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港交所。Wind數據顯示,今年已有120多家企業遞表港交所,遠超去年同期的50余家。
相較於去年的沈寂,港股似乎正在迎來上市潮。7月第一周,就掛牌3家,第二周掛牌企業6家。而去年7月,港交所掛牌企業一共不過6家。
此外,在新股認購、首日股價方面,整體表現也優於去年。不過,目前港交所整體掛牌量、融資額並沒有顯著增長,相比遞表的火熱,仍能讓人感受到絲絲寒意。
火熱的遞表:結束壓力下的無奈之選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共有126家企業選擇遞表港交所,其中不乏訊飛醫療、周六福、小菜園、蜜雪冰城等明星計畫。
從行業來說,選擇港交所上市的企業多來自於消費和醫療行業,如新茶飲企業古茗控股、蜜雪冰城、滬上阿姨,黃金珠寶企業夢金園、周六福,醫療企業九源基因、同仁堂醫養、百利天恒、同源康醫藥等。
同時,IPO佇列中也不乏「復讀生」的身影。夢金園、周六福都曾謀求A股上市,周六福嘗試三次,夢金園將保薦機構更換為中信證券後,在籌備第二次A股上市申請過程中轉介中信證券(香港)改道港股上市。
有投資人表示,集中遞表的大背景是企業普遍面臨著回購壓力。2019年、2020年包括2021年,正是國內一級市場投融資火熱的時候,特別是人民幣基金做了大量投資。經過3-4年投資期後,這些基金陸續到了結束期,變相給了企業一定的結束壓力。這些壓力具體體現就是回購條款,要麽是公司要麽是公司創始人承擔連帶責任。對此,Pivotal(鼎豐資本)管理合夥人柳丹博士也表示認同這一原因,即便不考慮個人無限連帶而僅考慮公司連帶,也意味著最後一輪投資人可以把公司賬上現金抽走,「所以大家有訴求尋找結束路徑,避免公司破產清算,一損俱損」。
柳丹說,上市是主要結束路徑之一,目前A股IPO監管趨嚴、美股上市受地緣政治影響,而近來港股表現反彈,又有政策支持,成為眼下企業的最優選。
某業內人士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期A股上市稽核收緊,相對於其他市場,港股距離近,語言溝通順暢,且存在政策支持,因此部份在A股上市失敗的公司選擇轉戰港股。
Wind數據顯示,去年9月至今年2月,港股主機板市場各月日均成交額均在1000億港元以下。3月起,各月日均成交額均超過千億港元,其中5月更是接近1400億港元。
數據來源:WIND上市企業的表現也有所好轉。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市的40只新股中,13家企業的超額認購在50倍之上,如優博控股超額認購就超500倍。Choice數據看,今年上半年30家企業僅9家破發,破發率約30%,較去年同期大為改善。
此外,4月19日,證監會釋出的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確提到「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從政策上予以支持。
冰冷的融資額:市場上資金有限
盡管港股市場有所回溫,但言復蘇還為時尚早。有投資人直言,港股復蘇只是表象。
港股掛牌量和融資額並沒有顯著增長。截至7月25日,共有40家企業成功上市,僅比去年增加3家。IPO募資凈額為145.6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降9.2%。
盡管破發率同比有所下降,但實際上,是先發募資額規模有限。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市的企業中,先發募資總額10億港元以上的只有四家,先發募資凈額過10億港元的僅有茶百道、西銳、QUANTUMPH-P三家。而募資凈額低於1億港元的有15家,其中元續科技僅募得1203萬港元。
柳丹認為,破發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成交的計畫本身較為優質,加上普遍融資額不多,有的被戲稱丐版發行(低於10%新發股權)、小眾發行。
柳丹指出,目前港股成功上市企業的基石投資人多是老股東和支持香港發展的港資、國資或帶有政策內容的資金。如瑞昌國際控股,三個基石投資人分別是張新宇、黃山市誠合新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黃山建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後兩者的實控人分別為黃山市徽州國有投資集體有限公司、黃山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脈陽光、天聚地合、西銳等企業背後都有國資背影。
所以,在上述投資人看來,港股復蘇只是表象。比如,此前港股市場內的資金主要是美元,這些長期、看好中國市場、做成長期投資或者是願意重倉中國資產的長線資金流出後並沒有回來。現在市場上更多的是政府支持資金,也就是南向資金,大部份為國資或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成為港股上市的基石投資人。外資則主要是主要是美元對沖資金,並不是長線美元資金。
不過,柳丹在比對之下,仍階段性認可港股市場,他認為目前的上市預期一定程度上能持續。一方面,基金存在結束需求,企業有上市訴求。另一方面,港股有明顯的周期性,在南向資金支持下,港股會走波段式行情。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市集搜尋「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