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個別地方為何成為現在最發達的地方?

2018-01-04財經

我們將時間上溯至300年前,大清康乾盛世年間,中國最發達的地方是哪裏呢?

毫無疑問,是江南。

自六朝以來,江南就因為少戰亂、宜農桑的地理環境而得以逐漸繁榮,無論地形、氣候、人口、教育、文化、歷史積累,都是經濟發展的上上之選。

尤其是明清以來,逐漸繁衍,攀科技樹,形成了絲織業的三大中心: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若是沒有那天崩地裂的百年亂世,依靠自我前進演化,寧蘇杭必然還會,而且將一直是中國的頂級城市。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而言,港口並非是必然的經濟中心,比如英法德意,最大的港口是利物浦、馬賽、漢堡、熱那亞,而他們的經濟中心卻是倫敦、巴黎、慕尼黑和米蘭。

然而,英國人來了。

1840年,南京條約,兩個核心內容: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

那時的香港只是一個小漁村,人煙冷清,英國人畫的這個圈並沒有鄧老爺子那麽神奇,馬上就讓香港崛起。

真正得益的其實是廣州。以地理論,廣州雖然是嶺南中心,但是也正因為自古為化外之地,不至影響中原穩定大局,才得以被欽定為官方的唯一對外貿易口岸,相當於彼時的經濟特區。

一個遠離中原富庶之地的口岸,經商的傳統物件主要是葡萄牙、荷蘭、阿拉伯人,販賣些茶葉陶瓷什麽的,貿易規模有限,小康可以,想挑戰寧蘇杭可就難了。

然而英國人來了,他們以香港為據點,溯江而上,在廣州紮根。他們想做全中國的市場,而當時的五個通商口岸中,包括上海,普遍只是剛剛開埠的小地方,只有廣州比較繁華。他們不只帶來了鴉片,還帶來了工業品、開工廠的方法和技術,帶來了基督教和革命思想。

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國的第一代民營工業大半誕生在廣州周邊,火柴廠、紡織廠繁盛一時,從洪秀全、康梁維新,到孫文革命,幾乎主宰了半部近代史。

江南三寶為此黯然神傷。

幸運的是,江南畢竟是天賜之地,隨著英國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終發現,最大的市場還是在江南,於是重心開始北上。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台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大口岸。民國建立,定都南京,寧蘇杭再次重回巔峰。

只是,幸福實在太短暫了,duang的一聲,又變天了。

北洋政府成立,政治中心挪到了北京。袁世凱的發跡地,天津,迅速崛起為新的一線城市。

如果要建設一座北方大港,孫文在建國方略中認為,天津塘沽常年被淤泥困擾,水淺,隆冬易結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在地形上而言,至少塘沽至秦皇島的中點(曹妃甸)、營口、海州(連雲港),都要理想的多。

但那又怎樣呢?英國人從海上而來,經此登陸殺入北京,直線距離最短。1860年【北京條約】後強行開埠,迅速繁榮,此後更引入西式軍事裝備,協助袁世凱小站練兵,號令天下。

就這樣,整個1910年代的風騷,都被天津搶了去。

江南三寶再次心塞。

唉,其實也沒有關系嘛,作為中華之風水寶地,人力終究不可違。待北洋倒台,經濟的重心,還會回來的。

只是這一次,江南的重心,卻已悄悄轉移,上海的時代來臨了。

上海灘,顧名思義,其實並不是一個優良港口所在。至少建國方略認為,杭州灣的地形條件要更加理想。但是沒有關系,英國人看中了這裏,半個世紀的經營下來,終成遠東第一大城市。

你說,沒有英國人在這裏建立的生意網路,上海可能會有這番作為嗎?我看懸。依靠著港口優勢,上海終究會比往日重要,但是是否能取代南京、杭州的角色呢?

我只知道,今天上海最重要的遠洋港口,不在長江口,而是位於杭州灣的洋山港。

正當江南三寶獨自憔悴之時,更令人眩暈的故事接踵而來。

新中國建立了,大半的工業投資扔向了東北。為什麽是東北呢?關外苦寒之地,同樣遠離人口密集的中原。比起寧蘇杭要差遠了好嗎?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那裏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在二三十年間發展起來了整個近代中國最先進的鐵路網路和工礦業基地。重工業的地基已經打好,總比另起爐竈的要強。沈陽、長春、哈爾濱的地位,輕而易舉的就超過了寧蘇杭,躍升為新的一線工業中心。

另一邊廂,南方偏遠的台灣和香港以自由貿易和吸引外資,迅速工業化。以地理論而言,台灣和香港,同樣要比江南差太遠了。沒有內陸腹地,沒有龐大的市場,沒有受教育的高素質人口。即使是號稱中國門戶的香港,在經濟騰飛的七十年代,其實也是靠玩具、制衣加工發展起來的,李嘉誠那時還是遠近馳名的塑膠花大王呢。

而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寧蘇杭就像被關在閨房的千金小姐,縱有萬種風情,也無人得識,只能望著窗外的四小龍展翅翺翔,暗自垂淚。

寧蘇杭的迷惘其實並不孤獨。

清末七十年,成為租界或被殖民過的城市,有天津、上海、香港、澳門、廣州、廈門、青島、威海、大連、煙台、寧波、福州等一大堆。被臨幸過的沿海港口,不管原來是漁村,還是郊縣,最後都成了一方重鎮。

孫文建國方略,考察過適宜建設深水良港的地方,有曹妃甸、洋山港、廣州、營口、連雲港、福州、欽州。沒有得到過洋人眷顧的港口,璞玉終究還是璞玉,花開花落無人知。

為什麽會這樣呢?究竟地理重要,還是被殖民的歷史重要?

其實都不是。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提升,而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在傳統的工業文明誕生地,比如歐洲,歷史的積澱更加重要,因為政治、文化、教育互相激勵,迸發科技的創新,所以最繁華的經濟中心都在內地。

而在歐洲以外,都是學生,都是技術的接受者。哪個地方更自由開放,更願意積極吸收西方的技術和資金,哪裏就率先走向繁華。通常來說,他們大多是港口,租界和殖民地。

殖民地並不一定繁華,比如非洲、印度。

不是殖民地也不一定發展不起來,比如深圳、溫州。

地理終究是重要的,但是開放和學習無疑才是科技進步的第一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