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武則天最後還是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2017-12-18財經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他日,(武則天)又謂仁傑曰:「朕夢大如麗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一、由夢見如麗引發的繼承人風波

武則天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時,她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她看見了一只折斷了兩只翅膀的大如麗,醒來後,武則天便讓狄仁傑來給自己解夢。狄仁傑說道:「鵡者,暗指的是陛下的姓,而兩翼指的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廬陵王和相王,陛下只要重用兩個兒子,雙翼便能重新振作。」

話已至此,武則天怎麽可能聽不出狄仁傑話有所指,對於狄仁傑的解夢結果,她心裏頗為不快。

狄仁傑見狀,又說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現在難道陛下要將李唐的天下交給外姓不成?

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之後,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中,接受子子孫孫的祭拜;立侄子,臣未曾聽聞有侄子將姑姑配食太廟的。」

對於武則天而言,狄仁傑此時的話,已經不單單是過分了,簡直可以說是到了放肆的程度。

武則天憤怒地說:「夠了,這是我的家事,你不適合插手!」

狄仁傑卻說:「王者四海為家,四海之內發生的事都是陛下的家事!陛下為元首,我為四肢,原本就是一個整體,況且臣身為宰相,怎麽能不關心陛下的事呢?」

聽了狄仁傑的話後,武則天冷靜了很多,此刻,她也意識到如果立侄子為太子,這背後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先不談武三思以後會不會將她供奉在太廟中的問題,難道那滿朝文武大臣會坐視自己將太子的職位交給侄子,而非兒子嗎?

恐怕,到時候最先反對她的人,就是那些平日裏在她面前恭敬有加的大臣了。到那時,呂後死後發生的事情恐怕會再一次上演了!

一念及此,武則天幡然醒悟,史書記載:後(指武則天)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

這位結束流放生活重回洛陽的廬陵王,就是唐中宗李顯。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李顯第二次被立為皇太子,他在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之前,曾當過五十幾天的皇帝。

二、與侄子相比,武則天為何更不放心自己的兒子?

親生兒子和侄兒誰做繼承人這個問題,正常情況下,母親都會首選親兒子,可在武周朝,女皇武則天要下定這樣一個決心,卻並不容易。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病逝的皇太子李弘、被逼自盡的章懷太子李賢,以及神龍政變前後兩度登基的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

在武則天的人生規劃裏,親情和權力似乎天然就站在了對立面,以至於她看向自己的幾個親兒子時,眼裏飽含著警惕的意思。

這一方面是源於武則天對於權力強烈的掌控欲,另一方面便是李賢、李顯和李旦等人對於自己母親把持朝政的行為表示過不滿,這讓武則天感受到了威脅,武則天的心中充滿了懷疑:如果皇位交給了他們,自己還能掌控權力嗎?

在武則天的登基之路上,第一個失去競爭權的是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給出的理由是李賢涉嫌謀殺朝廷官員,並私藏兵甲有謀反嫌疑:「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資治通鑒第二百零二卷】)

第二個出場的人,便是我們先前,狄仁傑解夢時,所推薦的廬陵王——李顯。

只不過,這時的他,是以皇帝的身份上台。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去世後,27歲的李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皇位的繼承權。

李顯雖然性格有些懦弱,能力也還是有的,只是很可惜的是他遇見了自己母親武則天這樣一位巔峰王者,他的水平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但人啊,總是容易過高估計自己,在沒有嘗試過失敗之前,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裏。

唐中宗宛如一個賭氣的孩童,他對武則天使用的政治鬥爭手段顯得那麽粗淺:扶持自己的嶽父一脈,想要依靠韋後一脈與武則天分庭抗禮,奪回自己的權威。

正月初一,唐中宗下令封韋後為皇後,皇後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升為豫州刺史;

初十,唐中宗又下令提拔韋氏族人韋弘敏為宰相;

隨後,唐中宗又提出要將嶽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唐朝設三省六部,侍中是正三品門下省長官,與尚書仆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乳母的兒子提拔為五品官。

李顯想要架空自己母親武則天的意圖,此時已經不加掩飾了,當輔政大臣裴炎極力反對之時,李顯說出了一句影響他後半生的話:「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裴炎聽到這句話後感到十分驚恐,便和武則天商議廢除李顯一事。二月初六,武則天下令招百官於乾元殿開會,當眾宣布廢除唐中宗為廬陵王的命令。

唐中宗被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扶下殿時,他十分憤怒地質問道:「我何罪?母親就要廢除我?」

武則天斥責道:「你何罪?你連打算把天下給你嶽父這種話都說得出口,還問自己犯了什麽罪!」

僅僅當了55天皇帝的李顯,便因為自己過激的手段和超出能力的危險想法,讓自己陷入了長達十四年的囚禁生活。

隨後登台的唐睿宗李旦則完全淪為了傀儡皇帝,那個參與廢除唐中宗計劃的宰相裴炎此刻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設下伏兵,打算趁武則天出遊龍門之際發動兵變,迫使武則天還政李旦。結果因那幾天接連下雨,武則天取消了出遊計劃。

後來,裴炎又借著徐敬業起兵為由,上書請求武則天還政李旦:「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今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新唐書·裴炎傳】)

監察禦史藍田崔詧的一封奏書,讓裴炎的計劃徹底失敗:「炎受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資治通鑒·唐紀十九】)

武則天察覺到了裴炎的言外之意,便下旨將其入獄,不久就將其以謀反罪殺害。

這一系列的事情,讓武則天掃清了自己登基的障礙,而代價便是犧牲與幾個兒子之間的親情,來換取權力。

對於武則天而言,幾個兒子是李唐的正統繼承人,她想登基稱帝,就必須從兒子手中接過權力,實作權力交接的「和平過渡」。

架空李顯、李旦是第一步,除掉裴炎、徐敬業這些忠於李唐的人是第二步,至關重要的第三步自然是扶持武氏家族。

武則天以皇後的身份想要取代自己兒子稱帝,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輿論上的不滿還在其次,政治上的壓力才是主要的。

從北周以來,關隴集團便活躍在政壇上,掌握了人才的上升渠道,他們的族人、門生分布在帝國政壇各個部門,成為了帝國經濟、政治職權的掌控者。作為既得利益受益人,他們不願意輕易接受武則天顛覆大唐的行為,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都曾代表著關隴集團對武則天的崛起表示反對的意見。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便需要尋找一個本身就有一定實力,且會堅定支持自己的盟友,來幫助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武家便是很明顯的選擇。

甚至於,女皇為了拉攏武家,連昔日討厭的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都可以重用。

武則天將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安插在朝廷各個部門的機要位置,一方面是為了逐步蠶食取代李唐,另一方面便是培植黨羽,增強自身的話語權。

武三思等人和李顯、李旦的差距就在於,他們是依附於武則天而存在,離開了武則天他們什麽也不是,這就保證了武則天對團隊的掌控力,大家即便有野心,也不敢輕易在武則天面前掀桌子。

而李顯和李旦不同,他們代表的是以李唐為核心的利益團體,在李唐宗室看來,武則天雖然身處這個團體中,卻不應該占據主導位置。

所以說,李顯、李旦和武則天雖為母子,但在皇位繼承權這塊蛋糕的爭奪上,雙方天生就處於對立陣營。

正因為有這一系列的考慮,這才有了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為太子,而不願立李顯、李旦為太子一事。

不過,狄仁傑那一句「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效果還是挺明顯的,晚年武則天終於下定決心立李顯為皇太子,了解了這段繼承人風波,還政於李唐。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註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唐紀】【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