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城市2023年人口數據陸續揭曉。比如,其中最受關註的26座萬億GDP城市,除深圳、長沙、青島、煙台等少數幾座城市外,都已公布了2023年的人口「成績單」。
相較前幾年,2023年的人口流動趨於正常化,城市和區域人口的變化,對於我們觀察人口流動和區域發展趨勢,也具有更重要的參考意義。
萬億城市人口繼續「膨脹」
萬億GDP俱樂部城市,整體表現依然非常突出。已公開數據的城市中,除重慶外,常住人口較上一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https://img.jasve.com/2024-4/43037c81c732a271b58cafed0a546295.webp)
合肥
其中,合肥人口增量高居第一位,達到了21.9萬,也是目前唯一增長超20萬的萬億城市。這事實上是延續了過往的人口增長態勢。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時間裏,合肥常住人口增加191萬,增量居長三角城市第三位。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16.9萬人,位居彼時24座GDP萬億城市第三位。截至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達985.3多萬,成為當前沖刺人口千萬的城市中,距離目標最近的城市。不出意外,未來一至兩年內,合肥就有可能躋身千萬人口城市俱樂部。
合肥之外,鄭州、杭州、成都等多座萬億城市的人口增量也均超過了10萬。結合往年的數據看,它們也基本都是人口持續增長的排頭兵城市。
其中,鄭州更是在2023年取得多個突破。18萬的人口增量,目前位居全國第二,不僅反超西安成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在常住人口總量上還首次突破1300萬大關。同時,根據住建部公布的統計數據,2023年合肥城區常住人口已達641.77萬人,正式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應該說,一方面,合肥常住人口的持續增長,與其近年來在搶占新興產業等方面的強勢風頭,形成了一種呼應;另一方面,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將為合肥產業發展、城市能階提升等帶來更厚重的人力資源支撐。
同樣具有標誌性突破的還有成都。2023年,該市常住人口增加13.5萬,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人口增量排名第一。並且,憑借常住人口多年來的持續增長,成都與常住人口第三城北京的差距縮小至50萬人以內,未來有可能成為新的「人口第三城」。
與前些年相比,萬億城市的人口增量整體上有所降低。像之前一些頭部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量達到三十萬以上,但今年最高的合肥也僅有20萬左右。不過,2023年,21座萬億城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了139萬,還是非常引人註目。而由於在產業、城市能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萬億城市常住人口繼續增加的勢頭預料還將延續。
一線城市集體「轉正」,省會城市整體豐收
在萬億城市中,四大一線城市的人口變化,具有更突出的風向標意義。2022年,四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都出現了負增長。2023年,目前公布的三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常住人口增長都集體轉正。深圳常住人口預計也將大機率如此。
![](https://img.jasve.com/2024-4/f5d8c3559d4710b2ef0f26a0d0a2ca18.webp)
上海
其中,上海增加了11.56萬,在已公開數據的三座一線城市中位居第一,在萬億城市中也排到前五。同時,這一成績也創下了多個新的突破——常住人口同比增幅0.5%,是上海自2015年以來的新高,也是自「十三五」規劃提出人口長期調控目標後,上海人口增量上首次超過10萬人。
當然,觀察萬億城市的人口表現,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盡管一線城市人口增長由負轉正,但二線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成為人口增長「主力軍」的局面仍未改變。如人口增量排名前列的合肥、鄭州、杭州、成都等,無一例外都是省會城市。並且,2023年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幾乎全部增加。其中,此前已公布數據的18個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就增加了120萬。
這一格局的形成,一方面與過去幾年盛行的強省會戰略直接相關。如安徽就明確提出,支持合肥發展就是帶動全省發展;另一方面,也與不少省會城市在客觀上所具備的龐大人口腹地有關。像2023年人口增量升至全國第二的鄭州,對應的是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擁有超2000萬常住人口,並且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成都,所在的四川省的常住人口超過8000萬。也就是說,這些人口增量靠前的省會城市,本身都有著全省人口基本盤的優勢。
但要註意的是,省會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並不必然帶來全省人口的增長。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多個人口增量靠前的省會城市,所在省的常住人口卻都出現了下滑。
如合肥人口增加超20萬,安徽常住人口減少了6萬;鄭州人口增加18萬,河南人口減少57萬,減量高居全國第一;成都人口增加13.5萬,四川常住人口減少了6萬。甚至,不少省份,除了省會城市之外,其他城市都陷入了人口負增長之中。目前,能夠保持全省各市人口均增長的省份,僅剩浙江一例。
這背後對應的是一個大的人口增長基本面的變化,即多數地方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都轉為負,人口機械增長正逐步取代自然增長。如之前公布2023年人口數據的28個省份中,僅有4省自然增長率為正。而對於不少省份來說,尤其是中西部內陸省份,除省會城市之外,擁有人口機械增長能力的相對不多。
人口變化三大特點
跳出萬億城市來看,2023年常住人口的變化分布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東中西的分化更加顯現,中西部人口向東部回流之勢加劇。
比如,2023年能夠保持人口增長的省份,除貴州、新疆外,其余基本上都是來自東部地區。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象是,中部地區六個省份的常住人口全部減少,減量合計超過120萬。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浙江、廣東、江蘇這三大東部省份的人口增量合計達110萬。
這樣的人口變化,既有著過去幾年偶然性因素的影響,但在根本上,還是由不同區域間產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所決定的。
當然,也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山東、福建等東部人口、經濟大省,常住人口也出現了減少。這更加說明,面對大的人口結構變化,各城市、區域在人口競爭上將更趨激烈,沒有地方能夠「躺贏」。
總結來看,2023年的人口變化,呈現出三大特點。
一是,在全國總人口連續2年減少後,能夠繼續保持常住人口增長的省份,已屈指可數。
二是,省會城市人口繼續膨脹,「強省會」戰略的作用在人口變化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三是,人口向大城市,特別是以GDP萬億城市為代表的中心城市、經濟大城集中,將進一步加速。這與宏觀政策強調的,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土地要素對優勢地區高品質發展保障能力等,有著內在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