是少收稅,這個理念上的矛盾沒法解決,清中葉財政也就一直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