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從戰後金融秩序的角度,帶大家理解馬歇爾計劃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底層邏輯。
本篇文章會全面的帶你理解二戰後世界經濟與金融的秩序是如何建立的——而這又是國內教育最為薄弱與模糊的環節。
不少人還是覺得歐美列強的崛起靠的是掠奪,二戰後美國的崛起靠的是發戰爭財,日本德國能夠戰後成為已開發國家是因為戰爭期間設施沒被破壞。
我不否認確實有其中的因素在裏面,但說這些話,就如同我說「愛因史坦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數學很厲害」,雖然算不上錯,但也絕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在看本篇以前,推薦大家先看上一集:金融與市場經濟的奧秘(2)——美聯準與美元霸權 - 幹貨邏輯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54 0575259
要想復盤歐美列強二戰後經濟崛起的過程,就必須全面理解以美國主導的世界金融秩序底層邏輯。本篇會詳細給大家解釋馬歇爾計劃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誕生與解體。
在正式開始下文前,先給大家玩個小遊戲。
假如某天突然來了外星人,並用某種黑科技,把所有的貨幣都傳送去了別的星系。
地球上一分錢貨幣都沒有了,這樣看的話,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餓死了?
你作為其中一個種大米的,你想請人做一件價值100元的衣服,但所有貨幣都消失了,你怎麽辦?
你想到了一個辦法,你寫一張欠條,上面註明憑此票可在日後來到你這裏換取100元。拿著這欠條請做衣服的給你做了一件價值100元的衣服。
這時要問了,不是說好所有貨幣都消失不見了嗎?到時候他拿著欠條找你要100元怎麽辦?
然而,對方想要的並不是100元,而是想要一袋大米,於是拿著欠條跟你說,「你不是欠我100元嘛,我剛好想要100元的大米,我用這欠條換你100元的大米,咱倆就互不相欠了。」
於是,你用了一袋大米贖回了100元的欠條。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其實並沒有貨幣的流通,流通的只是欠條,或者說是「債務」。而整個過程都沒有「真正」的貨幣參與。
而因為這債務的發生與消亡的過程,使這市場上多了價值100元的大米,與價值100元的衣服,總共200元的GDP增量。
我們可以看到,你創造的這張欠條,其價值在於這張欠條的標的100元,也就是能兌換100元。然而,這個過程真正促成其流通能力的,在於你願意為了贖回這張欠條,去產出價值100元的大米。
我們可以看成100元是基礎貨幣,而這標的100元的欠條,是這基礎貨幣衍生出來的貨幣,可以稱之為「存款衍生」,它可以是債券、商業票據、匯票、提款權等——而這就是廣義貨幣總量的重要組成部份,廣義貨幣我們可以稱之為M2貨幣,它是同樣具有流通力的。
上面我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虛構了一個外星人卷走貨幣的故事。現實中,只需要存在少量的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就是實實在在印出來的紙幣),就能「撬動」出數倍於基礎貨幣本身的M2貨幣,具體過程後面會詳細講解。
有聰明的小夥伴就會想到,上面這個故事還有個更「高明」的做法,就是那欠條的標的不是貨幣,而是你生產的大米,你承諾任何一個人拿著這張欠條來到你面前,都能兌換到一袋大米。直接跳過基礎貨幣的部份,所帶來的效果跟前面所講的是一樣的啊。
這是不是真的更高明呢?
如果真按這種做法,其實這時候,你所創造的「欠條」就成了基礎貨幣。如果你是個絕對守信的人,每創造一張欠條,必然有與之對應的等量大米儲備起來作為擔保資產,那麽這個系統運作起來就沒問題,而這時候的你實際上擔當了「中央銀行」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並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你憑空創造欠條,卻沒有足夠的擔保資產與之對應,這時候你的所發行的欠條就是喪失了信用——對應現實,就是主權信用違約。
而這時候整個市場都流通著你的欠條,已經形成了依賴,一旦發現了這欠條並沒有實際價值支撐,那麽都找你擠兌大米。
整個市場因此停滯,經濟崩潰。
這就是為什麽存款衍生的環節必須由商業銀行去主持,而不能夠讓中央銀行去做。中央銀行的任務是發行基礎貨幣,它必須保證基礎貨幣的信用。
而存款衍生交給商業銀行去做,哪怕有一天某些商業銀行違規操作,亦或是壞賬太多導致違約,甚至破產,也不會影響到基礎貨幣的價值,即不會發生主權信用違約,也不會影響其他以這個基礎貨幣作為標的的有價證券的價值。
甚至,大家都去擠兌基礎貨幣的時候,反而更加提升了這基礎貨幣的價值。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成是中央銀行把貨幣信用違約的風險,「下渡」給商業銀行。
然而,哪怕是不把這種信用違約風險下渡出去,中央銀行自認為自己絕對守信,不可能存在信用違約。就好比你絕對會保證每張欠條必然有以產出的大米對應,你擔當了一個合格的中央銀行的角色。
但你生產大米的產能始終是有限的。哪一天市場規模足夠龐大,所需要的貨幣流通量已經超過了你的大米產能的極限。
這時候,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就必須誕生出一種以你的欠條為標的的新的欠條,也就是你欠條的欠條。這可以看成是以你的欠條作為基礎貨幣,以上面所講的方式衍生出M2貨幣。
所以你瞧,市場自然而然的分化出兩個角色,一個是發行基礎貨幣的角色,也就是中央銀行,另一個是負責以基礎貨幣為標的衍生出新的貨幣的角色,這個角色必須與中央銀行割裂出來,也就是商業銀行。
回到現實,因為過去基礎貨幣主要是金本位或銀本位貨幣,其發行受限於貴金屬總量,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就必須有一個角色負責以基礎貨幣為標的進行存款衍生。
(需要註意的是,中央銀行並不一定是政府部門,它可以是個私營機構,廣義的中央銀行的定義其實就僅是發行有抵押擔保資產且見票即付的貨幣的銀行,這種貨幣被稱之為基礎貨幣,它並不一定非得是政府機構。
如果你某種資產足夠多,而社會也確實認可這樣的資產,這個資產本身能夠流通,例如你有很多滅霸用的那種無限寶石,那麽你可以發行一種以無限寶石作為發行抵押擔保資產且見票即付的貨幣,於是你創造了一個新的幣種,這時候你自己就成為了這種貨幣的中央銀行。
事實上早期有很多發行金本位基礎貨幣的銀行最開始是私人銀行,後來被政府收編而國有化,變成國家中央銀行。然而即使是今天,也有部份貨幣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例如港元,它是由三家私人銀行共同發行,分別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
但是美聯準確實是根紅苗正的政府機構,是的,貨幣戰爭裏面的說法是錯的。)
這就是近代歐美列強崛起的秘訣,以金本位貨幣基礎貨幣,利用存款衍生機制來擴大債務規模,從而擴大M2貨幣流通量,於是擴大經濟規模。
很多不了解貨幣銀行學的人會天真的以為,讓國家富起來,只要黃金多就行啦,不夠的話就去別的國家搶,有了黃金大家就能富起來了。進而認為,現代歐美已開發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一百年前掠奪了許多黃金。
不妨假設一下,現在突然有個大型黃金隕石撞向地球,碰到大氣層那剎那解體成碎片了,黃金散落到地球人人有份。這樣的話是不是大家就富起來了?經濟就發展起來了?所有人都不用挨餓了?
請大家記住,「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讓每個人能夠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但作為報酬,就是每個人都需要生產出其他人所需要的東西,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讓這樣的事情不斷重復,擴大規模。而貨幣僅僅是一個實作這個過程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過去的存款衍生,靠的是支票、匯票、債券等「欠條」,而今天主要靠電子帳戶。
還記得上一集講到的,美元基礎貨幣的實際創造者是美國廣大個體或機構嗎?這說法在衍生存款上面也同樣適用——只有當企業或個人找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才會有M2貨幣的增量,前面提到了,存款是由貸款創造。
所以,M2貨幣的真正創造者是社會各個個體或企業。商業銀行所擔當的角色,其實是中間人的角色,搭起融資渠道。
M2貨幣增量的本質是社會各個個體或企業之間債務的發生,表面上看負債人是申請貸款人欠銀行的錢,但銀行的錢是來自儲戶的存款,實際上負債人欠的是社會另外一個個體的錢,銀行只是擔當中間人的角色,搭建起借貸雙方的橋梁。
所以,整個過程可以看成是社會各個個體之間發行借條,就如本文開頭講的那樣,而商業銀行的作用是把這些欠條統一包裝起來,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M2貨幣。
結合上一集講的美元基礎貨幣的發行,實際上所有的貨幣都是因債務而生,隨著債務的消亡而消亡。本質上所有貨幣是從銀行那「借」出來的,最終會還給銀行,周而復始——是的,你錢包或銀行帳戶裏的所有錢最終會回到銀行那去。
這時有小夥伴會跳出來說,不對啊!我銀行帳戶裏一直有余額啊!那是因為你有一直在打工賺錢,你試下現在開始辭職,躺平個兩三年,看看你的余額會不會歸0。(當然,包租公或是大股東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涉及到另外的範疇,這裏不展開說了。)
這時估計有愛擡杠的小夥伴繼續說,要是我寧可餓死都不消費呢?我一直抱著這余額直到死,那這錢不就回不到銀行那去了嗎?
其實這樣的問題就跟其他類似「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破產了怎麽辦呢?」、「如果申請貸款的人獲得貸款後,出國跑路改名換姓怎麽辦呢?」,「如果我就是不還錢,那這閉環不就打破了嗎?」等等。
這些情況的確會存在,導致的結果就是銀行壞賬的增加,貨幣流通體系的閉環出現漏洞。但這是銀行的錯嗎?
其實問這些問題的人,總是無意間把個人跟國家割裂開來,把國家看成了客體。但實際上你就是國家的一份子,國家是由無數個「你」組成的,你是怎樣,國家就是怎樣。
如果這個國家每個人都是遊手好閑欠錢不還的老賴,或是只會產出賣不出去的垃圾的企業,或是有自毀傾向的寧可餓死都不消費的怪咖,那必然會崩盤,再好的金融體系也救不了。
金融體系只是提供一個規則,或者說一個獎勵機制,它不是萬能的,真正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還是要靠每個人的雙手。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內容,那麽理解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馬歇爾計劃,實際上就是二戰後美國以借款或直接援助的方式發放美元給其他國家。
而這些國家或地區收到美元後,就會用作當地本幣基礎貨幣發行的抵押擔保資產。其中港元、日元、德國馬克、還有東南亞、南美各國等的基礎貨幣都是以美元作為發行抵押擔保資產來發行,然後再利用商業銀行的存款衍生機制來增加M2貨幣供給。
之所以各個國家願意拿美元作為本幣發行的抵押擔保資產,除了因為美元本身具有的信用外,還有就是美國當時對各國承諾,35美元可換取一盎司的黃金。
於是,二戰後各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采取固定匯率,而美元與黃金保持固定匯率,形成了雙掛鉤,保證了各個國家基礎貨幣的流通能力——這就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其實今天有些國家已經放棄了以美元作為主要抵押擔保資產的基礎貨幣發行模式,例如日元,現在日元基礎貨幣的發行方式跟美元一樣,也是主要以各類債券作為發行抵押擔保資產。
但也有一些國家或地區,直到今天依然采取以美元作為基礎貨幣的發行抵押擔保資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國香港發行的港元。
我們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官網,按下圖所示點選進入「香港貨幣」的視窗:
點選進入裏面後會看到以下這麽兩段話:
可以看到,港元基礎貨幣的發行銀行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它們發行港元是需要向外匯基金上繳美元作為發行抵押擔保資產,並且是固定1美元兌7.80港元的匯率。
於是,我們可以在每張港元上看到「憑票即付」這幾個字,意思是任何人拿著港元去到港元發行銀行,都可以兌換到等值的原被作為發行抵押擔保的資產。
除了香港外,很多東南亞國家在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以前,都是采取同樣的以美元為抵押擔保資產發行本幣基礎貨幣,也就是兌美元固定匯率的基礎貨幣發行模式。
二戰後經濟,就是在這樣一種美國主導下的金融秩序得到高速發展。當然,這系統看似合理,但其實隱藏了美國美元霸權的野心。
美國是如何利用這樣的一個系統進一步實作美元霸權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又為何解體?為什麽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反而成就了美元霸權?
欲看完全文,可前往以下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