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關鍵在於人口,中國傳統政治認為好戰必亡,是因為中國是個農耕國家,人口的產出非常依賴土地,如果對外侵略過多,雖然占據了大量土地,但由於招致原住民的仇恨而無法充分開發土地,那麽占領的土地就實質上成為國家的負擔,不但無法有足夠產出反而要消耗國家的行政、軍事資源。
中國也嘗試過大屠殺原住民和遷徙本國人口,但耗費的代價都太大了,因為本國內部還有這麽多人要養,對外征戰意味著短時間內本國人民不但無法得到供給,反而還要把僅剩的一點剩余價值貢獻給軍隊消耗掉。而軍隊占領的地區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反哺國內,甚至占領區自己都已經把糧食資源消耗的差不多了,等於帝國又多了一個拖油瓶。遷徙人口對帝國來說更是一個傷筋動骨且曠日持久的巨大工程。
所以中國從歷朝歷代對外擴張的經驗教訓中得到了一個教訓,那就是帝國的擴張是有邊界約束的,這個約束就來自於土地產出,土地生產效率直接決定了帝國的疆界。固然,人口越多,耕種土地的人就越多,但土地產出總有一個上限,當人口多到一定程度,人口的消耗就趕不上他們的耕種產出了。我們看中國歷史上經常有窮兵黷武導致賦稅加重,民眾痛苦不堪於是紛紛起義的故事。這本質上就是人口太多消耗了資源,導致帝國無法積累起足夠的剩余資源用於對外擴張,到最後甚至連自保的資源都捉襟見肘。
但是對農耕社會而言,又不能減少人口,因為土地還是需要人來耕種的,人口太少又會導致產出跟不上,所以是進退兩難。耕地給了人類一個穩定的依賴條件,但又反過來約束了人類。
西方國家完全不遵從農耕社會的邏輯而是反其道行之,因為西方的土地生產力薄弱,致使他們反而減少了土地依賴。破碎的大陸->無法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勢力->難以組織起大規模土地耕作水利建設->土地難以供養較多的人口->民族被迫只能將有限的資源傾註在更少的群體身上,培養一支能征善戰的精英隊伍->掠奪、商業所得收益大於投入->更加不重視農業生產,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對外擴張上->良性迴圈。
我們知道中國歷朝歷代都飽受遊牧民族侵略之苦,關外的土地貧瘠,農業產出少,只能長草養牛羊,這樣能供養的人口基數是很低的。所以對遊牧民族來說,搶掠的收益要比自己耕種大的多,搶掠中原是他們的最優解。但帶來的後果就是遊牧民族在關外要保持一個極低的人口數量,同時要保證族人個個都是精英戰士,老弱病殘不能長時間在族記憶體活下去,原因很簡單,搶掠本身相比於農耕就是一個損耗極大的過程,如果說自產自足可以供養10人口,那麽光靠搶掠能供養3人口就不錯了。
西方用較少的人口換取較強的掠奪能力,用食物鏈來比喻的話,中國相當於食草動物,西方相當於食肉動物,食草動物能量轉換效率高,所以數量高於肉食動物好幾個數量級,食肉動物靠捕殺食草動物為生,能量轉換效率低,所以數量較少,有的還瀕臨滅絕。但是食肉動物個體戰力普遍很強,先天不良者基本都會夭折。
西方國家也是如此,人口少,精英多,拖油瓶少,最典型的美國,國土面積和中國目前的版圖相當,可耕種土地比中國多的多,還比中國土地肥沃的多,然而至今只有3.32億人口,是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假如一個精英的產出可以供養一萬個拖油瓶,那麽西方人會果斷淘汰掉其中的五千個。把省下的資源集中起來出去繼續搶。中國人則會讓這一萬個人每人少吃一口,再多養一千個拖油瓶。所以西方人推崇的是馬太效應,而中國人講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由於西方人數少,所以掠奪來的財富再怎麽揮霍也能留下一部份用於點科技樹。而中國人數多,任何財富一旦平均分配到這麽多人身上就不剩下多少資源能用於研發了。
按照這個邏輯其實很多事情都能解釋的通,比如早在西方大航海之前鄭和就已經下西洋了,但為什麽沒有像哥倫布那樣建立殖民地呢?因為中國自己都有一大家子人要養,遠征海外是虧本買賣。西方人為什麽不虧?因為他們本身沒幾個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爛命一條。
再比如為什麽黑死病之後催生了西方的文藝復興?因為原本西方也不是一開始就選擇對外搶劫這條道路的,他們也是被逼的,畢竟人性上說,如果能安穩過日子誰也不想腦袋別褲腰帶上活著,古代西方遵循的也是農耕社會的邏輯,只不過他們的農耕效率低規模小,勉強維持生存而已,肚子能填飽算不錯了,文明什麽的就不要說了,這就是所謂的黑暗的中世紀。
直到黑死病來臨,歐洲一下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前面說了農耕社會對人口數量是既有上限要求,也有下限要求的,現在好了人口數量驟減,一下子擊穿了下限,農耕模式徹底玩不轉了,只能轉換成劫掠模式,於是天主教被新教取代。從此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直到現在,東西方也是遵循這個邏輯,目前歐美對全球的掠奪已經從殖民時代赤裸裸的武力改為了商業、法律方式,當然武力輔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歐美社會仍然保持著較高的人口淘汰率,使得國家可以將豐厚的教育資源分配到極少數精英群體上。中國最頭疼的問題則是就業率,雖然這幾年教育水平上來了,但人均教育資源、創新能力仍然和西方國家沒法比,東西方科技差距仍然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追趕。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仍然還在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流入。
我覺得即使是國內也是遵循著這一邏輯,東西中部城市用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供養著東部沿海城市。發達城市的房價就是天然的大過濾器,用於淘汰掉多余的那部份低端人口,吸引外地的高學歷人群,以此來維持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那麽東西方邏輯是否能相互轉化?對雙方來說都很難,因為西方的地理情況決定了誰也無法在西方行使有效統治,而中國的地理情況又正相反。西方無法實作中央集權就無法實作全歐一盤棋,就會造成人口得不到資源分配而無法大規模增長。人口基數少,精英階層就能輕松駕馭民眾繼續為少數精英利益服務。因為要糊弄3.3億人和糊弄13億人的難度差異是數量級級別的,在中國,愚民政策並不總是看上去那麽有效。
但是,隨著地球越來越小,交通越來越便利,人口的流動很可能會越來越便捷,比如說大量的難民湧入西方國家,一方面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順帶改變了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在緩慢增加西方國家的人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等到西方人意識到之後再想改變已經晚了。這就是為什麽現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開始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