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1 |
在社會學的術語中,有一個詞叫 「失範」 ,在法國人迪爾凱姆提出它的年代,是指現代化使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範遭到削弱、破壞、乃至瓦解,導致社會成員心理上價值觀瓦解的無序狀態;
後來, 「失範」 跳出了社會學範疇, 引申為當某事物的行程切換軌域但未完成轉換時,人們因不知所措而迷失的狀態 。
舉個形象的例子,好比教育局突然通知明年高考「語數外」換成「音體美」,且第一年只有簡單的考綱,沒有評分標準,學生、老師、大學招生辦都懵了的狀態。
恰好,房地產這兩年發展正來到 「炒到住」轉軌的當口 ,從去年遭受重錘到今年春天開始的全國救市,直至6月,某些地區開始出現一些魔幻的操作, 迷茫、混沌的情緒,彌漫在全行業鏈的前、中、後端。
通常,為順應多數讀者的關心,筆者只圍繞 「地產市場 」角度寫推文,但許多荒誕的亂象「供需,板塊,城策」的短線的市場邏輯是無法解釋的;
2022年中點的推文,筆者切換到
「房產行業」
的視角,談談樓市要從「炒到住」切換,
「土地供應者、開發商、購房人」
這三方要面臨的
「長期失範」的窘境
。
| PART 2 |
作為 土地供應者 ,從土地招拍掛制度推出的1999年,到如今已運作23年。
地方土供者習慣的無非兩條路線: 城投-整地-抵押-拿錢-投資-發展;國土-賣地-拿錢-投資-發展 。
這時候要 轉軌、加軌 ,錢袋之源的地要有序地賣,變成產業稅收的承載基礎,拿出想當一部份做年輕人的保障房,不能做一錘子買賣。
長期以來,地方扮演的角色從來都是 「土地供應方和財政消費方」 ,載體與媒介 只有「土地與金融」 ,那會產生數位,至於土地之上的事,那是次要的。
而「房住不炒」的核心精神在於關註「住房」,地方主要的角色要向 「居住保障方和城市營運者」 轉化, 關註「房子」和「服務」這個城市的人 。
.css-19xugg7{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2cv0pi"> .css-12cv0pi{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height:100px;-webkit-box-pack:center;-webkit-justify-content:center;-ms-flex-pack:center;justify-content:center;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