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歷史再給結論。
有句詩很出名——為什麽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管是你是眼中含淚,還是心中有愛,其實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都缺乏了解。
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全球幾大洲地質結構最復雜的地區,沒有之一。
這種復雜的地質結構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後天一次意外事故。 這次意外事故就是印度次大陸對於東亞大陸的一次驚天大碰撞。
1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大約在4500萬年之前,印度次大陸還是非洲的一個大型島嶼,位置大致是今天馬達加斯加一帶。
但是這塊土地頗有靈性,可能是預感到未來人類文明誕生之後,東亞地區將成為世界的中心。
所以,印度次大陸毅然脫非入亞,順著印度洋北上,大約在4500萬年的時候,一頭撞在東亞大陸上!
印度次大陸撞擊東亞大陸動圖(來源: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這場驚天的地質大碰撞就決定了東亞地質結構與地緣格局,也決定了人類文明誕生之後東亞5000年歷史,某種意義也決定了人類5000年歷史。
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這句歌詞其實就是描述了這次驚天地質大碰撞,因為印度次大陸恰好就是撞在東亞大陸的腰眼上。
這場撞擊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印尼與菲律賓。 本來這兩哥們就是東亞大陸的一部份,被印度次大陸這麽一撞,兩兄弟沒抓緊就被震到太平洋成為一堆島嶼碎片。
所以,我們南海種島美國佬指責「破壞了南海生態」,這就是沒地理常識的表現——我們明明是恢復東亞大陸幾千萬年前的原始地貌好不好?
我個人的想法是, 南海種島不能停!要從海南島一直種到與菲律賓連成一體!
第二個倒黴就是新疆 ,印度次大陸沒撞擊之前,新疆屬於沿海地區,青藏高原都是一片海洋。
結果印度次大陸如同小火車一樣撞上來,將青藏高原填海成地,新疆被悲催地撞得遠遠的——成了一個內陸地區。
最令人氣惱的是,印度次大陸不但猛烈的撞擊東亞大陸,還要強勢插入,死活都要成為中國——呃,不對,準確地說死活都要成為東亞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印度次大陸對於東亞大陸的插入持續了幾千萬年!(本來這裏我想打一堆驚嘆號表達我對印度的敬仰之情,後來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高峰時期這個每年插入速度只有5厘米,現在只有幾公釐,所以就只給一個驚嘆號馬馬虎虎了)
這個持續的插入對於東亞大陸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
2 那堵擋風的墻
在印度次大陸撞擊之前,東亞大陸地形整體是平整的地貌,偶爾有幾個山丘也就相當於少女臉上的小痘痘無傷大雅。但是印度次大陸撞擊之後,情況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的就是青藏地區。 在撞擊之前這是一片海洋,撞擊之後填海成為陸地,然後是印度次大陸持續幾千萬年地插入,讓青藏地區地面不斷提高,最後成為平均海拔4000公尺,直插雲霄的世界屋脊。
地球上全部8000公尺以上的山峰,絕大多數7000公尺以上的山峰統統都分布在這片土地上。
這還是小痘痘嗎?我勒 個去,臉都撞腫了好不好。
直接面對碰撞的青藏地區海拔升高了4000公尺,但是這個碰撞的洪荒之力還在繼續向遠處擴散——緊鄰青藏高原的內蒙古、陜西、雲南、貴州等地海拔也跟著提高了1000公尺—2000公尺,成為次級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然後這個碰撞的應力繼續向我們東部地區擴散,形成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等東部地區的山脈,不過這些山脈大部份海拔都在500公尺以下。至此,中國的基本地理格局基本成形,大致就是 三級台階的格局。
中國地理的三級階梯(來源:豆瓣網)
地理格局形成之後,影響最大的就是兩個地區,一個是我們大西北地方,一個是我們東南地區。
中國東南地區位於北緯30度,這是地球最幹旱的緯度線。在大碰撞之前這篇地區都是幹旱的沙漠。
對!你沒看錯, 包括現在的浙江、江蘇、湖南、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區曾經都是沙漠。
因為青藏高原的崛起成為東亞大陸一道擋風的「墻」,源自太平洋的季風自東而來,迎頭撞上青藏高原不得不悻悻而歸,太平洋季風在東南地區形成一個大迴圈, 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度的幹旱,讓江南從沙漠變成魚米之鄉。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北方政權穩定了統治,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征伐江南。
原因無他,江南這個魚米之鄉太富庶了!
由北向南的征伐沒有任何後勤壓力——越往南方人煙越密集,越容易解決軍隊的補給;相反,由南向北後勤壓力直接提高了無數個等級,打到長城一線基本就是農耕文明的極限。
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絕大多數都是北方征服了南方,而南方征服北方只有元末明初那一次。
假如沒有印度次大陸的大碰撞,中國歷史一定會覆寫。
因為沒有任何北方政權對於越過東南地區的大沙漠去征伐南方會有興趣。中國的疆域將向北方與西方拓展。
與江南的幸運相比,中國西北地方就很悲催了。
高聳的青藏高原不僅阻擋了溫暖濕潤的印度洋季風北上,讓地處內陸的大西北幹旱少雨。
同時,海拔高達4000公尺以上的青藏高原簡直就是一台超級吸雲機器,將周邊的雲層與冷空氣全部吸納到高原上變成冰雪。
本來就幹旱少雨的大西北最後就只能變成沙漠與戈壁。
來自於西伯利亞的風塵也被青藏高原所阻擋,它們吹起西北沙漠裏的塵土向東推進,最後在太行山與秦嶺形成的屏障前停下腳步,無數的沙塵顆粒在這裏沈澱,最後形成厚達400公尺的黃土高原。
3 400公釐降雨線
在中國進入工業時代之前,中華文明就是一個農耕文明,農業生產就是靠天吃飯,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所謂的人力在自然之力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有人統計過近3000年中國氣候變遷,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但凡東亞大地上平均氣溫急劇下降,那麽就會出現王朝更替、改朝換代。
歷史上的氣溫變化與朝代更替
解釋上述原因其實很簡單:氣溫上升,有利於農業生產,所以社會穩定;氣溫下降,將導致農業減產,所以社會就會出現動亂,甚至如果出現改朝換代。
如果氣溫不隨之上升,那麽這個王朝也多半是個短命的王朝——比如三國到南北朝,比如元朝。
另外氣溫變化還衍生出一個有趣的事實:中國各個朝代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最好的就是春秋與宋朝,大家對照一下上面的氣溫變化,恰恰這兩個時期是東亞大陸氣溫最高的時期(西周時期中華文明還未開化)。
因為氣溫高農業生產發達,統治者心態好,自然對讀書人能有更大包容心。
以上事實足以證明這樣一個規律, 氣候決定農耕文明的生產力水平,而這個生產力水平的變化才是決定歷史行程的主要因素。
氣候的變化除了氣溫還有就是降雨量,這個降雨量對於農業生產也有巨大的影響,觀察中國歷朝歷代的國土疆域,你同樣會發現有一條重要的降雨線限制著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這就是著名的400公釐降雨線。
中國歷朝歷代絕大多數時期疆域都無法突破這條降雨線。
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每年400公釐降雨量是農業種植的基礎條件,達不到這個水平就沒法農業種植,所以,在這條降雨線之外就是遊牧民族,在這條線以內才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的軍隊不是不能越過這條線,而是即使把這條線之外的土地打下來治理成本非常高。因為無法組織農業生產,所有的物資(軍隊的給養、官員的俸祿)都要從內地運輸過去。在古代那種原始的交通條件下,長途運輸物資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孫子兵法曾經有個定量計算,要向1000裏(500公裏)運送1斤的糧食,路途消耗會達到10斤!1:10的運輸成本,這還是僅僅500公裏的距離。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政府對農業征稅振幅都很低,一般農業征稅大多是在30賦1的水平(3%),雖然基層官員還有各種加征,但是加征的收入多半落進基層官吏的腰包,政府的征稅收入是很低的。
所以,在古代要占領一塊400公釐降雨線以外的土地,如果駐軍與官吏達到數萬人以上,這對於中原王朝確實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中國歷史上只有漢唐兩個朝代短暫的占據過400公釐降雨線以外的土地。(下圖來源:百度)
但都是曇花一現,中原王朝稍微衰落,這些土地都遺失了。一直到明末,我們的疆域都被這條400公釐降雨線死死的壓制,這是農耕文明的天花板。
中國數千年歷史其實就兩條主線脈絡: 一個是因為氣溫變化影響的改朝換代的歷史;另一個就是圍繞著這條400公釐降雨線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爭鬥史。
對歷史有興趣的同學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長城走走,我們的萬裏長城與這個400公釐降雨線高度重合,站在長城上,你就是站在農耕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當中原王朝越過這條線出擊的時候,就是華夏文明最鼎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開辟了路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瓷器、絲綢與茶葉遠銷歐洲大陸,成為風靡全球2000年的暢銷品。
在農業文明時代,我們的絲綢與瓷器絕對是農業文明的高科技產品,歐洲人有整整1000年都搞不清楚絲綢與瓷器是怎麽做出來的。
當遊牧民族越過長城向中原大地出擊的時候,就是中原王朝衰落的時期,這個時期直接導致了路上絲綢之路的斷絕。突然斷絕了絲綢、瓷器、茶葉的供應讓整個歐洲都急瘋了,所以,才有了亡命之徒去大海上冒險——期望找到一條海上通往中國的商路。
正是因為對中國商品的渴望,才有了歐洲的大航海的時代,才有了地理大發現,才有了工業革命。
長城是我們的華夏祖先防禦遊牧民族修建的防線。這道防線體現了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長城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城市軍事堡壘,我們的祖先不是蠢貨——修建綿延上萬裏的軍事防線,那要駐紮多少軍隊?
長城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 調兵的「高速公路」 ,大家站在長城可以體會一下,在古代透過長城運動,相比在崇山峻嶺中運動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另一個就是 防馬 。長城不高,根本阻擋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馬卻不能攀越。遊牧民族對農業文明最大的優勢就是依靠馬力來實作快速機動,沒有馬的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就是一個渣。
在古代沒有大型工業機械的情況下,長城可以極大的緩解遊牧民族的入侵。漫長的邊境線上,因為有長城的阻擋,遊牧民族只能在幾個有限的口子湧入,對於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備、要圍殲入侵的遊牧民族,只要堵住這幾個口子就行了,加上長城這條調兵的「高速公路」,讓中原王朝的步兵面對機動力很強的遊牧民族騎兵竟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4 地緣優勢——戰略縱深
工業文明其實也受這個400公釐降雨線的制約。因為工業生產對於水資源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我們90%的制造業基地都集中在這個400公釐降雨線以內,所以,我們最先啟動的產業基地都集中在長三角與珠三角。除了交通便利的因素,還有就是這些地區水資源非常豐富。
但是,400公釐降雨線以外的土地你不能放棄啊,所以,即使中國進入工業社會同樣要在400公釐以內的賦稅區抽取資源投入到這些地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特色產業扶持等等。
這些地方雖然從表面上看是虧本賬,但是從地緣價值的角度上看意義重大。
假如,我是說假如——中國的國土局限在400公釐降雨線以內,會有什麽後果?
假如西藏丟了 ,大機率會成為印度的附庸國,那麽四川就是抗印第一線,現在我們依托西藏,對印度的地理是居高臨下的優勢,我們在西藏擺3萬軍隊,印度就得集結30萬軍隊布防。
好吧,如果西藏丟了情況就掉了個——阿三就獲得居高臨下的優勢,不僅對著四川虎視眈眈,整個中國內陸腹地(雲貴川)都會全面動搖。
什麽建設成渝成為中國經濟第四級想都別想!當年乾隆皇帝為什麽以舉國之力拼死也要消滅大小金川的叛亂 (前後打了幾十年,花費白銀一千多萬兩,光是一品大員就砍了兩個) ?
就是要掌握這個入藏的關鍵通道,就要保持對西藏的控制——西藏不能丟,丟了中國內陸腹地就會不穩。
假如新疆丟了 ,青海甘肅也保不住,陜西人民一開門就是ISIS,那畫面太美,估計秦始皇的棺材板都按不住。
如果美國人在銀川、蘭州建兩個軍事基地,我們就算F22最短作戰半徑為800公裏(不帶副油箱不空中加油),這下包括陜西、山西、四川都在美軍軍事壓力之下。
假如內蒙丟了 ,中國歷史就該重寫了——當初中蘇交惡,如果沒有內蒙古作為戰略縱深,蘇聯裝甲部隊一夜之間就可以推進到北京城下,換誰當領導晚上都睡不著覺——也許明天一覺醒來,整個中國的中央機關就被蘇聯一鍋端了。
北京還能做首都?如果北京都守不住,那麽東北就隨時都有成為飛地的危險——東北還能做重工業基地?
假如台灣丟了 ,美軍以台灣為基地,畫一個800公裏的半徑,包括福建、廣州、浙江、上海都在F22打擊範圍內——基本上整個中國的最精華部份都在這裏了。
所以為什麽駐美大使強硬的宣稱——「美國軍艦進入台灣之時,就是解放軍武統之日」,這可不僅僅是國家主權的問題,更是涉及中國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美國真敢踩這個紅線,中國絕對是要拼命的。
所以,如果中國疆域維持在400公釐降雨線以內,現在從廣西雲南四川貴州陜西到江蘇福建廣東上海,幾乎所有的工地基地以及人口最密集的精華地區都要面臨直接的軍事壓力。
什麽經濟建設都要先放在一邊,首先就要大振幅提高軍費的投入來保障安全。
目前我們國防開支占GDP僅1%多一點,如果沒有400公釐降雨線外的國土,國防開支至少也要漲到3%——也就是說,我們每年至少要多拿出16000億來為國家安全買單。
南韓三面臨海,僅僅面臨北方北韓的軍事壓力,即使有美國爸爸的安全保證,還得維持70萬的常備軍,國防開支還得花掉GDP3%—— 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戰略的縱深。
一個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國防開支太大,就必然影響經濟發展——現在我們的基建與經濟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所以,400公釐降雨線外的國土的地緣戰略價值遠遠大於那點經濟補貼。而要從經濟發達地區抽取資源去補貼這些落後地區就必須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才可能實作。
寫這麽多,其實就是一個意思,歷史書上寫的那些帝王將相其實都是表象。 生產力的變化才是推動歷史變化的脈絡 。你如果沒有這個認識,那麽你不僅無法掌握歷史的脈絡,而且也無法掌握時代發展的脈絡。
所以,對共和國前三十年的歷史,如果你的註意力老是集中在時政與人物的命運上,你可能永遠也無法掌握那個時代真正的脈絡與驅動力。
如果你換個思路,從生產力的變化,從工業化的歷程來看共和國的歷史,也許能為你開啟一個新的視界。 (參考閱讀微信公眾號「貓哥的視界」文章【苦難的行軍】上下)
這裏多啰嗦幾句,我們是一個工業化後發國家,西方這票工業化的先行者掌握著這個世界的話語權。所以,共和國的歷史被太多人的以各種放肆汙蔑塗黑,請大家記住一個真理:
生產力推動著歷史的行程,同樣,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關系。
好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差的生產關系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
那麽,啥是生產關系?
就是基本的政治制度!
當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狂飆猛進的時候,當我們的GDP增長率冠絕全球的時候,有一票公知與西方媒體不予余力抹黑我們的制度,聲稱這個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然而他們推崇的那套西方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的生產力是啥結果?最好的美國GDP增長也不到我們的一半啊!
新興國家比如印度,比如越南,這幾年GDP達到7%就有人來逼逼,這些人選擇性忘記了,當我們的經濟總量與當下越南印度差不多的時候,我們的GDP增長都是2位數(呃,這裏是不是該來另一個手動傲慢臉?)。
什麽是制度自信?
這就是。
本文先發微信公眾號,更多深度內容請關註我的公眾號:貓哥的視界、貓哥的世界,知乎:花貓哥哥。
相關閱讀:
原創 | 牛人的笨策略:如何成為不擅長領域的人生贏家
原創 | 危機四伏:1949年前後發生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