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以英國的紡織業為例來分析這個問題。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紡織業開始的,那麽英國紡織業的發展,又靠的是什麽?
是傳統?是民族性?是自由的貿易?這些當時在倫敦叫聲最烈的東西,只是解釋現狀的一種回答。
而實際上,脈絡是很清晰的。
1647年,八十年戰爭結束,西班牙解除對荷蘭的貿易禁運。
荷蘭處在萊因河入海口,北連波羅的海、南接法國、沿著萊因河向內是萊因河流域的運河水路。什麽地理位置,能敵得過大河入海口這樣的地理優勢?
1651年,獨栽者克倫威爾發現搞這種自由貿易,英國扛不住了,於是出台了【航海條例】。
1654年,瘋狂造艦的護國公,暴打荷蘭,自由貿易爭不過,那就武力解決,荷蘭戰敗。
1666年,出台【埋葬法案】。死了之後,必須用呢絨布包裹埋葬,任何不用羊毛呢絨布包裹埋葬的,罰款15兩白銀,且此呢絨必須由本國生產。此法案一直持續到1814年,成為1666年到1814年研究英國家族、家譜的重要一環。
1699年,出台【愛爾蘭羊毛法】,愛爾蘭禁止出口呢絨、所有呢絨制品由英格蘭提供,招致了愛爾蘭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愛爾蘭人拒絕穿呢絨,選擇穿亞麻布。
1701年,東方棉布被東印度公司向英國傾銷,各地的紡織業者、羊毛商人、圈地養羊的圈地貴族,都很不滿,爆發了反抗運動和燒毀東方棉布運動,第一次棉布禁止令出台。
1721年,第二次出台。
1725年,蘭開夏的棉花紡織業開始有所發展,但因為技術不足,是以紡出來的棉紗,只能做經線,不能做緯線。這是西歐棉紡織業的開端
1733年,蘭開夏等地的棉紡織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依舊無法競爭過東方棉布。於是,【曼徹斯特法案】出台。
至此為止,也就是靠著【航海條例】、【棉布禁令】、【裹屍布法】等等,從生到死的一整套法案,把本國的紡織業發展起來。
並且依靠著殖民地——主要是北美,北美也算是片帆不得下海,不能去買荷蘭法國的布料,只能買英國產的劣質布,由此保證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後,北美一開始也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拒絕穿英國運來的布,鼓勵婦女自己用紡車紡紗、織布。
1779年,走錠精紡機,也就是騾機出現,英國布第一次在「品質」上,和印度持平,但還不如中國。
算生產效率,已經高過了中國和印度。但是,因為物價問題,在價格上,依舊毫無競爭力。
隨後,英美開戰,英國無法從美洲獲得棉花和靛草,於是大量投資印度,種植棉花和靛草。同時再用軍隊和關稅控制,摧毀印度的手工業。
到1826年,已經有英國人看明白什麽叫殖民市場了。
如果沒有東印度公司的武力統治,曼徹斯特的工廠在一開始就會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啟動,即使是蒸汽的力量。這一切是由印度制造業的犧牲創造的。如果印度獨立,她本可以進行報復,對英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從而保護自己的生產產業免於淪陷。
但,現實中,這種自衛行為是不允許的。
看明白了嗎? 英國的原始積累靠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和殖民主義這兩大法寶,而這兩樣都需要暴力的支持,燒殺搶掠就是其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