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境外來華人員支付更加便捷、不斷最佳化改善現金使用環境、支付適老化宣傳持續強化……自202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釋出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多措並舉提升支付便利性,各類支付市場主體也緊鑼密鼓推進各項措施,在交易效率、境外支付、適老服務等多個層面取得實效。
7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推動支付行業高品質發展」媒體吹風會,圍繞支付服務便利化介紹了多項成果。其中,境外銀行卡刷卡支付更加便利,6月,境外銀行卡支付交易量較2月基本翻番;與此同時,現金使用環境也在持續最佳化,上半年,中國現金投放同比增長6%,現金兜底作用明顯提升;此外,特色化支付服務不斷提升,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嚴芳在答北京商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目前,全國銀行網點適老化的改造率超過99%,支付機構已開展App適老化升級,移動支付服務更有溫度。
移動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
「目前,外籍來華人員、老年人等群體可以靈活地選擇銀行卡、現金、移動支付等多樣化的方式,在各類場景進行支付,支付的便利性明顯提升。」會上,嚴芳介紹了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的多項積極成效。
例如,境外銀行卡刷卡支付更加便利,這離不開銀行卡受理改造。據介紹,結合來華人員動線軌跡,劃定商圈、景區、機場、酒店等重點場所、重點商戶,外卡受理覆蓋率大幅提高,受理環境顯著改善。據主要銀行卡組織統計,2024年6月,境外銀行卡支付161萬筆,金額29億元,交易量較2月基本翻番。
另外,移動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中國人民銀行指導支付機構在做好風險防控的基礎上,擴大了「外卡內綁」和「外包內用」的業務範圍,最佳化業務流程,大幅提升交易限額,開展使用者分層認證試點,改善使用體驗。
北京商報記者註意到,隨著越來越多入境遊客來華旅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打卡各地美食,移動支付已成為外國友人熱衷的中國遊體驗,掃一掃、一部手機暢遊中國也成為外國人的新時尚。目前,外籍來華人員可直接使用境外手機號註冊支付寶、微信,並繫結境外銀行卡進行支付;新、馬、泰、南韓、蒙古等九地入境人員還可以直接使用境外電子錢包掃碼支付。
「外籍來華人員使用移動支付的意願大幅提高。2024年上半年,超500萬入境人員使用移動支付,同比增長4倍;交易9000多萬筆,金額140多億元,均同比增長7倍。」嚴芳說道。
會上,國家外匯局經常計畫管理司副司長張玉青同樣介紹了外匯局在提升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方面的工作情況。在移動支付方面,國家外匯局聚焦外籍來華人員旅遊、工作、生活中的難點、堵點,會同人民銀行指導支付寶、財付通等主要支付機構,最佳化業務流程,簡化身份驗證,提高綁卡效率,將單筆交易限額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並將年累計交易限額由1萬美元提高到5萬美元,以便利外籍人員掃碼支付打車、餐飲、購物等日常消費。
同時,將優質商戶「白名單」擴大至近千家,保障住宿、教育、醫療、公共事業等特定場景下真實合理的移動支付需求。
今年上半年,入境外籍人員人數同比大振幅提升,來華熱度也在持續升溫,在人民銀行指導下,支付寶、財付通與商業銀行、清算機構、卡組織多方合力,一方面推動「外卡內綁」,境外銀行卡可繫結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在國內商戶消費;另一方面支持「外包內用」,外籍來華人員使用境外錢包App即可在境內支付的服務。
其中,微信支付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微信支付外卡服務全面升級以來,已累計為數百萬外籍來華人士提供服務,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保持高增長趨勢,累計達數千萬和數十億的規模。以2024年6月數據來看,月交易筆數同比增長超6倍,月交易金額同比增長超4倍。
支付寶數據同樣顯示,2024年上半年,入境賓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8倍。2023年底以來,來華免簽以及與中國互免簽證的14國入境遊客,其上半年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猛增15倍。
充分發揮現金兜底作用
事實上,隨著支付服務的最佳化,入境賓客在華旅行消費,不僅僅是用銀行卡、移動支付,在現金使用上也越來越便捷。
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副局長張萌介紹了最佳化現金支付服務的情況。張萌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最佳化改善現金使用環境,充分發揮現金兜底作用,為公眾提供更加普惠、便捷、可靠的現金服務。
宣傳引導上,人民銀行引導經營主體強化現金法償觀念,充分考慮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士等群體的需求,自覺支持現金支付。同時,充分保障公眾用現需求。加強對現金執行趨勢和現金使用規律的研究,著力完善人民幣生產供應體系,科學制定人民幣產品印制計劃,加大小面額人民幣生產和投放力度。2024年上半年投放20元及以下面額現金809億元,同比增長30%。
另在系統提升現金服務水平上,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保持現金服務視窗、自助現金機具處於合理規模。做好網點現金提取工作,提供必要的適老化設施,結合老年人群體存取現金的特點,提前做好服務安排。
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走出網點,準確對接需求,著力打造渠道多樣、配置靈活、獲取便利、覆蓋廣泛的常態化零鈔服務模式,針對出租車、個體工商戶等找零難的問題,提供上門兌換、網點即來即兌等多種形式的零錢包服務,對零鈔需求較大的醫院、大型商超、交通樞紐等單位主動上門走訪,登記需求,提供收款配款服務,達到59萬余次。
此外,著力維護現金流通秩序。依托銀行網點建成並鞏固14萬個網格責任區,精準對接15類重點行業經營主體,深入開展排查和暗訪,了解經營主體現金收付條件和零鈔備付情況,發現並及時解決問題。截至2024年6月底,累計排查經營主體2362.7萬個,暗訪經營主體22萬個,發現問題698個並組織解決。對摸排中發現並確認的拒收現金的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強化震懾作用。
據張萌介紹,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對全國約9.4萬家經營主體暗訪發現,支持現金支付的經營主體占比為99.3%。支付便利化專班暗訪17個重點城市、3000余家經營主體顯示,支持現金支付的經營主體占比為99.4%,零錢備付充足的經營主體占比為91.9%,現金收付環境顯著最佳化。
「外籍來華人員可以在全國6.7萬個銀行網點、4200多個外幣兌換設施、32萬台ATM方便地兌換人民幣。還以「零錢包」等方式加大了現金特別是零鈔的供應,持續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違法行為。」嚴芳也介紹,2024年上半年,中國現金投放同比增長6%,其中20元以下零鈔投放增長30%,現金兜底作用明顯提升。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評價,「對於外籍來華人員來說,既能夠在國內主要消費場景,入鄉隨俗地擁抱具有中國特色的移動支付工具,也能夠透過傳統的現金支付,以及改造後的POS機來絲滑使用外卡,充分體現出監管部門營造出的支付包容性。外卡支付筆數及金額的大幅增長,便是上述最佳化舉措帶來的成果體現」。
彌合老年人支付「數位鴻溝」
值得關註的是,中國移動支付迅速發展,普及率領先全球,對提升交易的效率、服務社會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同時,隨著移動支付對銀行卡、現金等傳統支付方式的快速替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數位鴻溝」,部份老年人群體長期偏好現金支付,對移動支付感到不方便。
在推動支付服務適老化方面,嚴芳在回答北京商報記者提問時介紹,人民銀行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的要求,圍繞銀行網點服務、現金服務、移動支付、適老支付場景、宣傳教育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快彌合老年人支付「數位鴻溝」。
其中,銀行網點支付服務持續最佳化。持續推進銀行網點提升適老服務,透過建立老年人「綠色通道」、設立老年人愛心服務專區、布放支持存折的輔助裝置等措施,便利老年人辦理各項支付業務。目前,全國銀行網點適老化的改造率超過99%。
另外,現金使用環境不斷完善。持續最佳化ATM取現服務,鼓勵銀行因地制宜,增加ATM小額零鈔取現功能。采取「零錢包」等方式加大現金特別是零鈔供應。持續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違法行為,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現金使用需求。
此外,移動支付服務更有溫度。主要銀行、支付機構已開展移動支付App適老化升級。例如,增加放大字型、語音播放、專線客服等功能,打通老年人「不會用」「找不到」「看不清」等移動支付使用的堵點問題。
同時,特色化支付服務不斷提升。鼓勵支付服務主體聚焦老年人需求,拓展特色化支付服務,不斷提升老年群體支付體驗感。例如,部份銀行組建助老服務團隊,延伸櫃台服務的半徑,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提供服務;有的支付機構推出移動支付「親情付」,支持子女使用自己的支付帳戶為老年人代付消費金額;有的收單機構結合老年人助餐服務行動,推出老年食堂特色化的支付產品,便利老年人支付餐費。
目前,支付適老化宣傳也在持續強化。嚴芳介紹,綜合運用多種宣傳渠道,深入社群、養老院、老年大學等老年人聚集地,有針對性地宣傳移動支付等相關知識,普及反電信網路詐騙等金融安全知識,不斷增強老年群體使用支付服務的安全感。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不斷深化支付適老化服務,持續提升支付服務的包容性和便利性,助力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探索構建多方參與的發展模式
「最佳化支付服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正如嚴芳在會上指出,盡管最佳化支付服務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從暗訪摸排的情況來看,各地區、各領域支付服務水平還不夠均衡,各類群體的支付需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不斷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務體系,以支付小切口推動服務大提升,便利外籍來華人員和老年人等群體支付,提高支付服務水平。
一方面,將繼續最佳化支付服務供給。以完善銀行卡使用環境為例,將指導人民銀行各分行、各金融機構,結合外籍來華人員動線,聚焦重點旅遊、港口、商貿城市,動態調整重點商戶的覆蓋範圍,持續最佳化重點商戶的結構,科學精準提升外卡受理的質效。同時,也將常態化開展摸排巡檢和收銀員培訓,鞏固好、維護好外卡受理環境。
另一方面,探索構建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模式,不僅需要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多方參與、共擔成本,也希望文旅、通訊、交通等單位一起共建,為外籍來華人員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有效滿足各類需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評價,中國高度關註外籍來華人員、老年人支付便利性,相關工作已經取得了突出進展。首先,意味著支付體系作為承載金融「血脈」的「血管」,已成為踐行普惠金融戰略的重要落腳點,支付助力於民生改善仍有許多文章可做。其次,表明在經歷多年快速發展後,境內支付市場服務效率已經較高,未來需更多著眼於開放條件下的跨境支付服務最佳化。
楊濤認為,相比於其他國家間的跨境支付挑戰來說,中國更多面臨境內外零售支付發展程度差異性帶來的矛盾。展望未來,一方面,跨境支付代表收付雙方、支付指令處理等涉及不同國家,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服務便利只是部份內容,伴隨中國經濟金融的制度性開放推進,還有更多跨境服務最佳化計畫可探索。另一方面,除了具體支付工具、產品、系統的跨境銜接之外,國內外的支付行業規則、商業模式協調,可能成為下一步繞不開的挑戰。
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也指出,支付便利化工程不但從數據上得以體現,還從切實降低外卡受理成本上取得了突破,為此後構建永續發展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他看來,要引導市場良性運轉,實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不但需要支付行業自身努力,還需要多方參與,共建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格局。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