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你為什麽勸退CFA?

2021-04-01財經

前不久卡著早鳥價的期限報了明年的CFA level 3考試,700刀的報名費,還是有點肉疼的。
先說下背景,四大咨詢在職,非金融行業相關,無執業要求也不是為了Qpay。

身邊其實有蠻多人在備考CFA,也有很多人來問我要復習資料,但能堅持考完三級的人其實不多,大多數是報了名又疲於復習,一級還能迷迷糊糊蒙混過關,二級考掛了就不願意再交一次幾千塊的報名費了。

說實在的,我可以理解大家放棄的原因,也就是很多人勸退CFA的原因:

  • 貴,花五千塊考一次試,還要花萬把塊報班培訓
  • 難,有基礎的同學一級尚可突擊,但二級、三級的難度陡然上升,科目又眾多,不能顧此失彼,又不能一知半解,註定要犧牲平日深夜追劇的時間、周末陪物件的時間、假期旅遊的時間
  • 又難又貴,而且上知乎一搜好像只有培訓機構說有用
  • 這些理由我都理解,信用卡扣錢的時候我也心疼,考試前加班到十一二點還要堅持再學一兩個小時的時候我也罵自己是腦子壞了嗎報名這種考試,但我還是堅持去做了這件事,是因為我對學習這件事的一點信念。

    把握住每一個可以體系化學習的機會,在離開校園之後就鮮少有了。

    在進入職場以後,我們的學習大多是在接到新任務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不熟悉內容,於是找前輩要一些歷史案例來看,開啟搜尋引擎檢索,找幾篇研報補補課,就這樣馬馬虎虎地武裝一下自己就擼起袖子幹活兒了。另外,在非工作場景下,我們的學習可能是在b站看知識區老蔣/半佛/沖浪普拉斯等等up主的視訊(眾所周知,b站是學習網站),讀3C的朋友在朋友圈轉發的中金點睛,通勤路上聽了聲動活潑旗下的幾個節目。

    沒有說這樣學習不對啊,上面講的這些事我都做,也樂在其中,但是靠這些是不夠的。因為缺乏基礎知識體系的讀者,很容易把觀點拿來就用,而沒有思考和辨別的能力,導致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會了,但其實僅僅是他人觀點的拼湊,是禁不起討論的。

    我們講回CFA,金融領域知識體系最完整的不出其右。從傳統金融市場的基本知識,到更接近社會、心理學的行為金融都有所覆蓋。經典的知識包括宏觀經濟的內容,例如貨幣政策與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利率,全要素生產力TFP的系列增長理論等,以及固定收益、權益、衍生品、組合管理等,而行為金融則講到投資者及機構在實際決策時由於認知和情感等原因並非總是做出最理智的選擇。此外,除了一級二級的全選擇考試外,三級結合案例的寫作題更是貼近實際問題。

    從宏觀到微觀,從客觀到主觀,從理論到實務,想不出除了認認真真學一遍CFA以外,還有什麽更好地辦法幫助我們從無到有建立起這樣一個強大的知識框架。
    有了這個框架,再去看那些碎片的「知識」,大機率能辨識出其中毫無水平的東西,對於有用的知識,有沒有基礎知識的人讀完同一個篇文章的收獲也絕不是一樣的,這個我們往下說。

    知識領域常常是觸類旁通的,跨學科基礎知識能幫助你在理解問題的時候避免重大紕漏。

    舉例來說,在一家企業的營運過程中,我們面臨是否投資一項業務的決策。表面看起來是需要收集資訊做個分析,那麽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內容就包括Commercial,即市場的調查,財務管理的建模,以及公司的portfolio的管理,甚至在非純財務投資的匡算過程中還涉及到營運的知識。如果這項投資金額重大,那麽可能還涉及到融資事項,內源融資還是外源融資?發股還是發債?定向增發還是公開募集?

    如果你考過CPA也考過CFA,上面的問題基本都在涉獵範圍內。不說知識點都背得清清楚楚,比如你現在問我主機板IPO的條件我怕是磕磕巴巴的,但首先我們能意識到存在上述方面的問題,並且對問題的脈絡是有基本印象的,那麽至少不會只算一個ROI模型就認為事情可行。

    這一點我在實際做計畫的時候也有所體會。例如在做一個數據治理計畫的時候,跟財務溝通數據時能夠丟擲問題,發現其中有一部份數據口徑的差異是由於財務的確認時點問題導致的,這就是其他IT技術背景、對財報不了解的同事不敏感的點。諸如此類的案例還很多。CFA本身涉及的科目也非常多,上面已經講到它是一個非常體系化的證書,所以我認為,只要你的工作內容跟企業的金融部份(對外業務也好、內部的資產管理也好),都是很推薦你去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