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贊這種帶著滿滿主觀臆測的回答能有2.3萬的贊同簡直是匪夷所思
「認為武則天會糾結於傳位李家還是武家,這也太小看武則天了。
事實上,武則天本來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的。
困擾她的是,要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在自己死後,才把皇位還給李家。」
經典胡言亂語了就是說...
一開始就提出論點「武則天本就打算歸還皇權」,但是通篇看完沒有一個字解釋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反而只是在講她為了所謂「還位於李唐」而做的各種努力。
事實上,武則天還是真的糾結傳位於誰,而且這種糾結還持續了不短的時間
首先,高贊提到的被殺雞儆猴的裴炎、徐敬業、程務挺是因揚州叛亂而死
那麽揚州叛亂因何而起?
因為武則天加速了改朝換代的節奏,導致了下面人的警惕和不滿。
武則天的兒子李哲,684年(嗣聖元年)正月初一登基,僅坐了36天的皇上就被趕下皇位,武則天將他軟禁在偏殿,自己正式臨朝稱制;
正式上朝的第五天,逼殺廢太子李賢;
同年9月6日,改元光宅,改東都為首都,洛陽宮改名「太初宮」;旗幟改為金色,八品以下官舊服青者,改易碧色,同時更換衙門官職名稱,增置右肅政台。
追封五代以內先祖為王,夫人為王妃,並作五代祠堂於文水縣,並立武氏七廟。
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最出色的兒子,天性聰穎、才華出眾、容貌俊秀、才思敏捷,深得唐高宗喜愛,在因「私藏甲胄意圖謀反」而被廢為庶人時,唐高宗還曾向武後求情: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後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
試問若武則天本來就打算傳位李家,為何要逼死廢太子李賢?
另外,這裏我只看到了「巴掌」,「甜棗」是從何而來?
「皇位最終還是李家的,如果耐心等待,天下終歸還是李家的」
好的,下面我來打臉
688年(垂拱四年)四月
武承嗣使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末紫石雜藥物填之。武承嗣造了塊寫著吉利話的石頭作為天降祥瑞,讓一個叫唐同泰的人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命其名為「寶圖」並打算親臨洛水,舉行受圖大典,要求各州都督、刺史、李唐宗室和外戚在典禮前十天趕到洛陽。
此舉其實是為了引蛇出洞,讓李唐宗室誤以為這是場鴻門宴,那肯定會有按捺不住試圖謀反的,到時武則天便可名正言順將他們一網打盡。果然,此令一下,不少宗親坐不住了:
「譔謬為書與貞雲:「內人病浸重,當速療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及太後召宗室朝明堂,諸王因遞相驚曰:「神皇欲於大饗之際,使人告密,盡收宗室,誅之無遺類。」譔詐為皇帝璽書與沖雲:「朕遭幽縶,諸王宜各發兵救我。」沖又詐為皇帝璽書雲:「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八月,壬寅,沖召長史蕭德琮等令募兵,分告韓、霍、魯、越及貝州刺史紀王慎,各令起兵共趣神都。太後聞之,以左金吾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以討之。」...
雖然這場轟轟烈烈的造反僅持續了半個月就失敗,但武則天對李唐宗室和外戚的清洗卻持續了整整兩年,連出賣父兄的反掖之寇李藹和愛女的丈夫薛紹也沒能幸免。
大清洗的結果是,高祖二十二子,太宗十四子,唐高宗兩位庶子,無一存活!
被控謀逆的李唐皇族,均被開除宗籍,改姓「虺」(指毒蛇),以庶人之禮下葬。
唐之宗室,於是殆盡矣。
李家人死完了,大臣們還擱那覺得「天下終歸是李家的」?
這就是高贊所謂的「甜棗」?
這就是高贊所謂的「平衡」?
武則天稱帝後,並未立原先的皇帝李旦為太子,而是封他為「皇嗣」,這個封號表明:你只是我的兒子,是皇嗣,但是有沒有機會繼承大統還不一定呢。
這也說明,武則天是確實在猶豫,到底傳位給誰,她也很矛盾。
正因為這樣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兩次武家人vs李家人的奪嫡大戰。
而這兩次影響深遠、決定王朝歸屬的奪嫡大戰,高贊的回答裏只字未提。
武家出戰的是武則天的侄子,就是上文提到做假石頭的魏王武承嗣,當時官至宰相(文昌左相),野心勃勃。
第一回合
691年(天授二年)
武承嗣先發制人,指使王慶之上書,請求廢掉李旦,立武承嗣為太子;時任文昌右相的岑長倩堅決反對,於是「故斥長倩令西征吐蕃,未至,征還,下制獄。承嗣又譖輔元。」武承嗣直接誣告其謀反,當時正是酷吏當道的時代,審訊他們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來俊臣,岑長倩連同幾十個與他關系密切的大臣一同被處死。
而王慶之的話也說的很漂亮: 「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 這是武家的天下,怎麽能傳給李家人呢!武則天也挺高興,就給了他一張紙,拿著這張紙可以隨時見到武則天。
但經岑長倩一役,武承嗣愈發得意忘形,他加大力度,不停指使王慶之去求見武則天,整的武則天也煩了:「自是慶之屢求見,太後頗怒之,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慶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門外,以示朝士曰:「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撲之,耳目皆血出,然後杖殺之,其黨乃散。」
李昭德打死了王慶之,這還不夠,他趁機進言: 「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
您怎麽能把天下傳給侄子呢!自古沒有聽說過有侄子當了皇上而給姑姑立廟祭祀的!況且高宗皇上臨終前把江山托付給您,就算您把天下傳給武承嗣,武承嗣會祭祀您這個姑姑,他也不會祭祀高宗啊!
那武則天怎麽想的呢?「太後亦以為然。」轉年,李昭德又趁勝追擊,密奏武則天:「魏王承嗣權太重。」「今承嗣既陛下之侄,為親王,又為宰相,權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你看他又是宰相又是魏王的,您就不怕威脅到您的皇位嗎!於是武承嗣立刻被罷相。
這一回合,武承嗣慘敗。
第二回合
693年(長壽二年)
「正月,壬辰朔,太後享永珍神宮,以魏王承嗣為亞獻,梁王三思為終獻。」
自古以來,都是由太子亞獻,而上一次祭祀,亞獻的還是李旦;這說明武則天的心態又發生了變化,傳位的天平傾向了武家人。
這是因為武則天的寵婢團兒,勾引李旦不成,就向武則天誣告李旦的兩個妃子偷偷對武則天搞厭勝之術,就是背地裏詛咒武則天;轉天這倆妃子來給武則天拜年,誰知這一拜就再也沒回去:「既退,同時殺之,瘞於宮中,莫知所在。」
李旦這邊左等右等,終於知道自己的妃子是回不來了,但他本就是夾縫中求生存,哪敢去質問武則天你把我老婆弄哪去了?這不是給武則天清算他的理由嗎!於是「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後前,容止自如。」自己如花似玉的兩個老婆沒了,還得在母親面前裝出什麽事都沒發生的樣子。
這還沒完,武則天又下令軟禁李旦的五個兒子,並腰斬了裴匪躬、範雲仙兩個未經允許偷偷看望李旦的官員。武承嗣一看覺得我又行了,於是找人去給武則天告密,說李旦要反!
皇子謀反事關重大,武則天派上文提到的酷吏來俊臣去申,此人以心狠手辣著稱,著名的【羅織經】就是他編寫的。來俊臣出手,一頓酷刑伺候,「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正在這時,太常工人京兆安金藏大呼:皇嗣沒有謀反!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我剖心證明皇嗣未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太後聞之,令轝入宮中,使醫內五藏,以桑皮線縫之,傅以藥,經宿始蘇。太後親臨視之,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既命俊臣停推。睿宗由是得免。
這一回合,可以說是李旦險勝。
這兩次奪嫡之戰,武承嗣步步緊逼,李旦作為防守一方,皇嗣之位總是岌岌可危,但每到關鍵時刻卻總能化險為夷;這也可以看出, 不管是官心還是民心,都還是傾向李唐宗室的,逆勢而為反而會適得其反,這也是武則天最終決定還位於李唐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因為武家實在無人可用,武承嗣和武三思這倆草包除了巴結武則天造假祥瑞搞請願活動,正事是一點不會幹,政治才華更無從說起,基本上是兩攤扶不上墻的爛泥,不堪大用。
當然,武則天最終做出決定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畢竟接受自己創造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這個現實還是很殘忍的。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最器重的國老狄仁傑起了大作用,他天天「勸太後召還廬陵王」,給武則天灌輸「侄子怎麽能給姑姑立廟祭祀呢!從高宗手裏繼承來的王朝,還是要回到李家人手裏的」這一套觀念,說白了還是李昭德當年那一套,但是倆人身份不一樣啊,所以 「太後意稍寤」。
有一天武則天做了個夢,說:「朕夢大如麗兩翅皆折,何也?」狄仁傑說如麗就是武啊,是陛下您,兩個翅膀就是您的倆兒子,起用二子,陛下才能振翅高飛啊。
「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再加上契丹打著「何不歸我廬陵王?」的旗號造反,還有二張在旁邊給武則天吹枕頭風,武則天最終覺得李唐皇室還是人心所向啊,所以 「太後意乃定」。
這才決定召回廬陵王,立為皇太子。
值得一提的是,召回廬陵王,倒是把武承嗣氣死了:「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為太子,意怏怏,戊戌,病薨。」
高贊提到的「李武合流」,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但請註意
這可不是為了什麽「傳位於李家但是要保住自己皇位的平衡」做的努力,這是因為 「太後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這是為了給自己家人留條後路,緩和李武兩家的矛盾,而且洛陽和長安的兵權,還是牢牢掌握在武家人手裏。
700年(久視元年)
「甲寅,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赦天下。」
十月初十,武則天頒下制書,又重新以正月為十一月,以一月為正月,也就是說恢復了李唐王朝時使用的夏歷。這也意味著武則天確實是準備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武周王朝了。
高贊這一頁基本是在胡扯,永泰郡主的死和當年「安定公主之死」的事都是一樣尚無定論,連史書的記載都有三四種,而且還不乏自相矛盾的說法,上來直接說三人是被武則天賜死,請問你是在現場嗎?
「二張也曾考慮過倒向李顯,甚至李顯回京被立為太子,都有二張向武則天吹枕頭風的功勞」
嗯後半句說的沒錯,前半句讓人笑掉大牙,二張何時考慮過要倒向李顯? 直接上原文:
吉頊與張易之、昌宗皆為控鶴監供奉,易之兄弟親狎之。頊從容說二人曰:「公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之也,天下側目切齒多矣。不有大功於天下,何以自全?竊為公憂之!」二人懼,涕泣問計。頊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鹹復思廬陵王。主上春秋高,大業須有所付;武氏諸王非所屬意。公何不從容勸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豈徒免禍,亦可以長保富貴矣。」二人以為然,承間屢為太後言之。太後知謀出於頊,乃召問之,頊復為太後具陳利害,太後意乃定。
大意是說,吉頊給二張出主意:你們二人現在得如此盛寵,可不是靠功勞德行得來的,將來出事你們怎麽辦?不如去給老太太吹吹枕頭風,勸她重立廬陵王,這樣你們不就等於建功立業了嗎?
二張擁護李顯,並不是為了李顯,而是為自己打算。
武則天也不傻,她知道男寵沒這個智商,也「知謀出於頊」,所以還去問了吉頊。
至於「二張和李武再也沒有可能聯合起來」,我只想說,二張和李家的確沒有緩和的余地,至於武家,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子侄可沒少舔二張:
【新唐書·武三思傳】怎麽說的?武三思生性乖巧,會說好聽的話,善於迎合主上的心意,所以武後頗為信任,多次到他的家裏去,賞賜甚厚。當時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正迷惑武後受到特別寵幸,武三思能屈節侍奉他們,為薛懷義牽馬,盛贊張昌宗,說他是仙人王子晉的後身,還引導公卿朝士歌詠淫汙,面見然人面,實為禽獸,竟不以為恥。
綜上,高贊基本是在自說自話
武則天從一開始就沒想著把皇位還給李家,由此引發兩次精彩絕倫的奪嫡大戰;而這兩次兒子與侄兒的太子之爭,也最終讓她明白:
天下人的心還是向著李唐的,她的皇位從李唐王朝而來,還是要回到李唐王朝去。
更何況古人最重祭祀,侄兒終究是外人,皇位給了外人,怎麽能保證自己和高宗死後還能得到香火呢!
再者武家子侄難堪大用,江山給了他們,又怎麽能守得住!
而歷史最終也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
最後插一嘴,武則天已經決定要將皇位傳給李顯了,他當皇上只是個時間問題,神龍政變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其他並沒有改變,這次政變並不是針對武則天,而是針對於二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