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歐盟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透過新的規則、調查和潛在關稅政策對中國產品進行限制,如今又將黑手伸向中國的制氫電解槽。
據彭博社、路透社27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五,對於本月即將啟動的歐洲綠色氫能計畫補貼,歐盟委員會宣布修改氫氣補助拍賣規則,增加了限制在投標計畫中使用中國制氫電解槽產品及零部件的一條所謂「彈性要求」(resilience requirements)。
歐委會釋出的檔內容,在描述這條新規時稱,「歐委會的分析表明,歐盟對中國電解槽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增加並面臨著不可逆轉的風險,可能對歐盟供應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投標者必須證明其申請計畫中,在中國組裝、生產或接受表面處理的電解槽產品采購不得超出整體的25%。」
檔還聲稱,考慮到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全球產量的50%,而且中國的氫氣產量預計遠遠超過其國內2025年目標和可預見的全球需求,因此「有理由對這一新興產業采取特別措施」。規則指出,計畫實施期間如果發現投標者沒有遵守指導方針,將會面臨補貼減少或終止合約的懲罰。
6月13日,2024上海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展覽會,堿性電解水製氫裝置。視覺中國
電解槽是利用電能將水分解並生成氫氣的關鍵裝置,在制氫系統總成本中的占比約為50%,直接決定了氫能生產的成本。
為向氫能產業提供資金支持,歐盟在去年3月推出歐洲氫能銀行,以刺激和支持歐洲永續氫能的生產和投資。該計劃預計投資30億歐元在歐盟建立「未來氫能市場」,目標是到2030年將綠氫年產量提升至1000萬噸,並每年從域外國家進口1000萬噸綠氫。在其拍賣機制下,企業綠氫生產的成本越低,溢價越少,也就越容易成為中標者,獲得歐盟的資金補貼。
據路透社早前報道,今年4月,歐洲氫能銀行在首輪拍賣後向7個氫能計畫提供7.2億歐元資金補貼。當時有業內訊息人士表示,一些成功計畫的競價表明,它們將使用更便宜的中國裝置。歐盟委員會並未透露是否存在這種情況。
路透社援引的一份歐委會檔當時提到,約1/4申請資助的計畫計劃從歐盟以外采購電解槽,另有1/4的計畫計劃同時使用歐盟和非歐盟制造的裝置。
報道稱,對於9月歐盟將啟動的新一輪高達12億歐元的綠色氫能計畫補貼,一些歐洲制氫電解槽制造商擔憂無法與成本更低廉的中國企業競爭,希望歐盟在歐洲氫能銀行資助計劃中增加有利於本地企業的標準。
9月初,歐盟氣候專員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對此回應稱,歐委會正在制定更嚴格的規則,以確保歐盟對氫能計畫的補貼有利於歐洲企業。
「我將確保下一次拍賣與以往不同。我們將制定明確的標準來建立歐洲電解槽供應鏈。」霍克斯特拉炒作中國所謂「產能過剩」的話術稱,「雖然歐洲擁有良好的電解槽制造能力,但中國正以較低的價格向市場過量供應。」
當時他還為歐盟擬議補貼新規辯護稱,歐盟不是要切斷與中國的關系,而是在認為競爭不公平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3月27日,2024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上,觀眾觀看用於堿性電解槽使用的高效能改性四氟墊片。視覺中國
全球降碳的大背景下,綠氫行業站上了新風口。受益於全球綠氫需求的爆發,作為水電解制氫領域的核心裝備——電解槽,正在成為中國出口「第四樣」的預備役產品。
近年來,中國電解槽產業發展迅猛,已形成了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生產可以做到完全國產化。陽光氫能、派瑞氫能、天合元氫、隆基氫能、明陽氫能、國富氫能等多家電解槽領先企業正在積極開拓歐洲和中東海外市場。
據報道,一套電解槽裝置的出口價格在1000萬元至1500萬元左右,歐洲的同型別產品售價多是它的1倍以上,更高的價效比成為中國電解槽走紅海外的主要原因。
而中國電解槽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出貨量與價格優勢上,還在於其技術水平胡產品品質。中國堿性電解槽的技術水平被認為領先於歐美,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隨著全球各國陸續制定「雙碳」目標後,2022年市場開始突變,制氫裝備呈現出爆發式增長。2022年,中國電解槽的出貨量達到了800MW,同比增長128.6%,占全球出貨量的78.4%。
綜合中國能源報、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23年以來,近10家國內電解槽生產企業與多國廠家透過合作建設工廠、啟動電解水製氫商業化合作、成立海外公司等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加速制氫裝置海外市場布局。多家企業均感受到電解槽出海的增長趨勢。派瑞氫能已實作出口金額連續翻倍——2021年約7000萬元,2022年約1.7億元,2023年約3億元。
於此之際,歐盟的保護主義大棒,照著正欲起飛的中國電解槽披頭一棍。同一時間,歐盟還對中國電動汽車、風電設施頻下黑手,嚴重影響中歐關系,也殃及歐洲綠色轉型目標。
9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就相關問題回應指出,歐盟行為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和政治主導的行為,無視客觀的事實,罔顧世貿的規則,違背歷史的潮流,損害歐盟綠色轉型的行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如果歐委會一意孤行,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捍衛中國企業和產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