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10萬億轉移支付,四川憑什麽又拿最多?

2024-04-24財經

來源 | 深藍財經

撰文 | 鄭婷

四川省經濟總量已經排名全國第五,為什麽還要拿全國最多的轉移支付?

近日,在財政部公布「2024年中央財政預算」後,10.2萬億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走向引發關註。

四川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大省,但和其他發達地區截然不一樣,它不僅每年吃轉移支付,竟然還拿最多。為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憑什麽四川蛋糕切這麽多,憑什麽發達的經濟大省也搶咱們的蛋糕。

事實上,這樣的不理解存在太多的誤解。

四川又拿最多

從地區分配看,2024年四川省以6184.9億元的預算金額排名第一,河南以5335.7億元位列第二;

湖南、湖北、河北、黑龍江等4地獲得的資金分別超過4000億元;

雲南、安徽、廣西、新疆、貴州、江西、山東、遼寧、內蒙古、甘肅等10地獲得的資金分別超過3000億元;

上海、天津獲得的資金規模最少,均不到1000億元,位列榜單後兩位。

各省份之間多達千億級別的差距,讓四川成了全國31個省份中的「顯眼包」。

如果把時間拉長,梳理近5年的數據則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四川每年拿到的中央轉移支付總額都是遙遙領先其他省份,坐穩了第一的交椅。

奇怪了,四川分明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窮省」,它作為「西部崛起」的代表,具有發達的民營經濟,尤其是2023年,GDP總量突破6萬億量級,達到60132.9億元,宛如一匹黑馬,成功躋身全國第五。

如此優異的經濟表現,還需要中央最多的轉移支付?

「四川經濟騰飛,原來靠的不是自身「造血」能力,而是中央轉移支付。這種行為,無疑損害了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利益。」在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中,有觀點開始亂帶節奏,說四川嚴重依賴中央財政,對沿海地區不公。

只能說,持以上看法的網友,錯誤地將中央對各省份的轉移支付規模,視為評價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程度的標準。而且根本不了解中國盤根錯節的央地關系,而且只關心數據表象,並沒有結合省情看原因。

中央財政依賴程度,四川並不高

衡量一個地方對中央財政的依賴程度,其實關鍵在於觀察中央對各省的轉移支付與各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值。

比值越高,說明地方對中央財政的依賴程度越重,同樣也意味著中央財政支持力度越大。

深藍財經計算了四川所在的西部12個省市及自治區在2023年的比值情況,結果顯示——

西藏自治區:10.682

青海省:4.471

甘肅省:3.387

寧夏回族自治區:2.565

廣西壯族自治區:2.302

雲南省:2.03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43

貴州省:1.887

四川省:1.225

內蒙古自治區:1.168

重慶市:1.026

陜西省:0.972

很明顯,就整個西部而言,四川只能排第九,甘肅、青海和西藏比值尤為突出。特別是西藏,其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是當地收入的10倍之多,這一比值在全國範圍都屬最高,充分說明西藏更需要增強地方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減少對轉移支付的過度依賴。

四川經濟穩健,但人均GDP低於全國水平

盡管四川去年GDP排全國第五,但四川的人口總量也大。

而人口數量,恰恰與轉移支付呈正相關。

這裏面蘊含了怎樣的邏輯?我們來看看轉移支付的結構。

根據財政部披露,轉移支付由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補助資金三塊組成。

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合計約8.9萬億元,占比超87%,規模最大。

而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占據大頭。

「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可能有些陌生,它指的是,中央委托地方完成本應由自己承擔的事權,需要透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彌補對方的成本,通俗地講就是:

本應該由中央承擔的地方公共服務責任,現在拿給地方幹了。地方幹了中央的活,中央就得給錢。

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比如基本養老金、醫療保險、義務教育等等,就屬於中央承擔的公共服務責任,所以被劃歸了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中。

這些領域的開支,和人口的多寡逃不了幹系。拿基本養老金來說,其轉移支付的分配邏輯,首先與地方離退休人數掛鉤,其次再向地方傾斜(中西部地區是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則只給50%的補助)。

四川作為中西部地區總人口超8300萬的人口大省,全國排名第五,其龐大的離退休人數和其他民生需求自然使得中央對其財政幫扶力度加大。

也正是因為人口因素,四川的人均轉移支付和人均GDP才顯得不那麽突出。

經深藍財經計算,西藏是人均轉移支付排第一的省份,也是唯一超過6萬元的省份,其次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8萬元,再者是青海,2.6萬元。

雖然四川從總量上看是第一,但是人均轉移支付遠低於其他西部省區,與西藏差了整整5.8萬元,在全國排在第15名,居於中遊。

人均GDP方面,四川其實有36.7%的GDP都由成都貢獻,這跟地形地貌有關,四川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余大部份是丘陵和大山區。

涼山、甘孜、阿壩三個民族自治州占據了四川60%的地盤,發展經濟的難度更大,因此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地區。

所以超6萬億的GDP平均到每個人的頭上,也就不過71835元,遠低於全國人均的89358元。

梳理到這兒,你能明白,為什麽四川經濟雖好但為何還能獲得最多的轉移支付,因為僅從人口角度看,央地轉移支付,重點投向的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的共同財政事權,重點支持的就是人口大省。

從這一層面講,增進民生福祉,最高程度做到全民共享發展成果,不放棄每一個公民,正是轉移支付制度的「高級」之處。

四川向全國轉移貢獻川氣、川電、勞動力……

由於經濟發達的沿海省市,更像是轉移支付的貢獻者,中西部地區更像是受益者,因此,獲得總量最多的四川,就被理所當然地當成了全國的「最大收益者」。

但實際上,四川在獲得轉移支付的同時,也在竭盡所能,最大化地反哺全國。

那些對四川發出批評聲音的網友,往往只聚焦於資金的數額,忽略了四川為全國大局發展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沈沒成本。

尤其在能源資源、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四川可謂是為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

比如,「川氣東送」工程。

2010年,橫亙西東的能源大動脈——川氣東送管道投入執行。按照發改委對「川氣東送」計畫的要求,富余川氣被送往江蘇、浙江、廣東、湖北、安徽、江西六省。

2023年,四川省以594.8億立方的天然氣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以一省之內貢獻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天然氣。

使用天然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可明顯改善大氣環境外,還可減少每年大量原煤的運輸,緩解受益地區交通運輸緊張的問題。

同時,隨著能源結構發生變化,減少煤炭資源的開采,煤礦安全事故也將由此而減少。

四川也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主站場。

近六年來,四川的水電外送電量每年都超過1300億千瓦時,穩居第一。

四川的電力主要供給江浙滬地區,約占華東區外受電的三分之二。難怪有人說,上海家庭每5盞燈裏就有一盞是四川點亮的。

四川電力的穩定供給,給華東地區的工業和生活穩定也帶來極大的「安心」。

以2022年夏天為例,因酷暑肆虐,四川出現了短暫缺電。在四川人熱得只能手動扇風降溫的同時,長三角的電力也因此面臨大「烤」,長三角原生的工業生產不得不緊急做出調整。

四川,還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省。

截至2023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68萬,戶籍人口9071.4萬,流出人口703.4萬。每年外流的勞動力,為其他省份的經濟騰飛「添磚加瓦」。

此外,四川為打通盆地閉塞,努力聯通了許多「難以征服」之地。

西成高鐵,在秦嶺之中飛馳而過,自北向南連線西安和成都;京昆高速,憑借百米高的超級大橋,沖上雲貴高原,連線成都和昆明;西邊的川藏公路,上天入地,翻越橫斷山脈,讓青藏高原不再遙遠……

一條條暢通無阻的「超級蜀道」,讓四川盆地不再成為被重重阻隔的「孤島」,而是成為整個西南地區與全國緊密相連的關鍵樞紐。

這些超級工程,懂得都懂,每一個都是吞金獸,很多地方根本無力負擔。

四川,還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省,其糧食、蔬菜和生豬產出位列全國前列。

但農業的產業附加值低,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往往需要轉移支付的支持。

今年一號檔指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說明中央心裏很清楚,誰搞糧食生產誰吃虧,所以不僅要轉移支付,還要進行省際橫向利益補償。

結語

4月18日,四川龍年首份經濟「成績單」公布:今年一季度,四川地區生產總值為1414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57.0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766.3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519.3億元,增長6.4%。

三大產業共同邁進,四川在努力增厚自己的「羽翼」,努力提高轉移支付的利用效率,同時更努力地報酬全國。

所以今天,我們不應該僅憑一個轉移支付的數額就對四川抱有偏見,反而應該為它的所作所為,它所表現出的責任和擔當點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